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大型斜拉桥的索塔施工测控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了斜拉桥索塔的施工测量特点,对相对基准法在索塔施工测量中的应用,以及主塔索道管的精密定位技术,可为实际大型斜拉桥工程的施工测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索塔施工属高空作业,空间狭小,作业面窄,其施工进展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主桥的工期。在制定索塔施工方案时,起重设备的选择和布置,如何克服一些施工中可能产生的质量病害,是索塔施工时应重点考虑和预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施工中产生质量病害的原因及控制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两座大型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北汊桥)索塔锚固区的节段足尺模型试验,研究了索塔锚固区的抗裂安全系数和极限承载力;同时,还对索塔锚固区预应力索的合理布置形式、索塔节段模型对索塔整体的仿真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对于斜拉桥索塔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拱塔斜拉桥索塔锚固区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某拱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索塔锚固区进行空间应力分析;通过索塔锚固区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析,总结了锚固区应力分布特性,并研究了锚固区应力在索力及预应力单独作用时沿高度方向的衰减情况,为相关设计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形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梁式桥裂缝发育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梁式桥裂缝的分布特征。实例计算表明:裂缝分布分维数可很好地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桥梁主梁裂缝的分维数可以作为衡量结构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裂缝的分形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裂缝的分形分布出发,对裂缝的分布、裂缝的有效截面积、裂缝的强度、裂面的粗糙度和裂缝的各向异性度,提出了分形分析方法。根据裂缝分形分布特点,提出了基本裂缝分布模型,对这些模型做相应的分形对比,来阐明裂缝的分形和特征。裂缝的分形分析方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裂缝性质分析方法,而从裂缝的分形分布结构上全面地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反映裂缝的平均效果,而且反映了裂缝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其发育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针对裂缝稠油油藏注入蒸汽的情况,研究热蒸汽对裂缝性地层的加热过程。通过引入分形理论表征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情况,推导了裂缝的体积系数和裂缝储层的等效渗透率,考虑天然裂缝存在对稠油热采的渗流能力和传热机制的影响,结合能量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求得裂缝稠油油藏蒸汽驱的温度分布的解析解。分析注气时间和裂缝参数对蒸汽驱加热范围的影响,发现裂缝分形维数比迂曲分形维数对加热范围有更大影响,说明分支裂缝的密度比分支裂缝的迂曲度对加热范围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酸压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主要措施,酸压裂缝的形成和延伸直接影响到油气井产能。为此,采用分形方法研究酸压过程中裂缝的形成和延伸机理。首先推导出裂缝导流能力与裂缝分形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采用造缝后的岩心进行一次酸压和重复酸压实验,测试酸压前后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得到一次酸压和重复酸压前后裂缝的分形特征变化。研究表明:酸压裂缝的几何形态及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其中一次酸压以酸蚀原始裂缝、促进原始裂缝延伸为主,酸压前后裂缝分形维数明显降低;重复酸压以造新裂缝为主,分形维数较一次酸压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布置单向预应力的混凝土索塔锚固区的传力机理,明确该类新型索塔锚固区的实际受力状况,以广中江高速公路西江水道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索塔节段足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试验中特制了与实桥一致的平行钢丝索短索,并设计了斜向加载反力梁,以模拟斜拉索的大吨位斜向荷载;试验过程中观测结构的应力、变形以及裂缝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构在1.2倍设计荷载下仍处在弹性受力状态,主要受力部位未发现裂缝;推算抗裂安全系数为2.04,布置在顺桥向塔壁的单向预应力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应力储备.  相似文献   

