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羽山隧道进口段喇叭口断面特殊,不同断面间过渡段多,在前期施工中对隧道围岩特性作了详细研究后制定了小间距两单线隧道、连拱隧道及大跨隧道段的开挖顺序及施工方案,以及不同隧道断面之间进行过渡的复杂施工方案,对于跨度大、围岩软弱及构造复杂的高风险隧道段,详细阐述了开挖及支护方案,为以后类似铁路隧道断面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大管棚预加固施工工艺在浅埋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文成县金鱼山公路隧道工程出口段,在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差,埋深浅,断面跨度大,且隧道洞口上方构筑有县人武部办公楼和弹药仓库的复杂施工情况下,采用大管棚预加固施工工艺顺利进洞的工程实例,对该施工工艺做一个简要的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3.
变跨度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某地铁叉口变跨度隧道的施工方案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 ,模拟了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地表沉降随各开挖步施工的变化规律 ,同时对相接变跨度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 ,试验预测了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的发生、发展、收敛的全过程 ,所得结果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大跨度隧道开挖跨度大,结构稳定性差,全断面开挖跨度大,不同围岩级别施工工法不同,因此施工转换要求高。以老虎山隧道为依托,对进口段Ⅴ级围岩双侧壁导坑法和相邻段Ⅳ围岩交叉中隔墙(cross diaphragm, CRD)法两种工法施工转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控制开挖起拱线高程一致,由双侧壁导坑法分部横向采用渐变方法过渡到CRD法,避免工法转换之间的时间间隔,减少了后期双侧壁导坑法临时支撑的拆除对围岩的扰动,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前后和转换过程中钢架受力都满足规范要求,工法转换过程中施工安全。研究结果对超大跨度公路隧道开挖时施工工法转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纵向地表下沉的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信息可明显反馈围岩和初期支护的稳定状态,要实现信息化施工和控制施工中产生不利环境影响,必须了解和掌握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变化趋势.基于南京地铁2号线钟灵街马群段浅埋暗挖隧道矿山法施工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实测资料,分析总结了相应条件下隧道施工中地表和拱顶下沉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得出浅埋暗挖隧道沿纵向开挖时对工作面前后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1.5D和3D(D为隧道跨度),变化趋势为缓慢下沉快速下沉收敛稳定;并根据滞后的拱顶下沉与地表下沉趋势的一致性,提出可以通过施工中纵向地表沉降的规律预测拱顶下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的支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中华 《山西科技》2011,(3):101-102
根据对我国隧道施工的经验,从隧道洞口段的设计、施工和支护的角度出发,在坚持隧道施工原则的条件下,提出了隧道洞口段施工的支护方法,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挂钢筋网和刚支撑等方法。采取有效的支护方法及必要的辅助施工措施,同时加强施工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才能达到隧道洞口段施工支护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蒙秀林 《科技资讯》2012,(33):40-41,43
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号线大断面浅埋暗挖施工为工程背景,讨论了广州地铁二号线开挖跨度21.6 m的三线大跨度隧道的施工技术,阐述了城市地铁大跨度隧道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控制要点,对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大跨度隧道施工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芃  王传琦  赵忠际 《科技信息》2010,(19):I0343-I0344
在市政建设中,针对隧道埋深浅、穿越城市密集建筑群、地质条件差、隧道跨度大、双洞之间间距小的特点,为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和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最小,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优化,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风险等级,选取工程地质等4项一级指标,围岩级别等12项二级指标,建立熵权-改进灰色关联的公路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改进灰色关联法确定各段隧道与隧道塌方各风险等级的关联度,并与所求得的权重相结合确定最终的风险等级,并将结果与工程实例相印证。结果表明:公路隧道塌方的12项风险因素中,年均降水量、隧道跨度、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对隧道塌方影响较大;采用本文模型对四段隧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均与实际相符。可见该评价模型为在建隧道施工塌方风险等级的确定与预防提供了科学而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基于突变理论建立隧道塌方风险评价的突变理论模型。