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师同文馆,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的产物。但是,洋务派的反动,并不在于“洋务事业”的本身,而是在于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所采取的投降主义政策,在于他们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和镇压人民。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攻击,恰恰不是这些,而是攻击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和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拼命地反对“四个现代化”,在1975年到1976年间,操着清代顽固派的腔调,捏造所谓“风庆轮事件”、“蜗牛事件”,掀起了批判“洋务运动”的浪潮,弄得人民对于“洋务运动”、“洋务教育”噤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拓荒者。在他主持洋务活动的十年里,洋务活动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在设厂制造、培养人才、创建水师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纲领,为后来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指导方针。本文就曾国藩办洋务的民族意识谈点粗浅看法,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法国侵略者没有给越南留下学习西方的时间,1884年再次迫使越南阮朝承认法国的“保护”,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又吞并了整个越南,阮述等人兴办“洋务”、富国强兵的愿望未能实现,“兴亚会”联合亚洲各国抗击西方列强的抱负也成了昙花一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封建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打开,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项事务,并在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把办新式教育看作是达到他们洋务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洋务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洋务新政的主要代表。他兴办洋务新政动机的主导方面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其实践所发挥出的客观作用是对中国强大和进步的有力推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中国,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统治者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生存,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制度,引进洋枪洋炮,兴办洋务,改革军制,创设新军,从而使中国军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1872年3月12日)午后,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和儿子曾纪泽在两江总督官署花园里散步时,头晕的老毛病再次发作。晚上八点左右,曾国藩端坐而逝。与之交恶多年的左宗棠在挽联中还是中肯地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而李鸿章则对恩师无尽怀念:“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争论不休的评价《清史稿·曾国藩传》写道:“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智囊团 曾国藩出身农家,资质并非上佳,但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其后更是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等领域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0.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11.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12.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思想,是李鸿章开展洋务新政的一条基本纲领。“外须和戎”承认中外的客观差距,希望求得和平环境,徐图“自强”,有其合理的一面;“内须变法”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想,即通过变法来达到“器精防固”,使列强不敢起轻视窥伺之心,以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援引“经济”入“义理、考据、辞章”之中,使桐城派所恪守的道统有了现实的内容。曾国藩又不废“藻丽”之语,相反,他很重视文学语言的优美流丽。为医治语言的枯涩,他提倡从辞赋中汲取养料,骈散并用。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者之一和地方实力派的代表,在制造船炮,创立翻译馆翻译西书,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等具体的洋务实践中,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就了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对西学东渐起到的积极作用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中,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居于重要的地位.孝悌乃家和之方,勤俭乃兴家之本,谦敬乃交接之要,知足乃自保之术这四个万面是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于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有其独到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时期,广西玉林五属的开明士绅为谋一域教育发展、救社会于危难,举民间力量,积极开展改良私塾和兴办新学活动。新桂系执政时期对乡村教育采取“政、教、军”三位一体制度,欲使私塾与新学之教育合二为一。此举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转型,但也使乡村教育走向军政化。  相似文献   

17.
温州人文荟萃,素有“东南文物旧邦”之称。清末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不少有识之士或投身维新运动,鼓吹变法,或昌明学术,援古讽今。1882年陈黻宸等人组织“求志社”;1885的陈虬等人创办得济医学堂,出版以医学为主,包括时事、洋务、艺事、见闻等内容的《利济学堂报》;孙诒让继1887年组织“瑞安务农会”后,于1895年发起成立了“兴儒会”。同人结社,兴办实业或出版刊物,渐成风气,民国之后,水嘉(今温州市区)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18.
《清史稿》作者在曾国藩传后论日:“国藩事功本于学问”,而我以为,曾氏学问中最重要的部分当为史学,且造诣颇深。近出《曾国藩全集》共三十卷约1500多万字的作品,大多关乎史学;而其中所写150多篇序、跋、记、神道碑铭、事状、家传、墓表、墓志铭等又多为人物传记。他有时用“前史官”的名义,这是因为他在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得派国史馆协修官”[1]。他所作300多首各种体裁的诗和大量的奏槁、批读,多为纪实,极具史料价值。在他的日记、家信与读书录中,又时见对史籍之评论。从曾国藩关乎史学的文字中,不仅反映了他“慎褒…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曾国藩一生政治军事生涯中,其“人才”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从重人、量人、用人、举人、育人、知人(相人)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曾国藩人才的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