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月 《咸宁学院学报》2009,(Z1):142-144
本文以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图形语言和以色列大师丹·雷辛格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宋代耀州窑瓷器的造型,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和借助于以色列大师的形式语言,尝试对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图形纹样做可行性转换和分析,把固有传统图形挑选、组合、转换、再生,形成一个符合现代审美规律的平面作品,从而实现意义上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对清代东阳木雕上的传统图形语言进行解析,经过多番资料的收集与考证,最终确定对清代东阳木雕古建筑构件中雀替上的传统图形进行解析应用。对Lex Drewinski部分具有代表性作品中图形设计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根据前面两个部分的图形语言分析,将清代东阳木雕古建筑构件中雀替上的传统图形作为设计元素,借鉴Lex Drewinski作品中图形设计的形式语言,进行图形转换,实现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乃至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桦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08-109,136
漆器是青铜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新兴发展起来的,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战国漆器的生产,以南方的楚国最为发达。汉代的漆器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楚地漆器的发展并提炼出楚漆器的装饰图形以黑红为主要用色,体现回旋的曲线美感的特点。结合德国现代平面大师乌韦·勒斯作品的形式语言,利用大师形式语言将传统楚漆器纹饰的构形进行现代性转换,对传统图形现代表现的创新思维及创作意义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4.
姜丹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1):148-150
中西方设计的融合与创意无疑是现今设计的一个焦点,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的西方设计师的形式语言进行融合与再创意,通过一次关于图形创意的课程实验,从中找出一些结合与创意的方法。在把握中国唐代古铜镜的纹饰设计特点的同时,对德国设计大师霍尔格·马蒂斯平面设计的动静结合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并且对这两种不同风格特征的图形进行同构的尝试,表达新的图形创意。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青花瓷艺术本体研究,并对青花瓷艺术的相关历史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总结归纳了青花瓷艺术审美内涵,重点阐述青花瓷艺术中的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6.
正《雕刻时光》于2013年12月16日落成,位于站厅层一个L形的下沉通道空间。作品以"鼓楼"的原型为设计基础,在创作的语言形式上打破传统浮雕壁画的形式语言,利用平面图形与空间深远的变化关系,将图形在空间中叠加,利用空间的错觉创作新的视觉体验。画面构图结合作品所在的L型空间场所特点,将U形的墙体与画面整合为具有较强透视感的立体空间,使人们在快速通过空间时能迅速感受到作品的存在,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张文莲 《科技信息》2007,(10):150-150
克里木特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以金属般绚丽辉煌的色彩、二维平面的效果,豪华的工艺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强烈的华丽风格与工艺化的精美,呈现出强力的装饰性。文章从色彩、图形、材料和工艺三个方面对他绘画中的装饰手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恪由可知语言进入潜语言,由形式语言进入非形式语言,对极限状态、瞬间状态、潜在状态的语言进行探究;他创造了小说语言美学的另类表达方式:从借言阐述到了悟于心,从大量佐证到自我举证,从综合涵摄到审美直觉,从元素分析到技巧分析,从理性的推导到感性的奔放,从规整的方阵到诗意的弥散;他对现代小说语言所作的详实研究和独到发现,奠定了他在中国小说史特别是语言形式美学史上的坚实地位。  相似文献   

9.
