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羞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现象,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羞感的生物学价值、道德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个体价值的一种自我保护感,它可以有效地阻止无爱的性行为,抑制性本能的冲动,是造就高贵而且可能的人的类型的重要辅助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情爱诗诞生在思想解放、“人”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的“五四”时代,情爱主题也被看作是时代解放的标志,是人的意识觉醒的刻度,是女性自我觉醒的标志。透过这些耀眼的光环,光荣的里程碑的背后却也透着从传统一路走来所带有的性别不平等的遗憾和无奈。“五四”启蒙的女性解放的呼声过后,女性的情爱话语在实质上并没有构成对男性权力话语的解构,在现代情爱诗中仍可以窥见其中所彰显的或隐或显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3.
“廉”作为对为政道德的基本规定而具有其伦理价值的合理性。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廉”已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作为一种为政文化意识的觉醒,“廉”德发端于西周时期,周初“六廉”的提出,是这种廉政文化意识觉醒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对“廉”作出了不同侧重的发挥。传统廉政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继承和弘扬。廉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为政之德,以廉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叛逆哲人,卢梭与尼采哲学都是批判哲学,都对西方社会的现状及其思想观念做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致力于新的建构,同时也体现了西方现代性发展历程上,审美现代性从善与美的角度抗衡启蒙现代性的文化思路。从理想中的现代英雄形象、现实人性问题的诉求和“道德与非道德”的辩白等方面,探究卢梭与尼采哲学对西方社会的诊断和现代性的见解,从而呈现出与以科技与理智为诉求特征的启蒙现代性相异的文化批判风格。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实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把道德人格修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伦理道德和道德实践的价值,属于为现实生活实践服务的“生活哲学”;其强调道德实践和个人品质的培养,不仅为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善个体的人格修养、满足个人的心理情感需求等问题提供信仰上的帮助,而且对于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改进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从传统儒家道德哲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是必要且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从人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诗、词对人的本质和情感的认识与表现,从主导倾向看,文人诗歌更重视人的社会性,其思想情感内涵带有伦理化倾向;词更重视人的自然性情,其思想情感内涵带有世俗化倾向。古代诗、词的文体嬗变显示出文学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不断深化和由雅到俗、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许多身为时代先驱的思想家、文学家为了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以偏激的言行来注解他们粗陋、尚不完备的学说。周作人同他的许多同辈人一样,少时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入骨髓。“五四”发轫期他一腔热情地鼓吹思想文化启蒙的必要,痛斥传统文化中不合理、“吃人”的一面。这时,他是借助矫枉过正的批判来竭力压抑情感上对传统的认可,“情与知”的矛盾,使他在“五四”思想启蒙旗帜张扬得最高的时刻,内心产生了动  相似文献   

9.
[教学理念]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从科学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传承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意识。它以天与地、神与人的划分为起点,证明了人的个体意识的产生;从神话中神和英雄的人化形象,使人得到“神即人”的结论,突出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对神的自我情感和人性欲望的表述,使人的个体本位意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杜甫富有儒家传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集中表现在他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思想中,也鲜明地反映在他对乱世亲人的关爱与牵挂上。纵观杜甫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诗人想望家乡、牵挂弟妹、照顾妻子、抚育子女,可谓是万虑丛集,操碎柔肠。解读杜甫诗歌,诗人堪称怀乡恋土的赤子、棠棣相依的贤兄、百结柔肠的良夫、舐犊情深的慈父。杜甫描述人伦亲情的诗歌,十分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儒家仁爱情怀和宗亲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3.
林冲在妻子受到侮辱时虽然手拿尖刀然而只是吓唬人而已,并不真正想去复仇,表现其忍;而林冲休妻只是想逼死妻子为其守节而又能摆脱困难,表现其狠。所有“忍”与“狠”其实质内容就是贪恋富贵。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德育的地位、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关系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崔瑞萍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1):19-21,45
历代人们对潘岳评价不高主要是基于对其“人文不一”的不齿,但并非潘岳的所有作品均有此特点。本文以《关中诗》为例,通过分析作品推演原因:人品低下却有非“谄事”之作;《关中诗》真实反映了作者思想;潘岳之人品低下在当时应如何理解;“人文不一”在潘岳的咏物和非咏物之作中应区别分析,进而得出对潘岳需要重新认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文天祥被羁押于大都监狱的最后四年中,当他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内心充满了渴望:他渴望着能与妻儿团聚,终老于故土;他渴望着能隐居山林;他渴望着能以遗民身份全身于乱世。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人成长基本需要的精神关怀普遍缺失。精神关怀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世界诉求。现实的无奈,家庭德育"让渡"给了学校,然而,在现有的学校制度化管理环境中,农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德育评价数量化、德育"工作化"阻滞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关怀的抵达。  相似文献   

18.
冯爱民 《镇江高专学报》2010,23(2):84-86,114
我国著名版画家沙清泉,他一生操刀60年,创作了数百件版画优秀作品。他用犀利的刻刀,给木头赋予了"生命",鞭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根据沙老生前遗愿,其夫人及其子女将沙老版画作品及遗物捐献给镇江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家庭暴力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家庭道德中夫妻之间的“爱”与“敬”,亲、子之间的“慈”与“孝”,兄弟姐妹之间的“友”与“恭”,对于有效防治家庭暴力、维护家庭和睦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