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Wolf算法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对由热虹吸传热实验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处理。所提取系统的最大Lyapunov指数,定量描述了传热过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是判断热虹吸传热进入混沌的重要准则,也是实现对热虹吸传热过程混沌进行预测和控制的必要参数。最大Lyapunov指数作为定量描述热虹吸传热过程混沌的重要参数,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系统内在的非线性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加热段单侧竖壁受热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模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阳  顾文斌 《江西科学》1993,11(2):81-90
以一种用于大功率半导体元件冷却的加热段单侧坚壁受热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包括界面剪切力及池沸腾等复杂流动、传热现象在内的热虹吸管综合模型,并对稳态情况作了描述.在稳态时,对所给定的边界条件,给出了模型的估计值,并对热虹吸管的传热极限以及影响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An experimental system was set up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pressure, heat transfer rate and mass flow rate in a semi-open two-phase thermosyphon. The behaviors of a semi-open two-phase thermosyphon during startup, shutdown and lack of water were studied to ge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s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The variation of wall temperature, heat-exchange condition and pressure fluctuations of semi-open two-phase thermosyphons showed that the startup of SOTPT needs about 60-70 min; the startup speed of SOTPT is determined by the startup speed of the condensation section; the average pressure in the heat pipe is equal to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usually; the shutdown of SOTPT needs about 30-50 min; a semi-open two-phase thermosyphon has good response to lack of water accident.  相似文献   

4.
通过求解多排分离式热管内部气-液两相流的动量微分方程,得出了内部压力分布规律,对沸腾段和凝结段内的传热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给出了定量的结果,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测多排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在预测传热性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 U 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及外管壁与岩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热传导能力,换热性能要优于双U型换热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76倍。基岩地层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37~1.41倍。基岩地层热导率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均比第四系地埋管换热器强。研究工作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集总参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无芯网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简称为TPCT)的传热机理,提出了正常工况下TPCT的集总参数模型,并利用现有的热管内部传热的经验关系式,对TPCT在不同热负荷、不同冷却速率以及不同工质种类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和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简明可行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文中着重分析了核态沸腾传热区及飞溅降膜传热区的传热原理;根据试验数据回归整理了相应的换换系数无量纲准则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相当好;分别与大空间池沸腾传热和整体式热虹吸管热管蒸发段降膜区传热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为分离式热管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水在圆环形管道中涉及流动和热入口段的非充分发展区的传热性能,并提出关于水在圆环形管道中换热性能的准则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波纹换热管是一种具有特殊形状的双面强化传热管,传热效率高,轴向变形补偿能力强,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锥纹管是在传统波纹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的新管型,具有优越的强化传热特性。针对锥纹管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其与传统光滑管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试流量范围内,当管程介质为水,壳程介质分别为水和32#液压油时,与光滑管换热器相比,锥纹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分别提高了5%~40%和5%~20%,管程压力降升高了20%~70%,壳程压力降降低了10%。同时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并基于实验和模拟结果,对以水为介质的锥纹管换热器的管壳程传热准则关联式进行了拟合,数值验算结果表明,关联式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波纹换热管是一种具有特殊形状的双面强化传热管,传热效率高,轴向变形补偿能力强,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锥纹管是在传统波纹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的新管型,具有优越的强化传热特性。针对锥纹管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其与传统光滑管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试流量范围内,当管程介质为水,壳程介质分别为水和32#液压油时,与光滑管换热器相比,锥纹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分别提高了5%~40%和5%~20%,管程压力降升高了20%~70%,壳程压力降降低了10%。同时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并基于实验和模拟结果,对以水为介质的锥纹管换热器的管壳程传热准则关联式进行了拟合,数值验算结果表明,关联式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在垂直布置闭式热虹吸管冷却段内两相流凝结换热特性,讨论了凝结换热系数的预报方法,提出了考虑上升蒸汽速度和液滴夹带现象后的凝结换热系数预报模型,计算表明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对回路型重力热管蒸发段中氧化铜-水纳米流体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分别讨论了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wCuO,工作压力p等参数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母液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纳米颗粒可以同时强化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工作压力对沸腾换热系数有显著影响,而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十分微弱;热管蒸发段的临界热流密度随wCuO的增加而增加,在wCuO>1.0%后保持稳定;而沸腾换热系数也随wCuO的增加而增加,在wCuO>1.0%后反而逐渐降低.临界热流密度强化机理主要来自于纳米颗粒在加热表面形成的吸附层;而沸腾换热系数强化与吸附层和纳米流体自身物性变化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微槽板内的对流换热和流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单相强迫对流情况下,对刻有水力直径为0.133mm~0.367mm微矩形槽的微槽结构进行了换热和流动特性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层流换热受槽道高宽比、水力直径与槽间距比值影响,而紊流换热则与水力直径、槽间距和无量纲参数Z有关,对紊流换热而言Z=0.5是最佳参数.实验表明Z对流动阻力因子亦有很大影响,层流情况下当Z为0.5时,摩擦因子或流动阻力都可达最小值;紊流流动阻力比经典理论预示值小,流动向充分发展紊流过渡的临界Re数也比常规值小。文中给出了计算换热和阻力降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4.
对符合 API61 0标准的 65Y60型离心油泵输送粘油和清水时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定量地分析了扬程突升现象 ,找出了发生该现象的根源 .研究表明 ,产生扬程突升现象的根源是叶轮和蜗壳表面边界层流态由水力粗糙区向水力光滑区发生了迁移 .  相似文献   

15.
四通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传递函数的分析和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还未见针对四通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传递函数的详细推导和研究,这就影响了采用此种动力元件的液压伺服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研究.针对上述情况,引入了液压缸负载流量等效面积Ap、液压缸负载压力等效面积Ac等参数,使负载流量qL和负载压降pL的定义既简单,又不失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四通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传递函数进行了深入的推导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气相受限同轴射流的混合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等温状态下,测量了平均速度和湍流强度分布,在非等温状态政下,测量了平均温度分布,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受限同轴射流气相混合的数学模型,并讨论了上述实验结果及数学模型在煤粉燃烧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在较低的中心射流速度下,同轴射流的混合较快。  相似文献   

17.
同轴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水为介质研究了同轴换热器内的流动与传热,Re为3×104~10×104.对具有不同螺距两根内管管内的摩擦阻力及同轴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管内摩擦自力系数是相同情况下圆管的3~3.5倍.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揭示了同轴换热器管内外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18.
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液氮在0.5-1.5mm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液氮在弦月形猴缝通道中的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系数是传统大直径光管池沸腾的3-5倍,与热虹吸狭缝通道内沸腾传热相比,当热流密度高于10kW/m2时,受迫流动沸腾在换热温差和换热系数两方面有明显优势,液氮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热流密度增加的趋势更为显著,狭缝间隙尺寸减少,换热效果增强,弦月形通道与环缝通道相比,在相同的条件下,弦月形通道显示更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电学问题中的边界元方法及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输线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通信效果,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在各类传输线的制造中均可能出现偏差,采用边界元方法研究同轴电缆轴心偏离程度及对实际传输特性的影响问题,为传输线的制造提供了计算机模拟及相应的数据,并为数学上无法求出解析解的电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影响煤矿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的主要性能指标,提出了漏泄同轴电缆的选用依据,建立了煤矿井下漏泄电缆的连接方式的数学模型.通过建模分析得出了在井下选用耦合损耗依次减小的漏泄电缆不仅可以延长传输距离, 而且能够保证移动台获得稳定的接收电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