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大运河在河北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该文基于此背景,对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发进行研究,首先对衡水市运河文化遗产的形成和特点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了衡水市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以期促进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浙江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与船民社群文化记忆与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研究,从中西文化传统中梳理文化和遗产概念,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启示。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其中文化价值和意义是核心。重视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有助于社会共享遗产保护成果,跳出西方遗产话语体系,建构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语境的遗产保护实践话语,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运河周边区域的地域文化景观打造将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抓手。本文依据地域文化景观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大运河吴桥段地域文化景观建设现状,针对性提出了大运河吴桥段文化景观提升策略,在景观设计思路、景观空间结构、植物种植、特色景观小品等方面提出方向路径,以期加快推进吴桥运河文化、杂技文化、乡土文化等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同时也为大运河周边城市文化景观的打造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但是国内对于此类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处在摸索阶段。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提出的“文化线路”和美国提出的“遗产廊道”两种针对线性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为我国大运河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思路.分析比较了这两种保护策略的内涵和特点,并对大运河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白族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其保护和传承受到各级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然而,白族遗产保护和传承缺乏民族内部动力,又不能由国家大包大揽.白族地区开展民族旅游是目前国内白族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可行模式,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民族价值认同,保护民族特质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运河旅游开发成为旅游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为运河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运河旅游的研究现状和重点,然后以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为例,运用ROSTCM6软件从旅游景观、旅游线路、旅游环境、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分析游客对景区的感知和印象,以此为基础形成无锡运河旅游产品开发ASEB战略矩阵.最后,对无锡运河旅游开发提出策略和建议:构建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健全遗产保护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整体营销,打造大运河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8.
<正>大运河申遗成功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它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等58处遗产点,现存古河道总长1011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大运河开工算起,到现在(2014年)正好是25个世纪(2500年),再加上这次被列为世界遗产,大运河也算是"双喜临门"了。大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平原,是非常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或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  相似文献   

9.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为运河文化旅游和沿岸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扬州在大运河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运河旅游知名度不够、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仍不明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对扬州大运河管理与保护中政府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扬州政府在大运河管理与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未来扬州大运河的旅游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红色遗产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其代表性样本的安源工人运动红色遗产,更是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当前传承和保护这一红色遗产,应当坚守"红色遗产自信",营造这一红色遗产的"场所精神",构建其"文化路线"的整体性保护网络,开展其数字化的"文化换装",启动相应的地方立法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产品属性及其供给路径的视角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传承。认为泉州南音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以企业为主体、可再生非核心遗产资源要素利用、原生态文化遗产区外围空间三个基本维度上理性架构其旅游化传承的路径,使非遗的主要保护和传承者与遗产资源的开放利用主体区别开来,核心资源的保护与可再生非核心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非遗地的核心保护区原生态保护与边缘区域窗口传播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民俗文化遗产等概念的辨析,以及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用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案例等的分析,认为日本是少数几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产品庸俗化、伪民俗泛滥、遗产资源缺乏深度挖掘等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运作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否真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归纳总结出五种典型运作模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言论     
正大运河、丝路申遗成功事件:6月22日,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2、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据《时代周报》报道,大运河申遗涉及日常管理专职人员3000多人,得到超过100亿元的资金支持。"一河一路"申遗的成功是传承历史、保护文化的新起点,跨国申遗更是现代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三线建设"的重要产物,有着丰富的大工业遗产,这些大工业遗产是攀枝花城市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使用,对于传承攀枝花城市人文精神,保护和彰显攀枝花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濠运河是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海水运河,是明代胶莱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十四里.历史上马濠运河兴盛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运河遗址到明代碑刻,从史书收录到文学赞颂,乃至沿岸村落的名称等.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当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更加的全面、合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遗产研究,长期存在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路径。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认识到文物到文化遗产的转变,有利于理解和认识遗产内涵和价值。区域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是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遗产,其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巨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开展草原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能够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依托文化意象要素,探索场所精神重建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的耦合策略,更好地传承场所文化和场所精神。方法使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原真性、场所精神与游憩体系的逻辑关系实质是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共识与契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耦合式发展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路径。结论注重场所精神,优化遗产游憩空间体系,对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运河文化传播,特别是运河村落民俗文化与校园美育教育相结合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形式和内容不深刻鲜活、传播手段保守、社会的重视不够等问题。对此,可从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架构、推进形式和内容创新、借力新媒体、注重传播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来提升运河村落民俗文化的校园美育教育的传播力,发掘大运河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但是,在现代社会它的时空限制、自娱自乐性、浓重的艺术韵味、神灵在娱乐中的到场等特点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瓦解,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依据<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方针原则,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