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俊光  刘兵 《科技信息》2011,(18):315-315
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类型,比较了地源热泵与普通空调系统的特点,得出了地源热泵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结合地源热泵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指出了地源热泵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地源热泵实验系统,设计了实验装置测试系统和测试步骤;研究了地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并且对地源热泵机组供热量和COP值进行测试及数据分析。试验表明,地源热泵制热性能实验系统设计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部某滑坡段埋地管道的实际工况环境,开展了滑坡段埋地管道受力的理论分析,由于滑坡带的埋地管
道受力非常复杂,因此,用有限元法建立了滑坡段埋地管道与土壤互作用的有限元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方便和准确
地模拟埋地管道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以及管道不同工况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应力和变形。根据该模型,详细地分析和
研究了不同斜坡角度和不同滑坡长度下管道内的最大应力、应变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西部某段埋地管道的斜坡角度为
20℃时,管道内的最大应力随滑坡段长度的变化关系,为安全滑坡段长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可以在类似的
斜坡地段埋地管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地埋管地源热泵以浅层地热能资源作为供冷冷源和供热热源,是建筑节能领域内最高效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河北省发展尤为迅速,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地埋管地源热泵的适宜性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河北地区(主要是京津以南河北地区)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条件的勘察了解,运用河北省地源热泵检测中心与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的岩土热响应测试仪,对该地区做了大量的热响应试验测试,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利用二维线热源传热模型采用"恒功率"和"恒温法"对测试项目的岩土导热系数和单位埋深的换热量做了相应的求解计算,结合地质构造从经济性和换热效率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在河北地区的适宜性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做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研究旨在为河北地区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河北省地埋管地源热泵热泵的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之华  张烨 《科技资讯》2013,(8):116-116
辅助阳极地床作为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施工决定了地床的接地电阻并最终影响了保护效果。本文以江山支线天然气管道阳极地床的设计和施工为课题,对阳极地床设计和施工中须注意的事项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用电事业的发展,电业工人和贫下中农在实践中创造了地埋线。为多快好省地进一步发展电业创造了条件。为了适应推广地埋线的需要,我们共同试制成功了 JD-3型地埋线故障探测仪。这种探测仪可用于地埋线故障地点的测定,路径探测及一般电缆或照明线的测  相似文献   

7.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节能、环保、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它充分发挥了浅层岩体的储冷储热作用,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技术。本文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原理及其形式,并提出了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针对从全色航空影像中进行居民地区域提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 ,阐述了一种基于几何结构信息进行居民地提取的新算法。此算法的特点是在影像上提取居民地的几何信息 ,形成居民地影像的特征。与传统的居民地提取方法比 ,此算法用到了居民地纹理的矢量信息 ,从而更准确的刻画了居民地的纹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基于几何信息的分割算法对居民地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地源热泵系统供回水温度和流量测量的误差补偿方法。首先搭建了一套地源热泵监测系统,实时获取地源侧、热泵机组和用户侧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等数据,然后分析了影响温度和流量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温度传感器的零点漂移和温度系数进行标定,并对超声波传输速度和管道流体速度误差进行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获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温度误差不超过0.2℃,流量误差不超过1.3%,可以为地源热泵系统远程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储备。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惩治腐败思想的共识有 :都透彻地分析了惩治腐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都深刻地剖析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根源 ,都充分地认识到惩治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都明确地指出了科学的惩治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据相关资料统计,对地掷球运动员比赛心理进行临场统计和逻辑分析,以及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地掷球运动员比赛心理进行了各方面研究,同时对地掷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ESRI公司的ArcSDE,针对矿山地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信息特点,将GIS空间数据融入关系数据模型,进行了地测空间信息的分析和地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提出了矿山地测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战争和人》是王火对亲历过的抗战生活进行了长达40年的沉淀和反刍后才创作出来的鸿篇巨制。作品通过童霜威这个国民党的中间派,在抗战期间终于转变为国民党的左派的坎坷人生道路和艰难思想历程,形象地说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必然失败,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必然崩溃,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必然诞生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品由于既深入地挖掘了人物转变的内因,又全面地表现了人物转变的外因,还充分地展示了人物转变的过程,也即历史地描写出人物的具体人性,因而成功地塑造了童霜威“这一个”人们“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适当选取材料本构关系,运用非线性动力学基本理论和ALE算法,利用LSDYNA3D有限元程序,对爆炸地冲击作用下引起埋地输气管道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埋地管道在2组共10个工况下的数值计算分析,拟合了埋地管道响应(包括速度和动应力)最大值和装药量、爆心与管道中心距离之间的关系。模拟计算结果与经验公式规律十分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爆炸地冲击对埋地管道的作用是可行的。计算方法为埋地管道在第三方破坏荷载作用下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计算平台,计算结果对埋地输气管道的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油田开发区拥有大量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科学地管理和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才能使油田生产管理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运用DBASE-Ⅲ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初步建立了永安镇油田静态数据及其相应的模块输出系统,极大地方便了该油田的生产管理与科研工作,可以快速而简便地为用户提供该油田目前的静态数据与技求情报。  相似文献   

16.
