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换汤不换药     
5月4日,苏联的军队、坦克和大炮突然布满喀布尔街道,严严实实地把守着阿富汗党政首脑机关、军营和交通要道,喀布尔的气氛格外紧张。原来这一天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正在开“重要会议”。会议结果,卡尔迈勒被解除了总书记职务,取而代之的是“苏联的好朋友”纳吉布拉。  相似文献   

2.
新年过后,看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新闻。“十二名苏联士兵由于拒绝与卡尔迈勒军队合作去同阿富汗游击队作战,在阿富汗的坎大哈市被处决。”“由联合国特使迭戈·科多维斯准备的一份秘密备忘录说,苏联提出,如达成一项全面协议,使外国停止对圣战者的支持,它就在六个月内从阿富汗搬出军队。”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8月13日以来,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的飞机多次侵犯巴基斯坦的西北边省,轰炸扫射和数次炮击巴边境的和平居民,使数十人死伤,房屋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巴政府为此曾三次发表声明向卡尔迈勒政权提出强烈抗议. 卡尔迈勒政权对巴的侵犯,是在苏联当局的授意下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压巴在今年8月底举行的第3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中妥协让步;迫使巴不再坚持联大关于阿富汗问题的4项基本原则,承认卡尔迈勒政权,以打破阿目前形势的僵局,巩固苏在阿的占领.  相似文献   

4.
强盗逻辑     
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推翻了阿明政府不久,苏联《真理报》就发表了阿列克谢·彼得罗夫的文章《评阿富汗局势》,把苏军侵略说成是应“阿富汗政府”的请求,并且宣称:“一旦导致采取这种行动的必要性的原因消除,苏联军事人员就将全部撤出阿富汗。”“不需要拥有特殊的洞察力”(借用彼得罗夫的词句),就可以看清这个社会帝国主义代言人讲的完全是强盗逻辑。难道阿明政府为了促成自身的灭亡,需要“邀请苏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空运武装到牙齿的苏联军队去喀布尔吗?本来是,苏联军队先入侵阿富汗,然后才有卡尔迈勒的阿富汗政府,但却被说成似乎先有卡尔迈勒  相似文献   

5.
去年12月16—20日,巴基斯坦外长和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了间接会谈,由于苏联拒绝从阿富汗撤军,致使会谈又陷入僵局。双方同意今年二三月间再次间接会谈。这次会谈是1982年以来巴基斯坦和卡尔迈勒政权两国外长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举行的第六轮间接会谈。在前三轮间接会谈中,苏联态度僵硬,坚持撤军是苏阿之间的事,别人无权  相似文献   

6.
1979年12月,苏联侵占阿富汗,推翻上台不久的阿明政权,扶植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上台执政。1986年,卡尔迈勒下台。当时的人民民主党总书记赛义德·穆罕默德·纳吉布拉成为总统。1989年2月15日,前苏  相似文献   

7.
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主要措施是:禁运粮食和高级技术及装备。美国总统卡特说:“这些制裁措施将对苏联的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一月十二日,勃列日涅夫就此回答《真理报》记者问时,故作镇定,声称卡特这种看法是“荒唐的”。他并保证:“对苏联人的面包和谷物产品的供应计划,一公斤都不会减少。”耐人寻味的是,勃列日涅夫仅仅对本来就不靠进口粮食的面包供应作了保证,而对需要大量  相似文献   

8.
苏联亚美尼亚人在莫斯科抢购了一大批勃列日涅夫的新著《遵循列宁的路线》。这一部在苏联书店中名列前茅的滞销书何以竟然引起亚美尼亚人的如许兴趣?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勃列日涅夫的这本专著有着很漂亮的烫金的封面硬纸,这是亚美尼亚的缺门货,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来个“以丰补歉”:把勃列日涅夫的书买来之后,将封面硬纸一一剥下来,放在丙酮溶液里把金字弄掉,再用熨斗将凹凸部分  相似文献   

9.
东京谍影     
正当苏联的屠刀血洗阿富汗的时候,日本当局揭露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苏联间谍案。八十年代伊始就发生的这两桩事说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明火执仗、盗意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另一条无形的战线上也在大举进攻。这不能不使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进一步认清那个成天价把“睦邻”、“友好”、“缓和”等词句挂在嘴上的勃列日涅夫集团的真面目。以下,是日本报刊所报道的这起苏联间谍案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坎大哈今昔     
12月27日是苏军入侵阿富汗两周年的日子。侵略军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一直驻扎重兵,还部署了大批作战飞机。但是他们却从未有过安宁的日子。阿富汗游击队一直活跃在坎大哈地区,多次给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今年4月,游击队一度攻占该市,9月间又在市民配合下,将苏军和卡尔迈勒政府的官员全部赶到城外。侵略军对城内居民进行了残酷的轰炸和屠杀,并调集了突击队来镇压,游击队同侵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到11月中旬还继续保持着对一部借市区的控制。坎大哈作为抗击侵略军的英雄城市而闻名于世。古代名都坎大哈位于阿富汗南部,距离首都喀布尔约500公  相似文献   

