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故胡应麟论“清”,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竟陵派所界定的“清”,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正>艺术作品贵在独创。园林艺术创作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规律,只有刻意追求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并以人民之需为己任,才能繁荣园林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3.
本众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取得的成就,即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人物形象的形与神,对明人在小说典型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了他们对古代小说美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评价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在小说理论发展中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蒋士铨从本体论、风格论和创作论入手建构了自己的诗学体系。他要求诗人表现忠孝义烈的内容,写出温柔敦厚的作品,而这些是通过学古和独创来实现的。这从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儒家传统诗学,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5.
李进祥是近几年崛起的宁夏回族作家,文化自觉使李进祥自文学创作开始就以民族化创作为基石,以咬定乡土不放松的执着追求着文学创作的至高境界,这也形成了他创作的文学风格。李进祥对回族文化和乡土风格不懈地坚持和捍守,成为他文学追求中不变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作家论其实是在晚清与“五四”两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确立的.王国维与梁启超就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先驱者。首先,从历史语境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其次,他们都融合了中西思想观念,确立专门角度,讲究科学方法,已经具备了现代批评的质素;最后,他们的作家论既是对中国古代作家论的继承与超越,也对“五四”时代的作家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魏晋南北朝的文集编纂,是创作实践与目录学传统双重作用的结果。文集中总集、别集有分,产生先后有自,反映了此期文论方法的发展、流变,从中也能管见魏晋与南北朝美学追求的不同旨趣。  相似文献   

8.
汉魏思想转型过程中所出现"才性"对"心性"的扬弃与发展,既是玄学思辨萌生的理论支线,也是其时文艺理论演进的内在肌理。在对人性的解读愈加重视人之个性的基础上,各作家在作品创作中开始强调彰显才能、标榜气质、重视情感要求,同时理论鉴赏中也逐步以作家为中心总结作品的类型与风貌,并以"体性"为突破,进而奠定作家风格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维·马·日尔蒙斯基在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诗学的任务>一文堪称其诗学理论的总纲,他提出风格是手法的统一;在对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研究时,他倾向于将其与艺术家的构思、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并将其置之于文学进程与历史语境,也正是这种辩证观点使他完成了从局部到普遍、从分析到综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对世纪之交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与作家之矛盾关系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批评与创作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待缓解。如何解决好批评与创作的矛盾,具有当下性、现实性和亟待解决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有着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或许正是有了批评和创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当代文学才有真正繁荣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词发展到明代,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女性参与到词的创作中来,一方面女性词人大力开拓词体情感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怀念亲人的词作。本文揭橥于此,初步探讨了明代女性怀亲词的形成原因与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明代莆田周氏家族作家辈出,形成一个群体,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搜集史料,重点对该家族作家群的生平、著述进行初步考论,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作家群和探讨明代莆田家族文学乃至福建地域文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词与燕乐(俗乐)结合,使得词本身的风貌整体上呈现出民间文艺的特征。南宋时,雅乐的介入,使得词风开始更深程度地转向“骚雅”;而原本的俗乐慢慢融合到其他民间曲艺中。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地理学名著《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江右》中对江西历史人文地理有详细论述。王士性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不仅翔实地记载了江西的历史人文地理,包括发展的市镇经济、繁荣的文化、人口流动和民变、民风民俗等,而且还有精彩论述,体现出比较先进的人文地理思想。这不仅为研究明代江西人文地理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也有助于今天江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杨士云是明代云南著名学者与文学家.杨士云的诗诸体兼擅,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其恬淡之心的自然流露,语句冲和,感情真挚,给明代复古待坛增添了些许新声.杨士云一生尊崇圣贤之道,其文始终如一地贯彻着文以明道的写法,谨严有序,不作矫饰,将儒家亲民爱物的道德原则融注于行文之中.  相似文献   

16.
明清诗学视野中的诗韵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诗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明清诗论家对诗韵的论说,多方面地展开了古典诗韵之论,将南朝以来人们对诗韵的阐说予以了提升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大量运用骈体文,其间经历了骈体的偶尔使用、骈体的大量运用、骈体谨慎而又创造性地采用三个阶段。而骈文雅文学的身份,提升了古代小说的地位,增强了通俗文学的小说运用骈体的动力,同时又扩大了小说的表现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另外小说作者的文人素养和背景,也使他们借骈文来推动小说创作的精致化、典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君主专权危害,形成了他们的民权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演变为近代思想家对民主政体思想的接受;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民权思想演变为近代思想家的权利思想和民主思想。可见,中国法律近代化必然是不能和传统法律文化相分离的。  相似文献   

20.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