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利用高科技,抗震招数多 日本处于活跃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发生里氏6级或以上地震的次数占全球总数的两成,因此,日本抗震防震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达到抗震目的,日本大力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抗震手法.  相似文献   

2.
抗震房屋结构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体系的选择要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几条基本原则。主要的抗震结构体系1.多层砌体房屋以砌体(无筋砌体或配筋砌体)抗震墙为抗震结构体系,其中以横墙承重为主的结构体系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绝境求生     
1999年,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地震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时值中秋——万家团圆的日子,却偏偏成为众多友爱家庭每一年挥之不去的阴影。地震是自然天象,非人力可以阻止。那么,面对震灾,人们该如何应对呢? 震魔肆虐 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被称为地震灾害。 20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7.0~7.9  相似文献   

4.
"地震本身不会伤害人,伤人的是在震中被破坏的建筑"。从抗震角度,建筑结构设计最重要。实现的途径一是赋予建筑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抵御地震作用于建筑上的破坏力;另一方面是采用新技术和设备,抵消或减少地震作用于建筑上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5.
竹子在经专家们多年研究后又发现了它的另一种实用功能。在德国,13个以竹子为主支撑的展亭让市民们惊奇不已。一场主题为"竹子——未来建筑"的研讨会,就在用竹子搭建的会议亭里举行。德国建筑造型师马尔库斯认为,竹子作为环保材料,将在未来建筑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滑移防震技术将为建筑物系上"安全带"在建筑物内设置一个滑动面,以达到减震的目的,这不是凭空妄想,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这项被称作滑移防震的技术,目前已在我国西部地区部分建筑上得到成功应用,从而实现了建筑抗震技术的新突破。建设部正式立项的滑移防震技术由陕西、云南等省市的40多名科技工作者共同研制成功,目前已在太原、  相似文献   

7.
老诚 《科学之友》2010,(6):42-43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又造成一场令人震惊的惨痛灾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时隔30余年,国人再次被地震的威力所震撼,现代建筑倒塌之多。死亡人数之多,都让人们倍感震撼。  相似文献   

8.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从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m2,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准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它315m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11,56(27):2352-2352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全国2/3 以上的地方为地震区, 20 世纪中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死亡人数总和的50%. 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腾飞,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 全世界300 m 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 近40%位于我国(含香港、台湾地区). 作为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 内部人员众多、造价高昂, 其抗震安全问题必须得到可靠保障. 超高层建筑抗震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 其中运用先进的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准确预测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下可能的倒塌模式和薄弱部位, 是保障和提高超高层建筑抗震安全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导致大量房屋倒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结果的分析显示,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因为影响建筑框架混凝土质量和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和环节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对如何提高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旱涝与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全国震惊,举世瞩目.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不能不再次想到地震灾害的预防和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如今,房地产开发商总是大肆宣扬自己建造的商务大楼是如何的“绿色”、如何的“环保”。而事实上全美国近5000幢商务大楼中的90%是新建的,这些大楼目前正在等待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nited States Green Building Council,USGBC)的评估认证。  相似文献   

14.
汤建新 《科学之友》2009,(4):150-152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候,由于上下结构形式不同和各构件抗侧力体系抗震差异使得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为复杂,结构刚度沿竖向分布也不连续,侧向变形也不均匀,易于发生在相对较薄弱的底层。文章按照相似原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候,由于上下结构形式不同和各构件抗侧力体系抗震差异使得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为复杂,结构刚度沿竖向分布也不连续,侧向变形也不均匀,易于发生在相对较薄弱的底层. 文章按照相似原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1999年9月初,高楼林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又展现出一个新的高度纪录——420米高的金茂大厦。透过它名列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这个有趣的排序,我们不难看出世界摩天大厦的高度纪录正在一步步转向中国。 据美国一家有关建筑行业立法的审议机构对超高层建筑即摩天大厦所下的定义,结构顶端安装的塔  相似文献   

17.
经历了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更加关注对抗震设计的开发与研究。我国发布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划分。总体来看,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都比较充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当遭受常见地震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主要结合新版抗震规范与相关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下部结构、过渡层、上部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其抗震概念设计、构造设计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在抗震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王烽 《科学之友》2008,(8):87-88
抗震设计思想大体经历了静力理论分析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以及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点,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20.
抗震设计思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震设计思想大体经历了静力理论分析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以及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点,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