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河南省不同洞穴蝙蝠的调查,发现有1属3种绦虫寄生于2种蝙蝠消化道内.商城县和桐柏县普通长翼蝠消化道内寄生的是台湾蝙蝠绦虫,济源市和桐柏县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寄生的分别是蝙垦丁蝠绦虫和东北蝙蝠绦虫.该3种蝙蝠绦虫是河南省的首次报道,其中东北蝙蝠绦虫为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福建省松树线虫调查的第二部分,报道3种伞真滑刃线虫,即瑞氏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rainulfi Braasch,2002、泰国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 Braasch,2002和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Bursaphe-lenchussp.瑞氏伞真滑刃线虫在形态描述上与原始文献相同,a值和b值与原始数据略有差别;泰国伞真滑刃线虫各项测量数据与原始文献均接近;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与小松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pinasteri)相似,但未定种热杀死后尾部弯成钩状,末端钝圆无尾尖突,口针基部有膨大,且a值和c值与小松伞真滑刃线虫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鱼类瘤槽科绦虫两新种记述(绦虫纲:四叶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厦门海域软骨鱼类感染四叶目瘤槽科绦虫两新种:多睾铯槽绦虫Acanthobothrium poly-tessticularis sp nov.和巨首钩槽绦虫Acanthobothrium macroce phlum sp nov.,对新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1992年在福建省龙岩市解剖52只圈养麻鸭,检出寄生蠕虫9种,感染率分别为:鸭对体吸虫3.85%、宫川棘口吸虫3.85%、似椎低颈吸虫1.92%、细背孔吸虫1.92%、分歧单睾绦虫5.77%、美丽膜壳绦虫13.46%、冠双盔绦虫3.85%、鸭瓣口线虫5.77%、裂刺四棱线虫48.08%,总感染率为 61.54%,平均感染强度为11.75条,其中以裂刺四棱线虫最高。该群落中寄生蠕虫分布型有5种为聚集分布,4种为随机分布。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辅优势种为美丽膜壳绦虫和分歧单睾绦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裂刺四棱线虫为最高。群落中的两两种对间显著亲和与正关联的种对有1对(P<0.01),负关联达显著水平的有7对(P<0.05)。  相似文献   

5.
鲤鱼肠道内绦虫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对湖南省桃源陬市养殖鲤鱼体内绦虫的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肠道内寄生有4种绦虫,即:中华许氏绦虫、日本许氏绦虫、短颈鲤蠢绦虫和微小鲤蠢绦虫,这四种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7.1%、25.7%、14.3%、11.4%;感染强度分别为2.6、2.6、1.9、20.5.体长大于24cm的鲤鱼对中华许氏绦虫和微小鲤蠢绦虫的感染率随体长增加而升高,而鲤鱼对日本许氏绦虫和短颈鲤蠢绦虫的感染率在体长为24~26cm段内为最高,大于26cm的个体则随体长增加而有所波动.四种绦虫对鲤鱼的丰满度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感染鱼的丰满度平均下降了14.34%.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武夷山三港一带鸟类绦虫三种:副子宫绦虫未定种、树鹊无钩带绦虫及直吻膜壳绦虫,后二者及其宿主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福建假叶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绦虫中的假叶绦虫目(Pseudophyllidea Carus 1863)的代表种类在早期欧洲生物学者著述中已有记录。林那氏(1758)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已记有阔节裂头绦虫,称为 Taenialata.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本类绦虫增至五属。一百多年以来,学者们又增加许多新种属,到了现在本目已含有七科,成为绦虫纲中重要组成的部分了。本目绦虫在形态及宿主适应方面是多样的。有自单节片演化为多节片的中间形式,有寄生在水生脊椎动物和寄生在陆生脊椎动物的各种类,形态生活史的比较可看出该类蠕虫演化的各阶段,在绦虫系统发生的问题上是富有意义的。假叶绦虫的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云南保山市张明山灰头鹦鹉及黄胸织布鸟肠道的两种绦虫:赛尼苛氏绦虫Cotugniasei及雀形双子宫绦虫Biuterinapaserina.这两种绦虫在我国的分布均为首次记录,且宿主均为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福建几种鱼类绦虫记述和我国鱼类绦虫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被绦虫寄生致病是常见的一类鱼病。绦虫成虫和幼虫都可寄生为害。幼虫寄生于鱼类腹腔内,压迫宿主的消化管、肝、脾、性腺等内脏器官,使其萎缩,损害正常机能;成虫寄生于肠道内,吸收营养,或头部钻进肠粘膜细胞破坏肠组织,或多数虫体密集造成肠阻塞,妨碍鱼的摄食消化,使鱼体消瘦,造成经济损失。我国对于鱼类绦虫的研究,首先是曾省(1933)在山东青岛、济南报告鱼类绦虫12种。徐锡藩(1935,1936)对我国动物绦虫作了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30种常见榕属植物的22个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榕属植物各种之间的平均欧氏距离是5.336 8,欧氏距离最近的是日本匍茎榕和珍珠莲,为1.715 5;硬叶榕和大果榕的欧氏距离最远,为9.770 7.从形态标记聚类图可看出,在纵切线位置(欧氏距离为7.575 1)可将福建省30种常见榕属植物分为6个类群,第1类包括6种榕属植物;第2类包括16种榕属植物;第3类、第5类有3种榕属植物;第4类、第6类只有1种榕属植物.研究结果为福建省榕属植物的分类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大鲵的血液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血细胞计数法和瑞氏染色法首次记述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血细胞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红细胞的平均值为7.6×10~4/mm~3,白细胞的平均值为1.9x 10~3/mm~3。除大鲵红细胞胞质中含有一团嗜碱性颗粒外,血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和其它脊椎动物相类似。文中就大鲵与其它两栖动物进行比较并从进化角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记述两种异带属绦虫新种:林鹬异带绦虫和矶鹜异带绦虫.对新种和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与相似种类进行了图、表比较.  相似文献   

