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柳天蚕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形态特征,组织病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1985年10月从昆明大观楼柳树上采集的柳天蚕蛾自然罹病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多粒包埋(ME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多角体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大小不等,直径约为2.013±0.138μm。多角体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除少数为单粒包埋外,多数以2~15个核衣壳包埋成束,病毒束直径约为271.43±121.43nm,经弱碱处理而游离的病毒核衣壳杆状,微弯曲,两端钝圆,大小为433.34±33.34×77.5nm。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Entomopoxvirus),A亚群(Subgroup A)一种。缩写AsMNPV。用2-2000PIB/ml AsMNPV感染柳天蚕蛾3龄单个幼虫,7天后死亡率为28.2~98.0%,LC_(50)为6.82PIB/ml。用9.6-9.6×10~7PIB/ml感3龄群体幼虫,7天后死亡率为29.52~100%,LC_(50)为7.0896×10~1PIB/ml。用9.6×10~7PIB/ml分别感染1~4龄幼虫,9天后备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7%、95%、90%和70%。生物测定结果表明AsMNPV对柳天蚕蛾幼虫有很高的致死率,其幼虫对AsMNPV的敏感性,随虫龄的增大而递减。  相似文献   

2.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为害广州市郊龙洞一带松树林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经常感染病毒病。我们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种病毒的形态,确定为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感染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中肠细胞,感染部位为细胞质。病毒粒子包容于多角体内,(图1)每个感染细胞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近园球形或椭园,大小相差颇大,直径0.40至3.50微米。多角体可被0.03M 的炭酸钠水溶液所溶解,溶解后释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图2)。病毒粒子由一个电子浓密的核心及周围较透明的薄层外壳所构成。多数病毒粒子呈多边形,直径30至50毫微米(图3)。每病毒粒子常由一层较大的透明层所环绕。  相似文献   

4.
以甜菜夜蛾幼虫作为替代宿主增殖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rNPV)的研究结果表明,GrNPV在甜菜夜蛾体内连续传代2次后得到了GrNPV-Se2,GrNPV-Se2切片电镜图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特征.分别提取GrNPV-Se2与GrNPV基因组,电泳结果表明GrNPV-Se2与GrNPV基因组大小相同.设计GrNPV多角体基因引物,对GrNPV-Se2与GrNPV基因组进行PCR验证,结果GrNPV与GrNPV-Se2基因组的多角体基因PCR产物带型相同,表明用甜菜夜蛾幼虫成功增殖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rNPV.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974年由江苏省海安县采集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和病原物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能感染各龄幼虫,为典型的幼虫期病毒病。病毒在幼虫组织的细胞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侵染的组织有脂肪体、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血细胞、马氏管、中肠上皮等。神经、肌肉和丝腺没有看到病变。多角体为近于球形或卵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1222±240mμ。病毒粒子杆状,由外膜和髓核构成,长度范围为164~285mμ,宽度范围为28.4~60.7mμ。它以单个或成束(一般每束含2~6个)的形式同时封闭在多角体内,排列是不规则的。这种封闭方式和国外报道的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以及非洲等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显然不同,后两种的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都是单个地封闭的。根据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这种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相似文献   

6.
从新鲜虫尸粗提的病毒,配成5×10~3—5×10~7多角体/ml五种不同浓度,每虫以0.1ml涂于豆叶上,感染2—3令幼虫,分组群养,6天统计结果,幼虫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加而上升,5×10~5—5×10~7多角体/ml,可达81.7—92.9%。Lc_(50)为7.9×10~3多角体/ml,上、下置信限分别为9.88×10~4,6.38×10~2多角体/ml.LT_(50)5×10~6,5×10~7,5×10~5多角体/ml分别为3.7,4.1,4.5天.Lc_(50)与LT_(50)值说明NPV对银纹夜蛾具有高度侵染力,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令幼虫对NPV最敏感,死亡率在95.2%以上,2—3令次之,4令以上敏感性很差。  相似文献   

7.
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自然罹病死亡的盗毒蛾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昆虫病原物,经鉴定,该病原物为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sNPV),该病毒包涵体多数呈三角形、四边形,部分呈多角形,其大小为1000~20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单粒包埋型(SEV),其大小为(250~350)nm×(40~60)nm.通过感染试验测定了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其LC50为3.34×104PIB/mL;以3×106PIB/mL和3×105PIB/mL两种浓度感染盗毒蛾幼虫,测得LT50分别为5.78d和6.24d.  相似文献   

