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设计教育创新发展,实现中国由"追赶型设计"到"引领型设计"的转变,是当前高校设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以新文科建设为引导,以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设计学科命题,探索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建设与实施途径,构建文化引领设计创新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改革,搭建实践平台,实现设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受历史性和现时性因素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文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适应性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兼顾的原则、“以学为主”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从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开放型课程体系编排类型、改革课程实施模式与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科建设不断推进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也需积极进行改革。日语专业作为高校外语专业的重要组成,也需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提议,主动投入其中,尤其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更是要注重新文科建设,可以通过实行课程思政的方式来满足新时代外语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然而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实践遇到的困难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需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进行新文科背景下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提升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新文科”理念下培养经济学人才,是中国经济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从时代性、战略性、创新性、交融性和发展性5个特征维度阐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其次,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需要持续优化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强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推动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经济学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应实现与科技交叉的有效融合,形成交叉专业的新文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既包含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特色,又具有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是新兴的具有融合特点的专业。在这一专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均衡、人才培养不明晰、专业特色不突出三重困境。本文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例,探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外语教育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是大文科中的英语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的根本。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立足教师思政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双能力”体系建设,文章以长沙学院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在突出强化新文科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理念和方法,探讨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思政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培养新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依据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课程。课程实施中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应切实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8.
文科大学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开设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构建文科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如何搞好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PPE)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PPE专业集中体现了文科人才培养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从侧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逻辑转向;从“教师”单一中心到“教师-学生”双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转向;从单一终结性评价到多元评价方式并存并用的人才评价方式转向。可见,传统文科遵循知识逻辑培养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的模式正逐渐被新文科遵循应用逻辑造就跨学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取代。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培养;从多学科知识罗列的课程结构走向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教师中心”(ITTF)和“学生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BIM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造升级,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始。以BIM技术为主线,重新构建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融合"新工科"思维,将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类型划分成3个模块:通识课、专业前沿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课,从这3个方面来设计课程,探索"新工科"模式下的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科时代,传统的高校会计课程体系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有创新视野和国际化视角的会计人才。因此,面对新机遇、新变化,高校需要打破原有的理念,采用跨界思维,实施跨学科的交叉与深度融合,立足于跨界融合视角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适度融入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该文是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综合课程建设提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课程主线,以主线为纲,有机地融合其它课程内容,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原则,着重指出综合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体现高职教育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的特征,这对应用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天然具有“新文科”建设的优势,但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培养模式趋同等问题,因此进行特色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以北京联合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舞台影像设计实验班”近年来面向北京文化展演领域开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为例,分析并阐述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规划、学生实践创新等方面结合“新文科”理念形成的方法,希望为应用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展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大类招生"教改下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由招生方式改变而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浪潮,为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重建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高等数学在"大类招生"教学组织方式中由专业基础课程向大类课程的重新定位;另一方面,就课程体系内涵建设涉及到的课程目标要素、课程内容要素、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要素展开思考和提出建议,为推进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谏言纳策.  相似文献   

15.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着力构建能力课程体系.本文主要阐述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科实验课程的建构,是文科实验教学及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中特别重要的环节,既是目前各高校文科实践教学的软肋,也是各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发展的短板。该文从分析文科实验与理科实验的特点入手,对文科实验教学特征做了较细致的描述,并对实验项目设置及应遵循的5个原则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课程建构的结构体系及基本要素,为应用型文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带有层次性的实验课程体系,课程建构就是这一体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小青 《太原科技》2014,(10):30-31
介绍了以地区产业发展要求,通过"工学结合"确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支撑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确定教材建设计划,建设教学资源库。得出以"工学结合"方式建立课程体系,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地区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院校数学实验是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总结在高等农业院校中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过程,包括"一基两高一新"课程体系,精品课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文科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和服从于文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宗旨.在文科数学教育的实践中,要从文科专业的学科性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上明确文科数学教育的课程定位、教师职责和改革目标,使文科数学教育切入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但目前传统教育理念的羁绊、生源变化的挑战及文科教育本土化转型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着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新文科建设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方法路径不明以及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等问题。北京联合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开展了“学科融汇纵向到底、产教融合横向到边”的新文科建设路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