13.
<正> 对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绦虫卵内六钩蚴的孵出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1954年 S_1lyerman 报告了牛肉绦虫的74%的六钩蚴可使其活动。1960年 Jones 等介绍了水泡绦虫的卿出。1962年 Berntzen 和 Voge 作了短膜壳绦虫和 Citelli 膜壳绦虫在体外的孵出。1965年 Be-rntzen 和 Voge 叙述了四种膜壳绦虫的六钩蚴对孵出的需要,并且注意到膜壳属的四种绦虫的每一种对体外孵出的需要有着轻微的不同。1963年 Smyth 提出了对于卵膜破裂和六钩蚴的  相似文献   

14.
小鼠阴道涂片三种染色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确定小鼠动情周期过程中,需对小鼠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通过观察细胞以确定小鼠的动情周期。对于细胞涂片的染色方面也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确定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染色方法,以便以后制作阴道涂片观察小鼠动情周期时节省工作量和节省时间。我们通过HE、瑞氏和巴氏三种染色方法对比后发现,瑞氏染色不仅省时、省力,可以使用瑞氏染色筛选处于动情期的雌鼠。  相似文献   

15.
寄生于海水鱼类体内锥吻目绦虫有犁头鳐尼柏绦虫新种、达氏尼柏绦虫、等齿四吻绦虫、多氏古历罗绦虫(幼虫)和林氏耳槽绦虫(胚囊蚴)五种,后四种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在武夷山竹叶青Trimeresurus gramineus stejnegeri(Schmidt)小肠内采得1种蛇带属绦虫,形态较为特殊。由于成虫尚未成熟,未有孕节,因此,以蛇带绦虫未定种(Ophiotaenia sp.)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高死亡率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及病理表现为非炎性急性脑病及内脏器官的脂肪变性,其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可导致猝死。瑞氏综合征常见于少儿,与患者前期病毒感染和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或者其他毒物、药物因素诱发有密切关系。该文针对瑞氏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以及在法医学诊断中常见的高风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法医学工作者诊断瑞氏综合征死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3年4-6月,作者到武夷山采集鸟类绦虫标本,共采到7种绦虫,其中1新种-八哥美氏绦虫(Mayhewia acridotheris n.sp.)、1种国内新记录-大钩饰圈绦虫。另有中华萎吻绦虫的一个新宿主记录-白脊令和少燕角绦虫的新缩主家燕。  相似文献   

19.
译者说明:一、寄生虫病是危害畜禽的主要疾病之一,特别是当前在养禽业的发展中,对寄生虫的识别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对禽类寄生虫形态的描述资料尚少,这给禽类寄生虫的鉴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此我们拟陆续将危害禽类较严重的,在我国己有报导,但对形态未作详细描述(仅写出名录)的吸虫、绦虫的主要种类节译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突吻纽带绦虫记述及幼虫发育研究(绦虫纲:纽带绦虫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寄生于福建省龙海市郊池塘淡水鱼类胡子鲶(Clarias fuscus)肠道内的突吻纽带绦虫(Lytocestus adhaerens)的成虫形态进行详细的显微镜观察、测量和描述;从虫卵发育到六钩蚴期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研究。虫卵在26-30℃的淡水温度中发育6d后六钩蚴形成,成熟的六钩蚴体表未见纤毛,六钩蚴在卵内发育成熟的15d后幼虫还不能自行从卵盖处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