8.
山楂粉蝶(Aporia crataegi L.)是内蒙古自治区果林的主要害虫。1982年在土默特左旗南贵果园发现有病毒致死山楂粉蝶虫体现象后,做了调查研究,又于1983年以土默特右旗沟门公社板申气果园为基点,利用室外饲养和实地系统调查,对山楂粉蝶幼虫、蛹感染病毒后的死亡时间、症状和死亡率做了记载,发现由感染病毒致死的山楂粉蝶老龄幼虫和蛹,均属液化型,虫体自然死亡率高达63.77%。对引起山楂粉蝶幼虫和蛹致死的病毒进行了分离提纯,在日本产的H—600电镜下观察了病毒多角体、病毒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大小。经鉴定确认为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 Krieg.A.(1956)曾报道过对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工作。迄今尚未见到国内关于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9.
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核型多角体病毒DNA(As NPV DNA),用酚-SDS法从病毒粒子中抽提。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最高和最低吸收值分别在258nm和232nm处。在0.7%琼脂糖凝胶电泳中,NPV DNA呈均一片段,经测定其T_m值为86℃,G C含量为41%。抽提的DNA经注射寄主幼虫,有一定的感染活性,感病虫表现核多角体病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感染细胞系中提取的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悬液和离体第1代细胞系中提取的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悬液为毒源,对八字地老虎3龄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离体第1代细胞系中提取的Xc--nNPV,其LC50比感染细胞系中提取的Xc--nNPV的LC50小,说明离体第1代细胞系中的Xc--nNPV对八字地老虎3龄末幼虫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11.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组织病理和病原物的研究。本病发生于各龄幼虫,是一种幼虫期病毒病。其主要病征是:食欲减退,取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发育延长而且不整齐;行动迟钝,在粪便和呕吐物中出现大量病毒多角体。最后,幼虫逐渐死亡,部分勉强完成发育,但体形小,体重轻,寿命短,不能产生正常后代。病毒主要侵染消化道的中肠部分,在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增殖,形成大量多角体,随着病情的发展散落在肠腔内。多角体呈各种形状,有强烈的折光性,平均直径为1.93μ。多角体无外膜,病毒粒子大致等距离而单个地封闭在多角体蛋白质基质中。病毒粒子为廿面体,呈六角形和近圆形两种形态,直径大小平均为60±5.385mμ。粒子的外壳有若干管状结构呈放射形伸出。粒子的这些形态结构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Hosaka 与Aizawa 氏的结构模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采用盐析,不同pH分级分离和凝胶过滤等方法,从桑叶中提取、纯化植物凝集素,在家蚕二龄期幼虫作抗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感染试验,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将人尿激酶原(pro-UK)cDNA分别插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K283和pBF4中,构建成两个重组质粒。所构建的这两个重组质粒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BmNPV genomic 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经病毒斑实验(Plaque assay)筛选出含pro-UK cDNA的稳定重组病毒株BmNPV-pk1和BmNPV-pk2。将此两株重组病毒分别感染家蚕培养细胞和家蚕幼虫4天后,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测活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和家蚕的体液及组织,证实均有pro-UK表达。家蚕培养细胞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2mg/mL(上清液和10~6细胞)和0.0031mg/mL(上清液和10~6细胞),家蚕幼虫体液的表达量分别为0.0100mg/mL和0.0300mg/mL。从以上结果可看出,家蚕幼虫体液的表达量是培养细胞的10倍,以上表达产物在纤维蛋白平板上测活均有溶纤活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从1979年入侵以来,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生物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寄主美国白蛾种群的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侵染特点、致病性、流行病毒学、基因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由江苏海安采得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用不同剂量不同方法感染棉铃虫二令初期幼虫和初孵幼虫,分别测得的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2.56+1.52x、y=2.595+1.198x,前者的LD_(50)为40.91PTB/幼虫,后者的LC_(50)为101.70×10~3PIB/毫升.试验结果表明,江苏海安采得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国外同类病毒制剂相比,毒力是相当高的.用初孵幼虫测定有较多的优点,拟可作为一种常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木(木尞)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和用CpNPV感染油桐尺蠖幼虫面得到的病毒CpNPV-Bs,三者经HaeⅢ酶解后的电泳图谱均一致,经HindⅢ酶解后,均获得11条片段。各病毒DNA的总分子量约为57.5×10~6D。本文初步认为BsNPV和CpNPV为同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18.
1981年从罹病的西昌杂毛虫(Cyclophragma xichangensis)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包涵体病毒。多角体直径为1.895±0.805μm,病毒束直径为146±37nm。病毒束内有1~10个核衣壳。包埋在多角体内带囊膜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74±10×275±25nm,经弱减处理而游离的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56.3±3.7×465±34.5nm。游离病毒粒子仅及包埋在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中病毒粒子的71%,据此认为,观测多角体超薄切片中病毒粒子比观测游离病毒粒子更接近其真实形态大小。西昌杂毛虫多角体病毒,为我国首次发现,国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对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Ps CPV)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四方形或不规则形,有强烈的折光性,大小为0.4~2.8微米。病毒粒子近球形,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8.2~55.3毫微米。这种病毒对中国绿刺蛾3~4龄幼虫的LC_(so)为1.21×10~5多角体/毫升,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e,SpltMNPV)日本株(C3)(又命名为SpltMNPV Ⅱ)是Kamiya等从日本全国各地野外感病幼虫收集、分离到189个SpltMNPV克隆中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一种新型病毒株.本研究在SpltMNPV Ⅱ的基础上构建了egt缺失的,多角体启动子启动的,BmK ITa1成熟肽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的重组移载体psk-△egt-pph-BmK ITa1-egfp,并通过共转染初步筛选出重组病毒感染的荧光细胞.成果为进一步研制高效重组SpltMNPV生物杀虫剂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