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氮(N)、磷(P)水平对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植物营养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以亚热带大型海藻细基江蓠为原材料,研究不同N、P浓度条件下细基江蓠的生长,净化吸收N、P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的相对生长速率随着N、P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藻体增重幅度跟营养盐浓度不成正比,在N和P初始浓度分别为160 μmol·L-1和10 μmol·L-1时增幅最大,N、P水平和N/P明显影响细基江蓠的生长。在低N、P浓度条件下细基江蓠对N、P的去除率更高,P4组(N=64 μmol·L-1、P=4 μmol·L-1)对PO43--P去除率高达96.8%,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也表现出类似特征。细基江蓠在高N/P组对P的去除率高,在低N/P组对N的去除率高,N、P胁迫对细基江蓠的营养盐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各实验组中细基江蓠对PO43--P、NO3--N和NH4+-N的吸收速率随着初始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在PO43--P初始浓度为25 μmol·L-1,无机氮(NO3--N:NH4+-N浓度比为1:1)初始浓度为200 μmol·L-1时吸收速率最大。适应富营养环境的细基江蓠倾向于按Redfield比吸收N、P,偏离Redfield比则对细基江蓠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细基江蓠对N、P高去除率的特性使其成为富营养化水质修复的潜在优良种类。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采用了多因子正交试验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性长和发光的影响,发现各因子对青海弧菌的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甘油对生长的影响最大,而对发光的影响最大的却是氮源。根据各因子的影响情况,本文提出了有利于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致好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的温度条件,并试着对环境因子对青海弧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机制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红藻中的α-半乳糖苷酶是一种重要的红藻糖苷水解酶。以龙须菜的三个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几种环境因子如光暗周期、盐度、温度及氮浓度发迹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发现α-半乳糖苷酶活性有显显的日变化规律:光周期内开始光照6h酶活达到峰值,在随后的境周期酶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变化缓慢。33盐度下培养的藻移到高盐培养3d后测得酶活性降低,而移到低盐培养的则酶活性升高。温度对该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在15℃或30℃培养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环境因子对滴水湖浮游植物的影响,2012—2013年期间分4个季度选取14个点位对滴水湖及其外围水体生境演变进行调查,分析环境因子以及浮游植物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浮游植物指标和各项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其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湖区水质明显优于河道水质,且相对稳定;各点浮游植物密度的四季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的变化大体上趋势趋同,但夏季浮游植物密度稍高,而各点冬季叶绿素a含量达到最高,滤食性鱼类的放养使得滴水湖夏季浮游植物的生长得到控制,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大型浮游植物比例下降,小型浮游植物比例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滴水湖总磷浓度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为滴水湖富营养化的防治以及水环境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素调控对兰花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兰花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兰花的生长与生理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栽培基质、施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环境因素与兰花生长机理之间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方面:(1)探讨和比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多梯度兰花的生长与生理, 逐步扩大生长与生理研究的范围;(2)研究多种兰花生长机理的共性, 进一步加强特性的研究;(3) 进行环境因素与兰花生长机理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将为兰花资源保护与开发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脆江蓠营养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营养细胞每一色素体内含有一条围周类囊体、4~10条平行类囊体和一些质体小球.平行类囊体数目与细胞所处的部位有关.内质网呈环形片层结构.同心圆膜状体具有1或2个核心.色素体在末端进行分裂,分裂时平行类囊体数目增多.幼色素体被膜直接内陷形成平行类囊体.以后发育出围周类囊.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藻ITS序列长度在893~1 508 bp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41~0.600之间,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12之间,其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ITS系统发育聚类结果显示江蓠科分为两大分支,分别是江蓠属/Hydropuntia分支、龙须菜属/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分支;江蓠科海藻5.8S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很小,但存在稳定的属间区分位点,可用于属以上水平的分类鉴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地的真江蓠群体的ITS序列存在9个稳定的变异位点,可以将不同地理群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自然条件下菊花心江蓠对排海污水的生物净化实验,研究了菊花心江蓠对N、P等的吸收规律.实验前3d,菊花心江蓠迅速吸收水体中NH4-N.当介质中NH4-N浓度低于0.01mg.L-1时,NO3-N浓度迅速降低.实验过程中,菊花心江蓠对TP吸收较为缓慢,经过11d修复,Ⅰ~Ⅵ各组TP降解率分别为67.90%、90.01%、95.63%、84.16%、91.75%、93.61%.  相似文献   

9.
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薇菜的高产栽培,加快薇菜的孢子繁殖,对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鄂西南薇菜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薇菜适合生长海拔1200m左右的湿润地区,土壤腐殖层较厚的弱酸性砂壤土,影响薇菜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土壤类型及土壤酸碱度等。  相似文献   

10.
