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性”的突现可以看成是20世纪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最重要的主题。时间引人自然,历史引人科学,是本世纪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古典自然哲学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的基础之上,其自然概念中基本上缺乏“时间性”这个维度。黑格尔就把自然规定为无发展的。爱因斯坦也不认为“时间性”对于物理实在有何本质的意义,他有过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牛顿动力学方程中时间参数以平方形式出现,改变正负号对方程没有影…  相似文献   

2.
数学心理观作为一种新思想和新观念,既有其发展的历史和进程,又表现出特有的内涵和形式,数学心理观在接受相关学科强有力的证实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由未知而产生的问题和挑战,数学心理研究为哲学、数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和心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群的未来发展,掀开了一片新的蓝天,我国新世纪的心理科学不仅应在方法上确立心理的量化观念,而且在认训论上确立心理“量”的数学属性的数学心理观。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主要从哲学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现实应用,具有推进哲学研究领域拓展和内容深化的理论意义、引导人工智能相关科技伦理规范及人文约束的实践意义以及支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历史意义。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需要重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维度的问题,未来应当关注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评判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奇点突破及其评价、人工智能在社会认识论中的应用建构、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运用与社会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逻辑理性--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演进。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应是将二者统一的“历史的逻辑理性”。正确把握历史的逻辑理性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历史的本质是实践的。历史的逻辑理性将是科学哲学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论的五形态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7-20,33
现代西方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出现了五种形态,它们包括进化的认识论、自然化的认识论、认知科学、认知的神经科学和社会化的认识论等。它们对人工智能具有基础性研究的意义,人工科学只有与认识论相结合,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机器具有道德主体地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机器是否具有道德以及是否构成道德主体引发学者思考,这涉及到对于道德主体的界定、对道德主体标准的思考,更涉及到对于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区别的反思,我们在对道德主体标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嵌入的人工道德主体进行伦理建构,在智能机器设计之初把“善”的理念嵌入到人工智能机器中,促进与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基础研究导致了数理逻辑的兴起和公理化浪潮。作为科学发展的哲学反响,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科学研究活动的理性重建纲领。由于逻揖实证主义者过于注重科学理论和科学评价的逻辑学、语言学特征,忽略了社会、历史因素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影响,因此,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历史学派的攻击下,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性重建纲领被搁置起来.但几乎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把人工智能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了。它要求进一步认识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方法论规则,同时也表明了启发式规则在问题求解、机器学习及其它智能模拟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开始重新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的结果使一部分科学哲学家认识到;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心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史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9.
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多源信息融合的一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促进信息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因、信息融合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现有理论和方法等。同时还就其在军事、民用高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作者对于这一新兴科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指出其发展对我国国防建设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危机”到“新方向”六十年代末,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日益泛滥,科学哲学面临着“危机”。许多哲学家尖锐批判了非理性主义,但何去何从,傍徨不定。正在此时,夏佩尔(Dudley shapere)提出了“信息域”理论,被认为指出了“新方向”,后来形成“新历史学派”,在七十年代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历史学派”继承了“历史学派”重视科学历史分析这一基本原则,并吸取了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如批判“积累观”,重视科学革命,承认科学活动是个开放系统,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同时他们也尖锐批判了“历史学派”的某些严重的理论缺陷。“新历史学派”认为,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过分夸大社会和心理因素,夸大“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而贬低理性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范式”具有僵硬性,不能随时“倾听”事实的声音。他们否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宣扬革命前后理论“不可比”。他们否认科学进步意味着逐渐接近客观真理,而以解决问题能力和预见能力作为进步标准。凡此种种,“新历史学派”都给予批判。他们对费耶阿本德的批判更多,因为他把“历史学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的维度,这是20世纪科学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科学哲学的几个主要学派争论的焦点和内在的发展线索,尤其是历史主义科学观形成的基础和其革命之处,阐明了科学知识是一种历史产品这一科学观形成的缘由。文章最后还对后库恩时期的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心理学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社会科学观。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其特点是1.重经验事实的积累,轻理论基础的建设;2.过度强调实验验证;3.超历史文化的倾向;4.价值中立倾向。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文化历史特性和价值负荷的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该抛弃以自然科学模式塑造社会心理学的尝试,走人文社会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方法作为一种纯粹技艺的扩张,排挤了科学本身应有的意义,他提出“生活世界”的思想,以寻回科学的意义基础。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积极意义有待于更深刻的发掘,本文从对量子思想史的分析中指出,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数学意义、物理意义以及感性直观意义的分裂,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对科学的世界图景的直观理解,这也正显露出实证科学对关于人生意义、目的等根本问题的漠视。生产世界对于我们存在方式的规定性,仍然在启迪我们洞明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认识中的众多困惑,引起我们达到在历史目的中的完全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社会认知的不匹配,在伦理方面,就可能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一种"伦理迷途",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或者盲目崇拜。荷兰学派的威伯·霍克斯和彼得·弗玛斯通过对于"功能偶发性失常"的分析,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是其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一个普遍现象,反对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或者盲目崇拜,进而对人工智能的功能认知提出了理论进路。即解决方案既要从技术人工物自身方面解决,也要从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等技术人工物的社会性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15.
日常化认识与人工智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从自然化的认识论到日常化认识的研究,给人工智能提出了新的问题,认识论对于日常化认识的研究将对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李约瑟的中国自然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鹰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1):37-39,49
本文认为李约瑟以东西文化和古科学两种比较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属性、思维范式、哲学影响和科学意义作出了独到的研究。他所由此形成的一套中国自然哲学观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和开发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科学观,几经周折,先后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走向衰微,其问题域正在发生转换。而随着现代量子理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科学观正在悄然形成。作者根据现代科学观的转变做出了大胆猜想,即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一种以设计为目的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著名语言哲学家John R.塞尔的“中文房间”模型,认为它是对包括图灵标准在内的已有人工标准的挑战。本文继而对“中文房间”模型的逻辑基础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基于二值逻辑的二进制计算机系统只能是非智能型的,智能计算机系统需要使用除经典二值逻辑以外的更多的逻辑系统和方法。作者给出了多值逻辑理论计算机的一些例子。本文最后指出,塞尔的“中文房间”模型应该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新标准。塞尔标准的意义在于:它说明机器智能是有限度的,机器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因此,它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恒久适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环境价值:寻求公共的实践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多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15-19,,42,
“环境价值”是与“环境的价值”的不同的概念,西方近代理性的绝对理性观的主客体的分化奠定了逻辑基础,它使人们对环境关注的只是“环境的价值”,而未认识到“环境价值”。环境价值寻求的理性不再是那种抽象的绝对理性,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理性,理性的基础是人观实的生存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任何学说都有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认真研究“失势”学说的兴衰史无疑会加深我们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就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中固定论和活动论的重大争论的一方──固定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初步的探讨。在这里,笔者只是集中讨论自18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固定论的发展。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把固定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地壳垂直运动造山论阶段;2.冷缩说为理论基础的地槽说阶段;3.固定论和活动论并存阶段。在讨论固定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时,笔者对于该阶段固定论所以存在的原因作了简单分析,同时,进一步简述了从固定论向活动论转变过程中的某些特点。1922年阿尔冈提出“固定论”和“活动论”两个概念,标志两种地球观分野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