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海域水环境容量是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控制和减少陆源污染是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的根本之策,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该文选择福建省湄洲湾海域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湄洲湾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估算该海域环境容量,得到该海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北仑河口近岸海域生态健康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北仑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该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方法】根据2011年11月对广西北仑河口近岸海域海洋的调查结果,采用《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对该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水环境健康指数、沉积环境健康指数、生物残毒健康指数、栖息地健康指数、生物健康指数分别为11.73、10.00、9.00、10.00、14.24,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54.97。表明,北仑河口近岸海域水环境和沉积环境都处于健康状态,未受生物残毒污染,而栖息地和生物指标分别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虽然水环境判定为健康状态,但其健康指数已接近亚健康标准阈值,且已呈现富营养化。【结论】综合5类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判定北仑河口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湄洲湾环境监测站于2008年8~9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监测。文章介绍了此次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并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利用2006年~2010年以来福建省环保厅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60.3,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沉积物、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环境处于健康状态,而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该文从法律保障、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保持生态健康的具体策略,为推动福建近岸海域经济发展与海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中,站位合理布设是执行水质监测技术规范的基础,是获取有代表性监测数据、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渤海湾采样点的站位优化研究表明,由原来的20个水质采样点优化到10个代表站位,优化后的站位所表征的环境质量,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等效;并比原常规监测站位更具有代表性。提高了采样的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了监测的成本。因此,研究近岸海域水质采样点优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2011年~2020年)中新划定的环境功能区,结合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测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进行水质评价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水水质总体呈一般水平,海水总体为轻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硫酸盐两项指标影响,化学需氧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自动监测网络实时在线监测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和基础数据,通过研究和分析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网络在水质污染评价和赤潮预警方面的应用,提出构建基于自动监测网络的陆海统筹环境监控预警系统,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李良德 《海峡科学》2014,(6):101-103
近年来,福建省沿海各市(区)经济、社会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岸海域有的监测站位已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准确反映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状况的变化,个别点位因填海等海岸工程设施建设和码头建设,已不具备监测条件。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近岸海域监测站位的基础上,对近岸海域监测站位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固相萃取-GC/MS联用分析海水中的19种多氯联苯的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1.0%~4.8%,加标回收率为93.1%~103%,精密度和准确度高。2016年,应用该分析方法对中山市近岸海域水中19种多氯联苯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中山市近岸海域水质良好,近岸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处于良好的状态,但部分区域存在一定的多氯联苯污染。  相似文献   

11.
以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无机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插值与趋势分析方法,研究并分析了近6年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指出应开展有效的区域入海污染源管理与削减工作,同时加强近岸海域工程建设的论证与管理,保证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质量向好发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掌握工程海域无机氮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可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与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的监测调查资料,采用水质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水平法对兴化湾近岸海域水体营养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兴化湾近岸海域近5年的富营养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并呈现出高富营养化状态,同时受到氮限制;有机污染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高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和评价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的污染状况。【方法】2010年6月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采集46个海水样品和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海水中14种元素和沉积物中12种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海水及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海域中海水平均单项污染程度依次为铅无机磷无机氮=锌汞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铜镉DDT砷总铬,其中铅和无机磷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单向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砷石油类铅铬锌汞=铜有机碳DDT镉多氯联苯硫化物,平均含量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主要污染物为砷、石油类、铅、铬。【结论】内梅罗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海水处于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环境状况良好;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海水处于清洁状态。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2010∽2013年对瓯江口海域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分析了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并对瓯江口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瓯江口海水中pH、DO、CODMn、石油类和重金属(Cu、Pb、Zn、Cd、Hg、As、Cr)等评价因子可满足各水质类别的要求,营养盐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已大大超出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瓯江口海域水质处于富营养状态,沉积物质量除Cu外,各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基本满足环境保护目标对沉积物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2011—2012年对飞云江口海域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分析了飞云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并对飞云江口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飞云江口海水中pH、DO、CODMn、石油类和重金属(Cu、Pb、Zn、Cd、Hg、As、Cr)等评价因子可满足各水质类别的要求,营养盐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已大大超出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飞云江口海域水质处于富营养状态,沉积物质量除Cu外,各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基本满足环境保护目标对沉积物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了影响近岸海域环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罗明云  陈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4,(24):115-116,93
本文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了影响近岸海域环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综合分类指数对2007—2011年塘沽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和讨论,用来找出滨海新区塘沽近岸海域水质变化规律及其污染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治理近岸海域水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各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均显示,我国近岸海域呈现以营养盐超标为主的污染特征。论文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环境监测数据,提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空间数据,建立海域环境监测数据库,形成舟山近岸海域高分辨率的营养盐浓度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已有资料形成的海域污染分布图与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的描述基本一致,舟山海域营养盐污染呈现西南部相对严重的分布局势,本研究据较高的空间分辨率;(2)GIS空间分析手段,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示污染分布,提示各分区可能的污染源差异。该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落实,能够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整合管理,有效提高现有监测数据的利用率,为污染源管理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