10.
组合索塔锚固区水平受力机理的理论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和分析组合索塔结构形式的基础上,依据变形协调原理推导了组合索塔锚固区主要构件承担水平力的计算公式,并推导了计算主要构件内力的一般算式。结合一实际工程进行了组合索塔锚固区水平受力分析的足尺模型试验,得到了主要构件的应力分布规律。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公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大跨斜位桥横向地震反应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分形论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用价值,分形论已被引入众多学科领域,为此将分形的思想张工程抗震领域,结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桥和杨浦大桥两个桥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考虑连跨主跨跨径比、梁墩刚度、支座单元等影响因素,分析结构横桥向地震反应及其分形特征,为概念设计阶段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考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学科 《山西科技》2009,(4):118-119,124
以某斜拉桥为例,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该桥的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法求解得出了典型截面的剪力滞系数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和结论,可为同类桥的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斜拉桥结构静力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响应面法 (RSM )、有限元法、一次二阶矩法 (FORM)和重要抽样法各自的优点相结合 ,提出一种新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混合分析法 ,并将其成功地应用到斜拉桥结构静力可靠度分析中 ,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并且 ,进行了斜拉桥结构静力可靠度计算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指出影响斜拉桥静力可靠度的主要随机因素 .  相似文献   

14.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拉桥拉索因其柔度大、质量小、阻尼低的特点,在风雨共同作用下易发生大幅振动,对斜拉桥的危害极为严重.目前,对拉索进行表面形状处理的方法被认为是较为有效的风振控制措施.为此在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进行了拉索风雨激振和气动控制措施的风洞试验,研究了多种参数对拉索风雨激振特性的影响,特别研究了降低拉索风雨激振的螺旋线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适当设计螺旋线的高度和螺距可消除拉索的风雨激振.  相似文献   

15.
斜拉桥施工控制可视化软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目前在斜拉桥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软件研制工作明显相对滞后于实际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经过长期从事有关科拉桥研究、设计和施工的实践之后,结合采用现代微机可视化新技术进行了这一专业软件的开发尝试,针对斜拉桥的特点,软件在施工控制、数据处理、输入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旨在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概念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斜拉桥的基本动态性能的分析 ,结合地震位移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 ,并利用飘浮体系简化分析模型 ,从结构体系的设计中 ,提出了斜拉桥的抗震概念设计方法 .考虑通过改善桥塔结构形式 ,有效地控制桥塔和桥墩承担的地震力和上部结构的地震位移 .并通过对某桥梁工程进行抗震分析 ,提出了立体桥塔的抗震设计方案 ,并验证了改进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超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斜拉桥的受力特点,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对结构的大位移非线性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简单的实用计算公式,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目前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斜拉桥——闵浦大桥为例,基于Abaqus平台建立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研究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弹性/非弹性连接对该桥地震响应的减震控制效果.多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表明:塔梁间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增大了下塔柱纵桥向弯矩和剪力,对上塔柱影响较小;阻尼指数一定的情况下,塔底纵桥向剪力和弯矩随阻尼系数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大跨斜拉桥的振动模态具有密集、低周期的特点,因而其地震响应受地震输入的影响较大;塔梁间增加弹性/非弹性连接会影响桥梁的纵漂振型,进而影响结构的地震响应,因此塔梁间增加弹性/非弹性连接的减震效果取决于输入地震特性以及塔梁间增加弹性/非弹性连接后的动力特性.文中提出采用非弹性连接参数的联合分布以分析其对地震响应的影响,非弹性的初始刚度和屈服位移联合作用对主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较为复杂,文中研究表明,其屈服位移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计入结构几何非线性影响时斜拉桥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响应面法,考虑斜拉桥的几何非线性效应以及材料、几何尺寸、外部荷载等的随机性,分析了斜拉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可靠度,研究表明响应面法是求解斜拉可靠度的有效方法,不计入几何非线性,结构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因而,在斜拉桥的可靠度分析中有必要计入结构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斜拉桥结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基于青岛丹山水库混凝土斜拉桥,建立了斜拉桥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确定桥梁受损后各子结构权重,选择典型斜拉索,对桥梁结构健康状态进行分析。首先运用通用结构分析软件对实桥建模,得到桥梁数值模拟试验模型及试验数据;再用正交试验选择典型斜拉索,大大减少了对桥梁分析计算的工作量;将桥梁分为3个子结构,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子结构权重,并建立了混凝土斜拉桥结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对桥梁进行损伤评估和状态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