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解析“双碳”目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低碳目标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从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低碳产业、能源循环利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3.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气候灾害影响的国际韧性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梳理了韧性概念渊源和分类特征,利用Cityspace软件对国内外城市韧性研发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各个典型国家在面对气候灾害时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和具体实践,分析得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相关策略路径;提出了适应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6月19日,第十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以“碳达峰与碳中和”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论坛并为主讲嘉宾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王进展出席论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作专题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等参与相关话题互动讨论。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等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30余人参与活动。 王金南院士围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对策”主题作专题报告,为与会人员阐释近百年来地球经历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与成效以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结合实际从研究角度提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举措。 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围绕如何理解气候变化、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技会堂论坛聚焦全球科技发展大势和科技前沿领域,着力搭建顶尖科学家与领导干部的交流平台。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21世纪初期的低碳经济,以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低碳化发展为核心。概要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成就,指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绿色转型升级,节能减排降碳成效显著,植树造林和循环经济发展降低了碳强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激发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活力,在分析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把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要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努力方向,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各国相继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城市等目标。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增加碳汇”,同时还提出“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邓爱华 《科技潮》2010,(3):26-29
低碳经济无疑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共识。当气候变化成为新日寸代的焦点,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二方案。因此,如何减排二氧化碳的新技术受到大家的重视,其中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燃烧科学与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潘伟平,从大气污染控制、低碳技术、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的角度,探讨全球和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及刘策。  相似文献   

9.
 韧性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实践选择和发展趋势。基于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对该项目已公布的亚洲韧性城市实践策略文本进行梳理,从目标愿景、策略内容、实施框架3方面总结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与西亚地区的不同城市所制定的韧性策略特征,并结合城市特点,以社区作为韧性抓手,提出了中国在韧性城市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本土化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气候变化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城市,波士顿致力于加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建设,从建筑、交通、能源、沿海保护、极端天气事件应对、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着手规划提升城市气候韧性的战略举措,气候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波士顿是美国和国际上最早发布气候监测和评估框架的城市,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和全球韧性城市建设的典范,其气候韧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韧性城市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学术界新的热门领域。当前学界还没有形成针对中国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针对韧性城市的恢复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韧性城市恢复力的内涵,分析了韧性城市在遭遇外部扰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恢复力演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社会意义。为韧性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和智慧性提供量化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华东地区为例,评估低碳试点城市项目的实施对华东地区碳强度的影响及相关社会经济变量的作用.为了克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及宏观政策影响的外生性问题,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与华东地区非试点的省会城市相比,低碳试点城市项目的实施使试点城市碳强度的水平值相对于样本平均值增加了35%~54%.尽管低碳试点城市项目实施后,试点城市的碳强度降低了15.6%,但低碳试点城市的实施起到了促进碳强度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及“双碳”战略内涵,审视国土空间规划在碳技术系统集成、碳效益量化评估、碳目标有效实施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规划目标、规划尺度、规划视野、规划技术、规划对策等5个方面适应性转变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用途管制的特点,指出应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抓手,从资源足迹核算、全空间整体统筹、多层级有效传导和全周期系统监管4个维度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韧性城市"的理念,建构了韧性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及特征;结合各国在新冠疫情中的防疫措施,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技术韧性—制度韧性"体系.研究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技术韧性依赖于健康精明的规划干预,包括规划全过程纳入健康影响评估、完善城市应急服务能力规划、建立"枢纽—节点—应急流"的韧性公共空间体系、统筹...  相似文献   

15.
消费型碳排放是基于消费角度进行的碳排放的计算和责任划分,与生产型碳排放相比有多重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国际交通运输中的碳泄漏问题.对国内外不同学者关于消费型碳排放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其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修改建立了消费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模型.阐明了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碳排放净出口国,提出...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