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建中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6):95-100
彭定安的长篇小说《离离原上草》,透过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欧阳独离的欢乐与痛苦、奋进与挫折.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小说具有值得称道的人物塑造、精巧的细节描写和高超的结构艺术。这部长篇巨著的成功,是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多方面的艺术素养使然。 相似文献
2.
申载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1):89-94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在其作品《弗兰德公路》中成功地将绘画、摄影的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化的限制,为读者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空间画面。此外,作者通过高超的、娴熟的技巧运用实现了画面之间的转接,从而实现了文本叙事上的同一。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解读小说《弗兰德公路》,并对图像叙事在小说中的表层和深层表现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刘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6):74-76,79
陈铨在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狂飙》,以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纠葛为主线,穿插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表现了沐浴五四风雨的青年一代在国家民族危急关头从个人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化的过程.陈铨将自己的民族文学观的核心理念——“民族意识”深植到文本中,从人物设置到情节的推衍皆为此中心服务,可以说《狂飙》就是陈铨民族文学的范本.这种过强的功利主义,使文本不可避免地成为作者观念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5.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
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以国营苯酚工厂为观察基点,书写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工人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心灵选择。在时代更迭的历史浪潮中,以陈水生为代表的工人们挣扎于生活的暗川之上,为了存活下去,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保命方式,在与苦难现实的较量过程中显示出主体抗争的积极精神。从路内的叙事策略和修辞表达上沿着人物命运浮沉的轨迹,可以管窥小说的主题内容,思考对人生存在的有力叩问,体会其隐忍而深刻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4):39-42
印度现代印地语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现了女性主义思考和成熟的女性叙事策略。她通过孩童的新颖视角,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大众。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她将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刘会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3):43-47
德塞在《失落的传承》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命运和结局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相同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边缘人物,是多元文化趋势下苦苦寻觅文化身份认同的徘徊者,德塞通过对这些边缘他者的描写来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种族优越论,揭示文化霸权主义和种族歧视对第三世界国家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的两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和《红煤》故事发生时间接近,但写作时间却相差20年,两个文本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照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红煤》在主题思想、价值取向、人物塑造等方面相对于《断层》所作的改变,也能感受到刘庆邦创作走向成功的过程:他逐渐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一种切合自己生命观的主题阐发,一套与自己性情相匹配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9.
徐观潮先生散文集《失落的文明》是一部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散文集。在思想内容层面,它体现出了历史的厚度、文化的高度、哲理的深度、人情的温度、观点的新度等特征;在写作技巧层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新世纪文学界的"黑马",董立勃的下野地系列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因为过多的重复自我也引起了非议。董立勃深思熟虑后创作的新作《暗红》终于全面成功转型:一、从男女情到兄弟义,二、从垦荒悲歌到历史反思,三、从清新柔美到坚硬冷峻,摆脱了下野地的局限,可谓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2.
《预警》以军事谍战为叙事框架,关注日益突显的国家安全问题,透视当下社会心理和人性欲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警世醒人意义。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设计,可读性强,在艺术上有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既有过耀眼的辉煌,也有过悲愤的屈辱。辉煌源于创新,屈辱来自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历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振兴中华,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和李安的《喜宴》(1993)是华人电影中最早涉及同性情感的影片。由于历史、习俗和文化诸因素,此类题材对于1990年代初的华人世界还是禁忌较深的话题。陈凯歌以同性情感纠葛完成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叙述;而李安则从叙事语境入手,在相同角度下关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传统习俗和现代观念的冲突。由此,两部影片表层的同性情感叙述更多地表现为叙事策略而非导演真正的叙事目的,因此,所谓“发轫之作”也就仅仅是对同性情感做了“涉及”而非本体意义上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莳萝泡菜》是曼斯菲尔德写于1910年前后的短篇小说。从艺术构思上看,小说不注重故事的连贯,情节的跌宕,没有正面描写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而是以对话为结构主体,用精致的戏剧结构再现生活的片断,引入意识流手法重新组合时空秩序。作把生活“片断”锁定在“恋人久别后的短暂重逢”,借对“片断”的描写折射出“全体”,被折射的“全体”即隐含在“片断”后的人类对爱情的诠释-只有真诚无私的爱情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传统与现实、“片断”与“全体”的统一中获得一种温婉清雅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推背图>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预言来事的作品,语言筒炼,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它用图谶、谶言和颂辞的方式,将人物和事件深藏于历史的现实中.正是这种传统的谶谣文学样式,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论是作品的功能性、目的性,或是结构内容,以及制谶的方式、方法,两部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理由认为,<推背图>对<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时,借鉴了<推背图>中的谶谣方式来预言其作品中众多人物的不幸命运.把谶谣方式引入文学作品,且用故事情节贯穿始终,这的确是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7.
周雪琴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1):17-18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全人,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为着一个美梦拼搏、竭尽全力。任冰的长篇小说《少年梦》就演绎了一个普通瑶家少年纯真的求学之梦,小说中的少年“为未来的希望去做一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19.
以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为例,分析其边缘化身份处境和后现代创作特征,开掘隐藏于中国知识分子骨子中精神恐惧的根源,再现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发展史,对于总结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不无裨益。此外,作品中运用独特的叙述模式和叙事格局,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学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振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3)
《水浒传》的创作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其中石头神和玄女神话最为突出。《水浒传》张扬了“替天行道”的主旨,而石头、玄女神话因素就构成了“天”的内蕴,即天理与天意。不仅使小说在结构上保持内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而且在内容上强化了小说的安良、安民而匡时救世的主题色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