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台风资料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集和宣城地区下辖7个国家站的的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9年降水资料.根据台风不同登陆点和路径、强度的分类分析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得出结论,对宣城地区产生强降水影响的主要是登陆福建、浙江、上海,基本按照登陆时的台风强度减弱,影响依次减弱,分别以N和NW、NW和N、N和W移动方向的影响较大,NE方向的影响最小.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绩溪、旌德两地台风影响个数及强降水量均少于宣城地区其他五地,台风影响宣城地区强降水降水量和降水量年占比均年际分布不均衡,并呈线性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太原地区近15年降水pH值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观象台太原基准站1995—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了近15年来降水酸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年均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的变化。分析了酸雨逐年、逐月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太原市酸雨呈逐年曲折式上升趋势,具有春季2、3月份与秋季9月份pH值明显偏低的季节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吴起县近50年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近50年(1968年缺测)的每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吴起县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在1987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突变;突变后比突变前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冬季上升了1.3℃;突变后比突变前年降水量减少,尤以秋季减少明显。进而讨论了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该县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云南省降水及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基于1979—2019年云南省气象站点日降水数据及十种极端降水指标,采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及Hurst分析等方法,对近40年内降水及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79—2019年云南省年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降水总量下降最大倾向率达到-24.52mm/10a,存在24年、9年及其他变化尺度,干旱半干旱区突变显著性最强。在空间变化趋势中,强降水量在湿润区出现快速下降,倾向率达到-5.161mm/10a。其他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强度及极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Hurst指数均小于0.5,显示未来各地区间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指数变化趋势将会减弱;降水总量能够较好的指示其他极端降水指标变化,相关性达到0.8,降水强度其次,相关系数达到0.7,且均通过0.01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研究极端降水趋势变化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基于1971—2020年浙江沿海地区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及极端降水天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北部、中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均呈现“少→多→少→多”的变化过程,而南部沿海地区则呈现“少→多”的变化过程;突变性检验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突变现象出现在2013年,中部沿海地区出现在1973年和2012年,而南部沿海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存在多个突变点;研究区的极端降水格局主要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该结果可以为浙江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海岸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青海玉树地区近61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玉树地区1953-2013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5年滑动平均、变异系数和M-K检验法,分析玉树地区近61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年来玉树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为每10年增加0.32℃,20世纪50年代气温变异系数最大,各个季节的增温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M-K突变检验表明该地区在1989年发生显著突变;降水量总体减少,减少速率为每10年减少3.21mm,20世纪50年代降水变异系数最大,其中春季和夏季是各个年代降水比较丰沛的季节,秋季和冬季是各个年代降水量偏少的季节,M-K突变检验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在1997年发生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1960-2007年九江地区10个台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九江地区年雷暴日数在31~59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4d,平均初雷日在2月中旬末,终雷日在10月上旬,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7%,秋、冬季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3%。雷暴日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峰、次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4月,一年中7月、8月雷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电日数的40%。庐山以南地区年雷电日数最多,属高雷区,庐山以北地区属多雷区。近48年九江地区雷暴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初雷日有所推迟,平均终雷日则有所提早。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Z2)
利用钦州气象站1954~2009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钦州市近56 a来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①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特点为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为少雨期,其中1954~1960年代是降水量最少的时期,1980年代至2001~2009年代为多雨期.各季降水量除秋季外均呈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最明显;近56 a以来,钦州市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变化不明显.②近56 a以来,钦州市暴雨日数有缓慢增加趋势,但不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暴雨日数占全年总次数的91%,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24%.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M-K检验法就盘龙河流域1961-2005年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变化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近45 a来年均温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增温趋势显著,幅度最大,气温倾向率为0.232℃/10 a;年降水量与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量倾向率均未通过95%的信度检验;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显著;气候突变时段多集中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降温突变和降水量增加突变,90年代以后以增温突变和降水量减少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14.
15.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选取沧州市1975—2015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K检验等方法,得出了沧州地区高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沧州市1975—2015年高温日数主要出现在6、7、8月份,近41年的高温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变化方面,近40年沧州市最高气温极值整体为北低南高分布特征,高温日数整体为西高东低分布特征;突变分析发现,高温日数在1980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乌鲁木齐多普勒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对流云、降雪云的回波特征,并讨论了径向风场代表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三明地区近45年气温特征分析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信息》2007,(34)
1.引言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我国气候也明显的变暖趋势。三明处福建西部,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文利用三明市观测站作为代表,对三明地区45年气温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三明地区年气温的时间2.1三明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