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兵 《科技资讯》2010,(6):64-65
本文通过勘测和类比分析,在对古水水电站坝前复杂松散堆积体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从内外地质动力耦合作用来探讨并分析该复杂松散堆积体的形成机制,并对复杂松散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为对该松散堆积体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滑坡灾害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人类工程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致使堆积体滑坡灾害在滑坡灾害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如何保障堆积体稳定性值得研究。本文通过试验测试的方法,从堆积体材料的组成出发,对比分析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含土率、不同骨料比例对堆积体稳定性的综合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堆积体的含土率对滑坡规模影响较大;(2)降雨强度与堆积体破坏程度成正比关系;(3)堆积体的临界坡度越大其稳定性越好。在工程实际中,为确保人工堆积体边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应合理规划堆积体的材料组成,降雨期间应着重监测含土率较大、临界坡度较小的堆积型边坡。  相似文献   

3.
汶川震后清平镇长期受到泥石流灾害影响,本文通过调查震后清平镇18条泥石流沟的暴发情况和治理工程状况,研究了震后清平镇泥石流灾害的演化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清平镇泥石流灾害在震后三年内暴发规模大,危害严重,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和泥石流形成区有限的崩滑体物源被带走,今后泥石流起动方式也由坡面松散崩滑堆积体起动为主逐渐转变为沟道起动,同时结合了治理工程的有效阻挡,泥石流规模明显减小。今后泥石流的主要威胁逐渐转移至沟道下游及主河的清淤和疏浚问题。而震后地质灾害区的规划重建也需要考虑适当避让地质灾害高峰期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水电站蓄水后,频繁的水位升降容易导致库区松散堆积物发生塌岸。介绍了狮子坪电站库区右岸小丘地松散堆积体及蓄水过程中发生塌岸的情况和对G317国道公路的影响。通过水库蓄水后小丘地松散堆积体的稳定条件、塌岸范围,分析评价其变形失稳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和长期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地震效应下震区松散滑坡堆积体地表演化过程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5·12汶川地震极震区—白沙河流域的银洞子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差分,分析了该滑坡堆积体在震后10年的空间及地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滑坡活动频率呈震荡式衰减,震后5年内为滑坡极度活跃期;滑坡失稳地表过程首先是降雨条件下表层较松散的土体随地表径流发生运移,随后地表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坡面侵蚀拉槽,最后发展为以堆积体前缘的牵引式浅层滑坡为主。通过定量分析堆积体失稳区土体级配组成,发现粗颗粒(≥2mm)百分含量增加,具有明显的粗化现象。最后结合灾害事件的触发降雨量初步提出了触发日降雨量演化模型。四次典型滑坡事件特征与研究区震后10年地表时空演化过程基本一致。本研究旨在为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的长期防控提供参考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地质灾害往往具有链式效应,对链式灾害展开研究可以明显提高山区防灾减灾水平。以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丹巴县半扇门镇发生的短时暴雨-梅龙沟泥石流-堰塞堵江-山洪-阿娘寨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灾害链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数据和现场监测,对整个灾害链的发育过程和堆积复活机理及变形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使梅龙沟内松散堆积体被激活形成泥石流,一次性冲出方量约0.4×10~6 m~3,局部堵塞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堰塞体自然溃流后,改道洪水强烈冲刷阿娘寨古滑坡坡脚,致使滑坡前缘发生持续坍塌,约2.35×10~6 m~3堆积体被携带至下游,造成阿娘寨下游7.2 km内小金川河床抬升1~17 m,并引起阿娘寨古滑坡堆积体前缘发生明显变形,阿娘寨滑坡前缘复活。阿娘寨堆积体复活面积约0.62 km~2,方量约40×10~6 m~3,并可划分为4个变形分区。监测结果表明:复活区主要为整体滑移变形,最大水平和竖直变形量为22.76 m和-16.6 m,降雨对复活区变形速率影响不大,小金川河流量对其影响较为明显。目前在无外界干扰下,基本趋于稳定,但在雨季时仍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叶义成  吴昱 《科技资讯》2015,13(3):140-141
公路地质灾害的治理是减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的迫切需要,保持公路的安全畅通是交通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公路地质灾害类型与一般意义上的灾害类型在发生几率、变形破坏规律上无本质的区别,但因其规模较小,涉及的地层深度较浅,灾害点多,在其防治方法上却有着较大的区别。该文基于作者的工作经验,从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公路塌陷等4个方向给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条技术建议,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全面的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对滁州至淮南段公路工程地质概况进行阐述,对拟建公路的地质灾害现状和灾害预测进行了评估,在分析各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地震次生灾害以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堰塞湖为主。震区活动断裂为其地质构造基础,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不同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区别较大,给灾害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根据灾害影响因素和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基于ArcGIS 10.0软件,分别进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单灾种和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与空间分析;以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为指标,完成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处于1.000~8.615范围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与实际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公路地质灾害的极重灾区为武夷山—台湾山区和川滇山地;以图件形式明确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在中国的分异状况,并划分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可为三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随德 《甘肃科技》2010,26(17):144-146
天巉二级公路属国家主干线中的东西大通道,是全省运输任务最为繁忙的两条高等级线路之一。近年来,天巉公路屡屡发生山体滑塌、路基掩埋等水毁地质灾害,造成交通中断甚至人员伤亡,严重影响高等级公路正常运营。研究天巉公路的地质地形状况,调查分析水毁灾害成因,科学预防和治理水毁水患,是公路养护部门一直不懈探索的问题。结合笔者天巉公路日常养护,分析了天巉公路常见水毁灾害类型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修复与完善相结合的思路及治理措施,希望对公路水毁地质灾害防治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某水电站左岸的大型松散堆积体在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局部变形破坏,但未产生整体破坏现象。应用FLAC3D软件对该松散堆积体的地震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其在强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变形破坏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堆积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良好,只会在局部出现变形破坏,整体失稳的可能性不大,并且模拟结果与地震后该松散堆积体的实际稳定状态一致。  相似文献   

