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要 :探讨血小板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172例健康对照组及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38例 (其中哮喘 5 1例 ,变应性鼻炎 5 0例 ,荨麻疹 37例 ) ,取左手无名指血 ,按李氏等 [1 ] 方法进行血小板形态学分类。结果 :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 ,成熟型血小板显著降低 ,衰老型及变性型血小板显著升高。结论 :血小板能增强由 Ig E介导的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作用 ;速发型变态反应也可激活血小板发生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诊断白血病更准确、更全面的方法.方法 采用血液分析仪和手工涂片分类法同时诊断白血病.结果 14例ALL患者仪器不能进行白细胞分类和幼稚细胞提示;6例APL患者仪器进行了错误分类;24例AML患者仪器将血液中的幼稚细胞错误分类为小型白细胞;8例CML患者仪器将血液中的幼粒细胞及嗜酸嗜碱细胞分类为中间细胞群,以上均与手工分类有很大差异.结论 通过对56例白血病患者的血液分析,证实了在初诊白血病患者血样分析中,仪器不能给予白细胞分类及幼稚细胞的识别,对多形态、多变化性的血细胞识别有限.因此,用血液分析仪分析血样的同时,不能忽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防止幼稚细胞漏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按照维吾尔医模型建立标准, 采用干寒环境、干寒饲料和异常物理刺激等多重因素复合作用, 建立维医异常黑胆质证载体动物模型, 在此基础上, 通过饮用灭菌食用水配制浓度为0.1 mg/mL 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建立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载体大鼠模型, 并用大、中、小不同剂量(6.0、3.0、1.5 g/kg)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进行全程干预, 共分为病证模型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对照组6 组, 每组24 只。干预20 周时处死大鼠, 对肝脏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发现, 20 周时, 低剂量组与病证模型组相比, 形态无明显差异, 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病证模型组相比, 具有肝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减少、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水肿程度减轻等病理表现及肝细胞内细胞器分布不均匀、肝糖原和线粒体逐渐减少等超微结构明显变化。研究表明, 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的肝脏组织形态改变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白血病NB4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成熟后的中性粒细胞是否与正常中性粒细胞(PMN)之间存在差异,以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ATRA诱导NB4细胞24、48、72、96h后,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细胞表面地貌形态变化;NBT还原实验、吞噬杀菌功能实验和趋化功能实验研究细胞功能.结果:NB4细胞经ATR诱导72 h后,细胞基本分化成熟,细胞核出现分叶,核/质比下降,与正常PMN相比,细胞直径相对较大,NBT还原率下降,趋化功能下降,但吞噬杀菌功能正常.AFM探测细胞机械性能发现,随着ATRA作用时间的延长,NB4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细胞体积增大,高度降低,均方根粗糙度(Rq)和平均粗糙度(Ra)降低.结论:ATRA诱导NB4分化成熟后的细胞和正常PMN,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纯林与混交林叶片热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东南沿海防护林4种主要树种纯林及混交林共8个林分类型成熟和衰老叶片的热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纯林中,厚荚相思叶片中热值最高,湿地松次之,都高于木麻黄和桉树:木麻黄纯林、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中木麻黄小枝热值差别不显著,都高于与桉树混交的木麻黄小枝;厚荚相思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及衰老叶热值都高于湿地松和桉树:在所有的林分类型中,衰老叶中的热值都高于成熟叶或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低效林不同发育阶段小枝中养分(氮、磷)状况、内吸收率和热值的比较研究表明,木麻黄低效林小枝中氮含量分别高于正常林中相应发育阶段的小枝,而磷的含量在幼嫩小枝中低效林高于正常林,在成熟和衰老小枝中正常林高于低效林;低效林氮的内吸收效率稍低于正常林,而磷的内吸收效率则高于正常林:正常林和低效林小枝中的N∶P比都高于16:低效林幼嫩和衰老小枝中的热值与正常林差别不显著,而低效林成熟小枝中的热值高于正常林.  相似文献   

7.
1926年Krumbharr首先报告10例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称为类白血病血象,1939年Heck称此现象为类白血病反应。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系指机体受某种刺激而发生的造血组织强烈反应,使末稍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粒细胞呈现显著核左移,甚至出现数量不一的中、晚幼粒细胞,其特点为血象类似白血病。但白血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恶性疾病,而类白血病反应在病程中常随原发病痊愈而消失,血象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二者预后炯然不同,故应认真加以鉴别。类白血病反应可按细胞类型分为中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和嗜酸细胞性。血象可像急性或慢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8.