该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火电厂仿真机中的DCS仿真方式和关键技术,并细致、多角度地划分了虚拟DCS技术和仿真方式,精确地说明了其优缺点所在,对实行虚拟DCS的关键技术以及我国火电厂仿真机中不同DCS产品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自身先进功能的可行性,最后合理地规划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地木耳和枯草覆盖处理,在温室内模拟研究了天然草地围封过程中产生的地木耳和枯草层覆盖对羊草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木耳和覆盖地木耳+枯草的处理显著降低了羊草的出苗率、株高和生物量,对枝条密度和抽穗都有负面影响,只对羊草存活有利,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中的羊草出苗率、生物量和株高分别是覆盖地木耳和覆盖地木耳+枯草中的相应指标的2.7和6.2倍,10.4和19.3倍,3.2和10.4倍.覆盖地木耳和覆盖地木耳+枯草后的光照强度分别较对照降低了83.5%和92.2%.地木耳及枯草覆盖物处理中羊草出苗率的显著降低可能与这些处理降低了到达地表的光照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王兴东 《甘肃科技》2008,24(9):144-145
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对建筑供热和空调系统的节能有重要意义,经济合理地设置地热换热器是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关键。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的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并对换热器埋管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地区雷暴及其地闪特征,对2013~2017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典型强雷暴过程的地闪和雷达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研究了24次以负极性闪电为主的强雷暴过程,分析表明:所有雷暴最大回波顶高均超过7 km,第一次地闪为正地闪的雷暴其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高明显高于第一次地闪为负地闪的雷暴过程。以地闪极性和频数差异将雷暴分为负地闪雷暴、正地闪雷暴、多地闪雷暴三种类型。负地闪雷暴过程中闪电数量较少且大多发生在雷暴成熟阶段;正地闪雷暴过程中闪电数量在几十次左右,主要发生在成熟阶段后期和消散阶段;多地闪雷暴在初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都有闪电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三类雷暴强反射率中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也有不同,地闪数量多的雷暴比地闪数量少的雷暴有更长的移动距离,负地闪雷暴较正地闪雷暴有更快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飑线的触发机制和其地闪活动演变特征,本文利用全国地闪定位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分析了发生在安徽和江苏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飑线的发生依赖于"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低层的辐射逆温层加剧了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槽前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和热量,同时低涡和切变线提供动力条件。此次飑线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一般集中于45~55 d BZ的强回波区,而正地闪更容易发生于强对流中心外围30~45 d BZ的次强回波区内,负地闪和正地闪的频数演变特征在飑线成熟阶段基本一致,但正地闪在对流云体减弱时却显得相对活跃。地闪活动集中于回波顶高8~14 km且40 d BZ回波顶高突破了0℃层结高度尤其是突破了-10℃的区域。随着对流系统的减弱负地闪的发生位置更加趋近于强回波中心,而正地闪主要分布于回波单体之间的过渡区,对单体的对流强度要求较负地闪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