13.
云南鲁甸“8.03”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点剖析研究,得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有如下特征:(1)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塌和滑坡为主,震后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并且形成大量的沟谷崩滑堆积体,丰富了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2)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震中高烈度区域,以震中区龙头山镇最为集中,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  相似文献   

14.
云南鲁甸"8·3"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点剖析研究,得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有如下特征:(1)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塌和滑坡为主,震后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并且形成大量的沟谷崩滑堆积体,丰富了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2)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震中高烈度区域,以震中区龙头山镇最为集中,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  相似文献   

15.
韩燕辉 《工程与建设》2007,21(4):643-645
干线公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急需提高.文章结合S209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简要介绍了公路路基边坡、水灾害防治等问题,为今后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生存发展历史中,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可谓非常巨大。其危害之大、范围之广,使其一直都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灾害类型。因此,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各国有关专家都重视其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发现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为降低灾害影响提供依据。在长期的地质灾害研究中,发现地质灾害形成成因与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引发地质灾害发育演化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则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地震滑坡、边坡灾害以及地面变形灾害三个方面论证地质灾害内外耦合作用机制,并且分析了在我国区域内部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生存发展历史中,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可谓非常巨大。其危害之大、范围之广,使其一直都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灾害类型。因此,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各国有关专家都重视其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发现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为降低灾害影响提供依据。在长期的地质灾害研究中,发现地质灾害形成成因与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引发地质灾害发育演化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则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地震滑坡、边坡灾害以及地面变形灾害三个方面论证地质灾害内外耦合作用机制,并且分析了在我国区域内部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丹巴县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状况以及区域分布的特点,对丹巴公路边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通过分析自然环境概况与公路地质灾害特征,选取坡度、岩土类型、降雨、河网密度、植被覆盖率和地震6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云模型-层次分析法(CM-AHP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ENVI 5.2与ArcGIS 10.2软件计算生成《丹巴县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指数图》,同时考虑公路工程特点,划分了II低危险区、III中度危险区、IV高危险区和V极高危险区4个等级16个灾害区,依据定量区划范围并结合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对丹巴县公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公路边坡灾害实际情况吻合,可为四川省丹巴县公路边坡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具有灾害成灾率高、灾害成因复杂、影响面广、破坏强度大等特点,对公路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根据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等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超 《科技信息》2009,(27):265-265
针对目前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根据公路地质灾害规模较小、涉及的地层深度较浅等特点,对不同的灾害类型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防治公路地质灾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