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一更  白晓雁 《科技资讯》2014,(10):103-105
在生产过程中火电厂烟气中排放的SO2和NOx使得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国内外采用脱琉脱硝技术来净化烟气质量.本文讨论了传统的脱硫脱硝方法和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机理和优缺点,对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对烟气流动的模拟难以实现.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可视化技术,对图纸的平面二维空间设计思维模式进行深化发展,本文以寒冷地区烟气流动为实例,分析烟气扩散模型,给出实现烟气流动模拟的方案,并通过unity实现其可视化动态仿真.利用BIM技术,探讨了受烟气流动影响烟囱正确选址的问题,由此展现出BIM技术在构建可视化模型、优化设计上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国内目前正在运行或研究的烟气脱硫技术,阐述了湿法、半干法和干法脱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指出了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协同处理好燃气锅炉的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低氮排放问题,提出喷淋塔式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低氮排放协同处理技术方式,并搭建了该协同处理技术的实验台.该方式将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段和助燃空气加湿段进行集成设计.实验研究了热网回水温度、喷淋水流量、空气加湿段液气比和助燃空气含湿量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助燃空气含湿量是影响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低氮排放协同处理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维持热网回水温度为45.0℃,喷淋水流量为0.83 m3/h工况时,该系统的烟气余热回收效率可达12.2%,热网余热利用效率为6.9%;排放烟气的氮氧化物浓度可降至50.0 mg/m3,氮氧化物减排效率为61.4%.该喷淋塔式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低氮排放协同处理技术方式不仅可以高效回收烟气冷凝余热,还可以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具有很大的节能、环保与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胺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再生型分离技术.该技术主要的优势是: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价值高,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对胺法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评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烟气循环技术,实现烧结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研究不同烟气循环模式及富氧协同循环对烧结矿质量指标和C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气循环有助于降低CO排放量;与常规烧结条件相比,烟气循环条件下垂直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明显降低,固体燃耗略有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富氧协同烟气循环可有效解决单一烟气循环过程中有效氧不足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结合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处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介绍了SNCR、石灰浆.活性炭、布袋除尘、飞灰固化等烟气净化系统自动控制设计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果,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净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静电所吴彦教授和王宁会研究员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研究”日前通过了由国家环境总局主持,科技部、教育部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派员组成的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技术处理方法为干法,不产生废水、废渣;能同时脱硫脱硝;系统简单,操作方便,过程易于控制;对于不同硫含量的烟气和烟气量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负荷跟踪性;副产品为硫酸铵和硝酸铵固体盐混合物,可用做化肥.该技术是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它的研究开发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在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和设备…  相似文献   

9.
湿法烟气脱硫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烟气脱硫技术.喷淋塔是湿法脱硫系统的核心设备,它的优化设计对于提高脱硫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对南京工程学院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喷淋塔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液体分布环(LDR)对塔内烟气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喷淋塔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静电所吴彦教授和王宁会研究员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研究”日前通过了由国家环境总局主持 ,科技部、教育部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派员组成的专家组的验收 .专家组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技术处理方法为干法 ,不产生废水、废渣 ;能同时脱硫脱硝 ;系统简单 ,操作方便 ,过程易于控制 ;对于不同硫含量的烟气和烟气量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负荷跟踪性 ;副产品为硫酸铵和硝酸铵盐固体混合物 ,可用做化肥 .该技术是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 ;它的研究开发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在烟气脱硫脱硝技…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烟气脱硝 SCR 工艺技术在集中供热锅炉中的运用,对集中供热锅炉的烟气脱硝 SCR 工艺技术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尿素热解制氨技术和及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温烟气中单颗粒褐煤干燥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褐煤低温烟气干燥技术中干燥效率低、燃烧爆炸危险系数高等问题,对高温烟气干燥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单颗粒高温烟气干燥实验,得到了不同烟气温度、粒径及初始含水率下的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颗粒表面温度曲线,以此来研究3个因素对褐煤高温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600℃)烟气干燥速率远大于低温热风(≤200℃)干燥速率,但继续提高烟气温度对临界含水率的影响很小,同时对干燥速率的提升也不如低温干燥显著;初始含水率越高,干燥速率越大,表面温度越低;粒径越小,对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率的影响越大,且大于干燥介质温度和煤球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微生物脱除烟气NOx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脱氮微生物、固定化研究、化学-微生物联合处理工艺及工程应用,并分析了今后微生物烟气脱氮技术的发展趋势.由于微生物法脱硫烟气NOx技术总体上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所以优化已有菌种、分离新菌种,混合菌群资源的研究,脱硫工艺条件优化以及微生物方法与其他非微生物烟气脱硫方法的整合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陈红芳 《山西科技》2010,25(2):92-93
随着烟气脱硫和脱硝技术的发展,各国都开展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文章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活性炭材料在烟气脱硫和脱硝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燃煤燃烧过程中所产生气体,我们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烟气脱硝技术,有效的保护大气环境。文章对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硝技术的内涵、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硝中锅炉的改造以及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硝技术中SCR工艺技术的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详细的论述了对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会涛 《科技资讯》2013,(7):131-131,133
介绍了电厂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酸露点的计算方法.利用烟气余热加热除盐水,把锅炉尾部烟气温度降低到接近酸露点,最大程度的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煤耗,增加发电量,降低CO.与SO2排放以达到节能与环保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晓辉  陈晓飞 《创新科技》2014,(12):105-105
近几年来,国家针对环保企业烟气的处理问题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这表示环保企业烟气脱硫技术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环保刻不容缓,企业的烟气处理问题更是首当其冲。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烟气脱硫相关的环保产业,烟气脱硫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这为我国的环保企业的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以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为脱硫对象,在一台处理烟气量5000m3/h的试验装置上开展工业性试验,分析研究喷雾增湿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烟气温度范围内,烟气温度90℃以下时以喷水蒸气为宜,90℃以上时以喷水为宜,喷水有利于提高脱硫效果和钙利用率;在流化床入口前喷雾增湿时,有利于流化床的运行稳定和提高脱硫效率;出口烟气温度下降到70℃左右时,CFBA系统的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聚酯漆稀释剂是一种常见助燃剂.利用热解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在纯棉布料、的确良织物、地毯以及三者混合物上燃烧的烟气进行GC-MS分析,比较不同载体上烟气的特征组份,找到烟气特征组份的分布规律.此项研究成果为火灾调查工作提供了一定帮助,同时为火灾现场助燃剂燃烧烟气的鉴定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转炉炼钢是钢铁生产的关键环节,其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余热和化学余能,但也具有烟气产生不连续、含尘量高、易燃易爆的特性,如何高效清洁地回收和利用转炉烟气余能是钢铁行业的热点问题。对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利用的现状进行了介绍,重点总结了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一些新式转炉烟气余能回收技术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展望了未来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广泛应用的氧气转炉煤气回收法(oxygen converter gas recovery, OG)、由Lurgi公司和Thyssen公司联合开发的LT法(Lurgi-Thyssen)等转炉烟气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在防爆和除尘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中低温烟气余热未回收、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损失大、转炉煤气回收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以转炉烟气热化学储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式技术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结合旧技术的缺陷和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得出,未来转炉烟气处理工艺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的关键是实现中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高参数蒸汽发电、烟气余能梯级回收利用、能源资源环境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