11.
阿曼德·哈默先生不久前会见勃列日涅夫后,热心地替后者向西方传话:一俟阿富汗“秩序安定”,苏联“肯定会撤军”。许多人对这项过于令人宽心的承诺表示怀疑,哈默却说:“我感到,而且我认为,勃列日涅夫先生说的是实话”;“我们应该相信”他的话。哈默何许人也?这位义务使者兼说客,乃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从事对苏贸易已有近六十年历史。西方石油公司一九七三年同苏联签订了二十年长期合同,每年出售五亿美元的磷酸  相似文献   

12.
苏联军队侵入阿富汗之后,接连占领了喀布尔、坎大哈、贾拉拉巴德。克里姆林宫的决策者们踌躇满志,认为他们以大队人马、优势武器,可以迫使阿富汗人民俯首贴耳,乖乖地接受新沙皇恩赐的枷锁了。然而,沉醉于胜利的幻想或幻想的胜利之余,他们发现,事情并不美妙。《真理报》不得不承认,在阿富汗,苏联企求的“局势正常化”过程“遇到了阻挠”。占领一个国家,征服一个民族,总是要遇到阻挠和反抗的。《真理报》总算忸忸怩怩地承认了这个真理。只是在今天的阿富汗,侵略者的处境要比  相似文献   

13.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如果美国人和犹太复国主义者想在伊朗试试他们的运气,他们将遭到比伊拉克更大的失败。”“烈士的鲜血将不仅使耶路撒冷和卡尔巴拉获得解放,而且将从人类使世界邪恶力量手中获得解放。我们烈士的鲜血将使穆斯林在伊拉克、阿富汗、黎巴嫩的血沸腾,它们将制服美国人和以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概念。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据苏联领导人说,这是他们“饱经痛苦”和进行“严肃而大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人们还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苏联报刊对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或不指名的批评。看来是苏联尝够了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留下的苦果,正对勃列日涅夫外交进行反思。那么,勃列日涅夫外交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正巧出版了《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一书,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据此作出回答。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员编著的这本书,以多达6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勃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法国总统德斯坦奔赴华沙同勃列日涅夫举行闪电式会晤,事先未同盟国打招呼。此举在西方联盟内部掀起一阵风波,把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西方盟国步调不一、关系紧张的局面,以富有戏剧性的色彩烘托出来了。德斯坦这次单枪匹马的行动,倒颇能体现法国外交的特色,耐人寻味。法国的独立政策阿富汗事件以来,法国同美国唱着不同的调子。法国虽表示苏联出兵侵略阿富汗是“不能接受”的,但强调西欧必须作出自己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缓和”攻势早已被苏联定为“长期战略路线”了。经过七十年代的曲折起伏,不久前举行的苏共二十六大,又宣布了所谓“加深缓和”的八项建议,表白要“消除国际局势的白热化”,使缓和获得“第二次呼吸”。紧接着,苏联就开动其全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这些建议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向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致函,要他们“重视”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重大倡议”。应该怎样估计苏联的这一姿态呢? 腔调变化和处境变化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勃列日涅夫在二十六大上的缓和调门,同五年前的  相似文献   

17.
新事 新言     
“这张照片可以让全世界人都来看看美国人在阿富汗都干了些什么!这是一张令美国军队感到可耻的照片。”———总部设在伦敦的人权组织英国伊斯兰观察中心发言人安斯利对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对一个年仅四岁的阿富汗小孩搜身的偷拍照片感到震惊。他呼吁本月2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人权会议能公布这张照片。“二战时,欧洲人杀死了当时1200万犹太人中的一半,———而现在犹太人却用代理人统治着世界”,“他们(犹太人)让别人当炮灰。”———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第10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上的这番有关犹太人的言论提出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8.
苏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因此,苏联历届领导人都把苏美关系问题放到其对外政策的首位,苏联对美国的基本政策在他们的言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研究此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窥视出苏美关系发展的一些基本线索.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美关系的发展是极为重视的,他认为“苏联和美国是当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国家,全世界的政治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美两国的关系。”(《勃列日涅夫言论》第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341.以下同书只注页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勃列日涅夫的对美政策在其任内的不同时期也显现出其…  相似文献   

19.
胁迫据说勃列日涅夫被绑架了。在克里姆林宫值班的人接到肇事者们的一个紧急通牒。通牒说:“赶快拿一千万美元的赎金来,不然的话,就让勃列日涅夫活着回去!”  相似文献   

20.
这次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悍然入侵和占领阿富汗,是沙俄十九世纪侵占阿富汗西北部边疆的继续。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是沙俄和英国在中亚和西亚争夺霸权的时代。当时的形势,是英国已把印度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并且控制了波斯湾和印度洋,继续向北扩张,把阿富汗置于其“势力范围”之内;而沙俄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吞并了三个中亚汗国之后,兵临伊朗和阿富汗边界,向南扩张。那时沙俄南下的战略目标,是企图从陆上打开一条南下印度、出波斯湾和印度洋的通道。南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