几种环境因子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报告了几种环境因子对不同发育阶段泥螺的生存、生长的影响。泥螺为广温、广盐性种类,适温范围为-1.5-33℃。适比重范围,低限为1.010,高限随其发育程度而不同。在海水酸碱度pH=7-8条件下,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好。泥螺耐干露能力,随着个体生长,忍耐能力逐渐加强,其干露后死亡的体重消耗率,成螺约为69%左右。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素对龙须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盐度、N浓度和重金属4种环境因素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 is)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须菜POD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30℃或35℃条件下12 d内POD活性上升近5倍.N浓度升高则龙须菜POD活性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随着Hg2 、Pb2 浓度增大,龙须菜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显示出比较复杂的变化规律;高盐度或低盐度胁迫明显降低了龙须菜POD活性.对提纯的龙须菜POD离体酶的研究表明,盐度、N浓度和重金属是通过完整细胞的协同作用来影响POD活性的.温度变化可明显诱导龙须菜POD离体酶的活性变化,显示温度对POD活性的影响不依赖于细胞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细基江蓠繁枝变型人工栽培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描述了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物学以及温度,光照,比重,酸碱度,营养盐等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了人工栽培技术,文章还论述了福建省细基江蓠繁枝变型人工栽培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氮及铅胁迫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研究了细基江蓠在不同浓度氮和铅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显示,江蓠日特定生长率、可溶蛋白、藻红素含量随氮浓度增大而增大,均在氮浓度为200μmol/L时达到最大;随着铅浓度升高,江蓠的日特定生长率、可溶蛋白、藻红素、叶绿素a呈下降趋势,SOD、POD、GST的活性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江蓠的生长状况与氮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江蓠对低浓度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受时间和浓度双重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实验室模拟筼筜湖富营养化条件下细基江篱(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对磷和氨氮的吸收作用,以及细基江蓠对赤潮发生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细基江篱对磷和氨氮在实验设置的浓度下吸收速率都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最高磷浓度36μmol/L时的吸收速率为2.76μmol/(g dm.h),在最高氨氮浓度500μmol/L时的吸收速率为232μmol/(g dm.h).抑制赤潮实验证明细基江蓠能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并可能通过分泌抑藻物质来抑制赤潮发生.研究结果为细基江篱应用于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和赤潮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龙须菜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毒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暴露对龙须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质量浓度DMP(≤0.1 mg.L-1)下暴露时,叶绿素a(Chla)质量分数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暴露20 d时Chla质量分数(以鲜质量计)为0.193 mg.g-1,较之对照组上升了27.81%,短时间内(≤5 d)DMP可促进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增加(最大值为1.516%),诱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鲜质量计)上升(最大值为205.822μ.g-1.m in-1)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最小值为16.54μmol.g-1),促进龙须菜生长;当DMP质量浓度≥0.3 mg.L-1时,Chla质量分数随着DMP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高质量浓度DMP组暴露20 d时,Chla质量分数降至0.118 mg.g-1,较之对照组下降了21.85%,DMP引起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逐渐降低,抑制CAT活性,并使MDA明显增加,抑制龙须菜生长。DMP暴露20 d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DMP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持续受到抑制,而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活性与暴露时间呈抛物线型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比较多种细胞破碎方法、不同硫酸铵浓度对龙须菜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效果,探讨不同光照、温度、pH等处理条件对藻红蛋白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组织捣碎破壁细胞,5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藻红蛋白提取效果较好;温度、光照和不适宜pH均会导致藻红蛋白粗提物清除.OH自由基能力降低甚至起促氧化作用.因此对龙须菜原料的保存、加工及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等必须在低温、避光、中性环境下进行,以保证藻红蛋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在海参养殖池塘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水体中氨氮和活性磷的去除作用。【方法】2014年6~8月,在山东乳山海参养殖池塘试验养殖龙须菜,设置不同养殖深度和养殖方法,共养殖80d。【结果】龙须菜最大增重从0.7kg到6.1kg,增长8.5倍,其SGR可达5.5%;水体氨氮平均下降22.7%,活性磷下降21.4%。【结论】龙须菜可以在适合的池塘中养殖,并且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和活性磷,是有效的近海生境修复海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2007”新品系具有耐高温、生长快、琼胶含量高等特点,目前已经在中国南方海域进行栽培推广,研究温度对龙须菜“2007”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测定在不同温度(15℃,20℃,25℃,30℃)培养条件下龙须菜“2007”新品系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光合色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在15~25℃温度范围内,龙须菜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 )无明显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30℃时(P<0.05)。在15~30℃范围内,饱和光强(Ik)却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显著的下降,两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递增,Q10(反映硝酸还原活性与温度关系)显著下降(P<0.05),到达30℃高温时,Q10已经下降到1.13,说明30℃高温对龙须菜“2007”的生理活性有一定的损伤,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能力显著下降。【结论】最适合龙须菜“2007”生长的温度为20℃,此时,龙须菜“2007”RGR最大,叶绿素(Chl a)和藻胆蛋白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海藻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探究其对小鼠肠道菌的益生作用,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GB5009.88-2014),测得海带、裙带菜、海青菜、石花菜、龙须菜、坛紫菜、条斑紫菜七种海藻的总膳食纤维含量。结合pH变化探究其对有益菌的促生作用,筛得龙须菜为促进有益菌生长的最优海藻,其总膳食纤维含量为67.17%。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法,得到超声波提取龙须菜非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中残存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最佳工艺条件:液料比(mL/g)95:1、时间50 min、温度50℃、功率200 W,在此提取工艺条件下龙须菜IDF中残留SDF的得率为8.23%。以龙须菜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er,TDF)、SDF为实验组,魔芋粉为阳性对照,探究其对抗生素造模肠道菌群失衡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效果,短期研究发现实验组能够改善造模鼠肠道菌群丰度,利于有益菌增长和肠道环境恢复。研究结果填补了龙须菜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对肠道菌群益生作用研究的空白,可为海藻膳食纤维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