ConA或PHA对鮎(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染色法(AB-PAS),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进行分类,研究ConA或PHA浸泡和注射刺激对鲇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鳃丝软骨Ⅴ型粘液细胞密度经浸泡刺激无显著增加外,无论采取ConA或PHA浸泡刺激还是注射刺激,皮肤中的Ⅰ型,Ⅳ型粘液细胞和鳃中的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密度都有显著增加.(2)经ConA注射或浸泡刺激后,皮肤中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64.2%和145%,鳃丝中粘液细胞密度分别提高了173%和220%;经PHA注射或浸泡刺激后,皮肤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67.8%和142%,鳃丝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108%和196%;经ConA或者PHA注射刺激,鳃丝软骨的粘液细胞密度都有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68.8%和13.2%,浸泡刺激对粘液细胞密度都没有显著影响(3)ConA刺激较PHA刺激效果明显,浸泡刺激较注射刺激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温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工作,但高温处理不可避免地对肿瘤组织周围正常细胞也将产生影响。为了研究高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本文以人红细胞为实验模型,研究其细胞热损伤的机制。红细胞经不同温度处理二十分钟后,通过扫描电镜和生化分析方法探讨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溶血作用和膜结合酶-乙酰胆碱酯酶、Na·K·Mg-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胞形态的改变对高温最敏感:48℃高温处理后,绝大部分细胞变形,50℃保温使溶血显著增加,膜结合酶热变性温度则超过54℃。  相似文献   

10.
高温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工作,但高温处理不可避免地对肿瘤组织周围正常细胞也将产生影响。为了研究高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本文以人红细胞为实验模型,研究其细胞热损伤的机制。红细胞经不同温度处理二十分钟后,通过扫描电镜和生化分析方法探讨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溶血作用和膜结合酶-乙酰胆碱酯酶、Na·K·Mg-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胞形态的改变对高温最敏感:48℃高温处理后,绝大部分细胞变形,50℃保温使溶血显著增加,膜结合酶热变性温度则超过54℃。  相似文献   

11.
红树植物白骨壤叶片衰老过程的氮磷内吸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北海大冠沙两种生长型(矮型:成熟林树高<1.5 m;过渡型:成熟林树高1.5~2 m)的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成熟叶和衰老叶的N、P含量、N∶ P比及内吸收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生长型白骨壤成熟叶具有较高的N含量,分别为(20.45 ± 1.10) mg/g和(22.25 ± 1.12) mg/g;P含量分别为(1.42 ± 0.03) mg/g和(1.31 ± 0.03) mg/g;叶片衰老过程中,N、P含量明显下降;(2)叶片衰老过程中,N∶ P有增加的趋势;两种生长型成熟叶的N∶ P分别为14.41 ± 0.85和16.97 ± 0.86,显示两种生长型白骨壤均为N、P共同限制;(3) 两种生长型白骨壤的N、P内吸收率在60%以上,内吸收率的高低与生长型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它克隆的细胞大多停滞在不成熟的、幼稚的阶段而不能分化成熟。该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全世界人民健康的一大因素,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因毒副作用大、容易复发而导致治疗失败,故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来探究一些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对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硫化氢(H2S)对同型半胱氨酸(HCY)刺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机制,在HCY刺激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模型上加入不同浓度H2S干预,采用Born's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Greiss法测定血小板孵育液中亚硝酸盐(NO2-)含量.结果表明:H2S呈浓度依赖的抑制HCY刺激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显著增加血小板NO释放.Person相关分析,H2S拮抗HCY促血小板聚集作用与NO生成呈负相关(r2=-0.438 7,P<0.01).由此可见,H2S可拮抗HCY对血小板的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小板NO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探究输注疗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113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防性输注的1 921次血小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并依据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无效组及有效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起病时的血象、脾脏大小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疾病类型等并无统计学差异.