青花瓷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青白美,明净清新、雅俗共赏,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在中国传统陶瓷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花瓷之美除去器物美型、绘画题材的原因之外,青花分水工艺是青花瓷产生美之源泉,青花装饰纹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归功于青花分水的功劳。青花绘画技师的手法与经验决定着分水表现形式,技艺娴熟者在一笔之中便可以分出不同程度的分水艺术效果。民国时期,青花分水技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绘画技师层出不穷,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吸收青花传统优良分水技法的同时,摒除了落后守旧的青花规格,突破了青花瓷分水局限性,呈现出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青花绘画创新风格,他的作品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本文以传统分水技法分析研究为背景,突出王步的分水创新风格、高超的绘制技巧、艺术修养及其作品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水墨形式语言是汉字文化圈中平面设计师使用的一种具有一定程度代表性的特殊的形式,随着本土意识的回归,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水墨形式语言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立足民族特色重视设计的发展;韩国也利用设计打造民族品牌,用水墨凸显韩国传统文化;香港地区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水墨形式语言受到追捧;大陆地区也逐渐重新发掘和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水墨形式语言作为历经考验和不断锤炼的绘画形式,水墨有其精英意识和高雅情趣,几千前来为人们所深深喜爱。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水墨形式语言,是对传统艺术乃至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使得传统文化回归于大众的视野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水墨形式语言通过现代设计作品的重新演绎,更焕发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具有简洁的语言形式、丰富细腻的艺术变化、深厚的民族情感、广泛的社会认同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青花瓷装饰及国画的常用技法,进而从青花瓷的大致发展历史分析了国画技法和青花瓷装饰的联系,同时结合国画技法阐述了青花瓷装饰的艺术美,分析了青花瓷装饰艺术发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观苏绣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清代苏绣大师沈寿首次把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用于苏绣,创造了“仿真绣”,使得苏绣作品开始有了像油画、相片一样的效果;民国年间苏绣大师杨守玉一改中国刺绣一贯沿袭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发明了长短交叉、分层加色的“乱针绣”,才为如今的苏绣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表现力;如今,苏绣更以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迈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13.
在图形挖掘研究领域对大图数据进行挖掘方法很多,尽管云计算在解决传统计算问题上十分有效,但对大图形的频繁挖掘中图形分割;信息不对称;模式保留合并仍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云的SpinderMine挖掘法即 c-SpinderMine 方法。首先利用云计算来对大图形数据的大模式进行挖掘,解决大图形数据挖掘算法在云环境下面临的上述问题。然后进行三组真实的数据集实验,有效地缩短执行时间,且对处理云上的大数据表现出很高的可扩展性能。最后实验证明在不同数据大小和最小支持度时具有优越的内存使用和执行时间,对应付云环境下的大图形数据表现出优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青花瓷的民族元素、色彩以及青花瓷艺术的韵律美几个方面简述了对青花瓷的艺术审美。通过研发青花瓷的这些方面的装饰特点及艺术美学,总结和吸取青花瓷艺术的营养,对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探索发展艺术设计新路将会产生相当有益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青花瓷进入变革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变革转型,在艺术语言上已经呈现出与传统青花瓷的显著区别,具有开放性、现代性和多元性这三大特征,并各有其鲜明表现。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云冈第18窟窟壁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小型造像群,立足艺术学的学科视角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造像的形式语言与构图的视觉心理平衡等问题,以期对第18窟窟壁小型造像在考古学与视觉文化层面的共认之处,进行全新的理念分析与意义解读。与此同时,通过阐释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运用多元学科交互比较的方法研究艺术问题,试图为造像艺术及相关视觉艺术的作品分析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历代青花瓷色调的变化,经研究发现,历代青花色调的变化与色料中着色元素钴、铁和锰的含量和比例密切相关;其次,色料中氧化铝的含量对历代青花色调也有影响,氧化铝含量低于18%~20%时,色料易流散,高于18%~20%时,花纹较清晰;青花瓷烧成温度应在1 300~1 320℃,气氛为还原气氛;胎釉应与色料的烧成温度、气氛和升温速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阿顿大师是享誉西藏画坛的绘画大师,也是新勉唐派的重要传承人。他多次参加过西藏各大寺院壁画的设计、绘制、修复等工作,对西藏壁画的抢救和保护方面业绩突出;他还培养了众多弟子,为传承新勉唐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围绕着西藏传统绘画新勉唐派的渊源、历史、绘画风格及其传承方面对大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9.
青花瓷是景德镇一颗璀灿的明珠,在万紫千红的彩瓷中独树一帜,经元、明、清至今700多年经久不衰,受到全世 界的赞赏,在陶瓷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阐述了写意性在青花瓷画中的运用,介绍了传统的青花瓷图案到艺人抒发情怀的青花瓷画面,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对青花瓷和文人画相结合的卓越贡献.写意性和青花瓷画二者完美地结合,...  相似文献   

20.
薄燕  张星海 《科技资讯》2010,(28):216-216
如今,中国传统图形已经被各个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应用在其作品中,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本文作者通过设计制作《访茶》专题片的片头,对片头设计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也有了一定的体会,本文详细讲述了该片头的整个创意、设计、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