基于我国近300例隧道塌方资料的分析,结合隧道的地质因素、勘察设计因素以及施工因素,选取围岩级别、地下水、偏压、埋深、地质勘查、开挖跨度、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这8个主要因素作为山岭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指标,并对这8个评价指标分别进行定量描述;在对红岩寺隧道孕险环境及风险诱因分析基础之上,运用突变理论模型对红岩寺隧道进行塌方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一致;但由于施工单位未采取积极的风险规避及控制措施,且连续强降雨,导致发生"关门"式塌方灾害;针对发生的"关门"式塌方采用超前小导管与管棚相结合的注浆法处治方案,施工中遵循了"先加固、防扩展、后处理、稳通过"的处理原则,成功完成塌方段治理,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净距盾构、矿山法隧道方案在地铁区间站前附属线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案矿山法隧道断面型式较多,跨度较大,和盾构隧道距离较近,隧道施工时的相互影响较大。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某小净距隧道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施工对围岩地层的影响,揭示了后建隧道对先建隧道结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规律,为本工程的施工组织以及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超 《科技资讯》2012,(4):30-31
现代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应以地质条件为主要依据,结合工期、建筑物长度、断面尺寸、结构类型以及施工技术力量等综合考虑。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公路隧道施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隧道过煤层施工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过煤层隧道的施工方法和瓦斯防治技术,总结了一套过煤层瓦斯段的施工工艺流程,论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现代隧道施工的方法,而后指出过煤层隧道施工的研究要点,进而分析了过煤层瓦斯段的施工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瓦斯释放和和具体的瓦斯段施工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修建越来越多。软弱围岩段是隧道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某隧道实体工程,详细阐述了三台阶法施工的特点、步骤、爆破施工和初期支护施工。采用该方法安全高效地完成该隧道Ⅳ级围岩软弱段施工,表明采用的施工方法是成功的,可供同类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隧道洞口浅埋段是隧道施工的薄弱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变形过大甚至冒顶或通天坍塌,因此,选用切实可行的进洞方案对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快速进洞有重要意义,本论述详细介绍了锁儿头隧道出口穿越浅埋段土石堆积体的施工技术,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桥梁建设尤其是大跨度桥梁的建设越来越大。连续梁因其自身优点在大跨度桥梁中最为常用。因此。如何解决好大跨度连续梁的施工问题变得尤为迫切。本文结合某铁路特大桥施工的成功实践,详细阐述了大跨度连续梁的0#块、悬浇段、边跨现浇段及合拢段的施工和连续梁竖向线形控制,为同类桥梁施工积累了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新建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地热地段施工,介绍地热段隧道施工通风降温技术,将长迭21KM的地热段隧道施工温度降低,达到维持施工的目的,确保隧道安全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17.
在高速公路以及高速铁路日益增多的今天,大跨度交通隧道在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日趋完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随着隧道跨度的不断增大、结构形式也愈趋于扁平,相应地在隧道位置的选定、断面形式、衬砌结构、施工方法、初期支护结构的模式、参数的拟订等方面还需要进一  相似文献   

18.
单拱四车道公路隧道由于跨度特大、断面形状扁平、施工方法复杂,造成其在施工过程中应力分布不均匀,拱脚应力集中,从而极易导致围岩发生失稳乃至坍塌.利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单拱四车道隧道在不同围岩条件下采用不同施工方法的施工动态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各种施工方法下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的力学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力学特征,得出了不同围岩条件下最合适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下关隧道通过全风化花岗岩浅埋富水隧道开挖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隧道安全顺利的通过浅埋段施工,施工进度明显改善,施工成本有效减少。通过洞外井点降水,变洞内为洞外施工,加快了全风化花岗岩浅埋段富水隧道开挖的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隧道施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隧道过煤层施工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过煤层隧道的施工方法和瓦斯防治技术,总结了一套过煤层瓦斯段的施工工艺流程,论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现代隧道施工的方法,而后指出过煤层隧道施工的研究要点,进而分析了过煤层瓦斯段的施工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瓦斯释放和具体的瓦斯段施工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