无效组患者死亡率(45.2%)高于有效组患者(25.8%),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无效组中位生存期(10.4月)远低于有效组(17.2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及有效组中位生存期均未到达,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起病时伴有贫血(血红蛋白质量浓度60 g/L)、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计数20×10~9/L)、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50×10~9/L)等血象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更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的疾病预后差于输注有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番茄红素对D-半乳糖致老大鼠骨质的影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用D-半乳糖注射Wister雄性大鼠5个月,建立衰老模型,对青年组、模型组、药物组和正常老龄对照组进行骨常规参数进行测定及比较.实验结果表明:D-半乳糖组骨密度、骨结构力学参数、生物力学参数、骨钙、镁、锰及羟脯氨酸含量均比青年组有显著降低(P<0.01),而骨磷含量,骨和血清碱性磷酸转移酶均比青年组有显著升高(P<0.01),这些变化与正常老龄对照组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且比后者变化得更显著.相比之下,药物组在上述参数指标均比模型组呈现显著差异(P<0.01).故长期大量摄入D-半乳糖导致大鼠衰老同时可能诱发其发生骨质变化,而番茄红素可以预防或降低此类致老骨质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可塑性(plasticity)是指生物体功能与结构的可变性,这是生物体能生存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的基础。条件变化可影响机体的功能并进而影响其形态结构的概念早为人所知,古人已知体育锻炼对人体的良好作用,所谓废用性萎缩则是个相反的例证。对于发育中的个体更易于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发生改变。因此,可塑性是生物适应性的基本条件。衰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个体成熟后体内平衡机制的逐渐减退,机体的适应能力受到限制。衰老的哺乳类个体的突出问题是神经系统功能减退,除了机体对刺激反应能力下降外,记忆力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多种跃变果实生长期间呼吸速率、乙稀 ABA(脱落酸)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ABA 首次出现于Ⅰ、Ⅲ二个速生期之间的过渡时期——Ⅱ期,随后很快消失,于成熟前的Ⅲ期末 ABA 再次出现,并随着成熟的进程而增加;但采后果实进入跃变高峰期时,ABA 又急剧减少乃至消失,乙稀高峰过后 ABA 又迅速增加.ABA对于跃雯果实生长、成熟与衰老过程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第一次出现导致了生长期间转变,第二次出现触发了乙稀的自动催化生成作用,并促进了果实的成熟和衰老.呼吸高峰期间 ABA 急剧减少,乙稀高峰过后 ABA 又迅速增加的可能原因是酰基辅酶 A的竞争性供应途径的变化——跃变期间它主要用于合成高半胱氨酸 MVA(甲瓦龙酸)途径暂时封闭;当乙稀高峰过后 MVA 途径重新开启导致 ABA 又急剧增加.本文还讨论了与呼吸高峰与乙稀高峰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与分娩过程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观察组为正常妊娠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健康孕产妇235例,对照组选同期正常非孕妇女30例,采用肝素抗凝的静脉血。试剂为配套试剂和临检中心提供的全血质控物校准仪器。结果:在孕期两组PLT,MPV、PDW值无明显变化,仅孕晚期PLT略有减少。潜伏期及第二产程期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MPV和PDW均显著增大(P<0.01),尤其是第二产程更为显著。结论:在分娩期,当PLT明显减少,而MPV和PDW正常或降低时提示血小板止血功能差,应及早采取措施,同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D-半乳糖制作小鼠衰老模型,并进行指标检测.方法 D-半乳糖连续皮下注射42 d制作小鼠衰老模型,同时进行体质量变化测量、行为学测试和形态学衰老指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4周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弱,水迷宫探索路径长度、搜台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形态学观察显示各器官组织结构出现衰老改变.结论 D-半乳糖可以成功制作小鼠衰老模型.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不同季节人工饲养的雌性鲫鱼斯坦尼氏小体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及其形态计量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该小体中腺上皮细胞的多少、排列状况、胞核大小和染色深浅、胞质中分泌颗粒的多少和PAS反应的强弱等均随季节的更替而呈周期性变化.在亚显微结构上,可将该小体的腺上皮分泌细胞分为A、B、C、D、E、F等六种类型.根据各类细胞的细胞器的发达程度和分泌颗粒的多少等结构特征,我们认为:A型细胞是处于颗粒分泌前期的细胞,B型细胞是属于进入分泌阶段的细胞,D、E、F等三种类型的细胞则是处于萎缩或幼稚阶段的细胞,而C型细胞为正趋向成熟的细胞.春季仅见到A、B、C、D四种类型的细胞,夏季B型细胞所占的比例较多,冬季仅出现D、E、F三种类型的细胞.这种显微和亚显微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的规律与形态计量学的研究结果相符.形态计量学上已测到的各项参数表明,春夏季的腺泡和腺上皮细胞处于发育成熟状态,秋季处于萎缩状态,而冬季呈恢复状态.此外,此文还从斯坦尼氏小体的降血钙功能讨论了它与性腺同步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