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一个关注心灵深度的作家,科埃略的作品对于生命意义、梦想、爱情、自我实现等主题的阐述有助于填补现代人的心灵空虚。他在《炼金术士》一书中将注意力放在人对自我认知的探寻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追问之上。通过"爱与意志"的结合这个"试金石",作者展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向往与追问。本文在罗洛·梅的理论观照下,论述小说主人公通过结合"爱与意志",经历友爱、情爱、自爱、神爱四个层次,最终达成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杀死自我理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包括生命整体观、生命成长观、心灵成长观、幸福人生观。其内容是自杀是对杀死自我的误读,从而使人们失去心灵成长机会。自杀危机中的心灵成长可以在治疗室或是在生活中完成。最后,生命教育最高层次是生命的幸福,而这只有为别人而生活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的发展是人们探寻世界、追求智慧、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与思考.而儿童哲学也是爱智慧的,儿童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自由地探索,这种自由的精神体现在儿童哲学思维的强烈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追问、自由的思和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自然主义和"超狗"形象的解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文中人与动物间生死相依的感情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成分。通过分析巴克和白牙的三段成长历程,即陷入爱的荒原、发现爱的绿洲、守护爱和重拾生命的真谛,得出小说的真正内涵在于活着是为了守护爱和享受爱,而不是毫无意义的争斗和掠夺。杰克.伦敦通过一种虚构的描写,建构了巴克和白牙因爱而生的形象,这也正是杰克.伦敦自我形象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赵霄长篇小说《谷弘胭》通过叙述一个山村里几个人物的坎坷命运,展示了他们对生与死或坦然、或抗争、或绝望的种种生存情状。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对死亡阴影的理解,用爱来消解对生的疑问与困惑,并在爱的基础上来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痛苦和空幻,来探寻生的自由与意义,从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中的繁漪就是一个最复杂,最有"雷雨的性格"的悲剧性人物。她困守在无爱的婚姻牢笼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虽然努力抗争过,但在情人虚伪、苍白的爱情表白下不能自拔而最终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从个性解放与社会现实、情欲与个人以及个人在社会与情欲之间的尖锐冲突,探寻其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7.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它并非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聚焦主人公寻找自我,完成心理和精神的蜕变,最终变得成熟这一历程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无疑是一部难得的成长小说佳作。主人公哈利在对于信仰的认识不断改变直至最终坚定信仰的过程中一路成长,不仅收获了友谊、家庭、爱所带来的感动,还有更深层的蜕变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古有云"有规矩则成方圆",然仅靠严格立威的管理模式未必深入学生心中。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业探寻中的指导者,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建立和心理监考成长的引导者。该文将从内因与外因角度,浅议如何在严格管理中融入情感的交流;如何让学生敬老师的同时更爱老师;如何建立师生间良性的沟通循环。  相似文献   

10.
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的潜能开发,尤其是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如目标制定、发展方向等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自我效能感能够使个体面对变化,激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信念,调节自我并最终实现成长目标。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该文针对自我效能感与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生活中,个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突出表现为一种矛盾形式,这个矛盾最终落在个体的本体诉求上,对个体的本质探寻是一种对"自我真实性"的确证,证明活动细化为对"主体"自我的发掘以及对"客体"自我的发展,"主体"自我的达成成就是理想的"道德自我",而"客体"自我的确立成就是现实的"道德自我"。现实的"道德自我"最容易与国家发生碰撞,并且在经济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即自恋与利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面对在信息时代成长的学生,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班主任,我们的班级管理究竟该如何阅读学生个体,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本文以一个教育案例为指导,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反思:即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营造一种人文生态;把教育的过程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追求"真情感"——唤起生活中体验得来的情感;"真过程"——教师与学生心与心彼此接纳、情与情相互眷念、思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生态建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用师者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孩子。浇灌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让他们思想接触过的东西在每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永恒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程显谟后期的散文诗浓烈的生命意识,是在"行走"中完成的,在"行走"中完成了对生命内涵更深的认知,具有"生命行走"的美学意义,并因生命行走而构筑了心灵的风景。从"行走"与"风景"的审美意义出发,去发掘其诗美的价值内涵,去看待"行走"对于他人生的价值体现。由此,完成了他后期散文诗的美学依皈———终身行走。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部信心之书,它引导我们在人生旅程中积极地体验自我,建立充满信任和好奇的生活方式。它还告诉我们不要害怕亲密,因为亲密关系是寻找一种实现自我成长的心灵之路,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种成长、关爱和彼此欣赏的关系花园里。  相似文献   

17.
最早触及"他者"这个概念的哲学家是黑格尔。波伏娃的女性"他者"理论也是建立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在远藤周作的代表作《深河》中,作为"他者"的主人公美津子如何摆脱束缚确立自我意识?作为"女儿"的她又是如何找回与"母亲"之间的"牵绊"并最终走向成熟?文章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尝试从美津子未曾提及的"母亲"那探寻她的生命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60多年刊载的众多散文中荡漾着真善美的旋律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其流露出来真真切切的人性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其间有许多的人物都在不断地求真、行善、追美,在一次次的真假、善恶、美丑的较量中对自己生命的意义进行一番探寻。在生命自我的真实解剖中,在生命深处的真相漫溯里,在生命灵魂的正直屹立下,我们只简单的求得那一份真。我们不仅播种生命旅程的善良,还牵手生命的爱与同情,更给予生命芬芳的玫瑰,只单纯的行得那一份善。我们轻轻地推开那扇神奇的大门——领略自然的灵魂律动,锤炼人性的生命高度,挖掘丑陋的别样韵味,只纯粹的追得那一份美。在求真、行善、追美中苏醒我们的内心,焕发人性的光彩,为美丽的世界增加一份和谐。  相似文献   

19.
作(zuō)女,指的是那一类不安分守己,天生爱折腾的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主义扛鼎之作《觉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就是一个"作女"。作为一个已有两个孩子的28岁的年轻少妇,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艾德娜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走上一条违背传统妇道的离经叛道之路,不惜一切地追求独立与自我,最终以生命为代价维护既得自由。是故,探讨了为什么艾德娜在众人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要"作(zuō)"。究其根源,艾德娜的"作"是由于她有了自我的意识,她"开始领悟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且意识到她个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小王子》爱情的凄美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部成人童话,作者表达对爱情的真谛,就是"交给"产生的责任。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小王子对玫瑰花产生了隔阂,这些"细节"的产生却是玫瑰花对小王子深深的爱。小王子在漫游中得到关于爱的智慧,原来他要逃离的恰是他最应该珍视的。小说构造了三层人物和性格的冲突:人性的冲突、情感的冲突、生命的冲突。作品以三层冲突为引线,以隐喻的方式完成小王子对爱情的最终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