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一生宣传礼制思想,鼓吹“克已复礼”,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从《论语·乡党篇》中有关其衣食举止的点滴记载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学"中坚的"儒学"一直颇具影响力,自2006年以来,多本解读《论语》的著作相继出现:比如《丧家狗》、《解读论语》等。"如何看待当下的孔子和儒学热?"中国长安出版社近日推出一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论语.乡党》是记录孔子衣食住行的篇章,其中概括了孔子对于服饰的审美观点。孔子的服饰美学观点不是简单地把服饰看作遮体御寒的工具,而是具有表述思想、反映情感的作用,具有昭示名分、区别身份的象征意义,这就赋予服饰更为深广的政治、文化意义。孔子的服饰美学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相耦合,体现了其"中和"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论语》记述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因其文辞简约,微言大义,后世解读歧义纷呈,有时甚至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这既损坏了语言的内在规定性,也损坏了孔子学说的严肃性。明确《论语》的语境状态,并按照确定的语境来解读,对于回复到经典的原意,避免随意为解,主观臆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6.
《论语》学作为传统专门之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问题众多.文章主要围绕《论语》的编纂、《论语》的意义解读及孔子的思想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在固有旧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阐释,为《论语》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关于孔子的研究内容丰富,但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从王氏对于孔子思想以及《论语》所反映的孔子文化、生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加以系统地论说,并揭示了王氏于《论语》其他文化因素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以“乡党篇”为主,除了言论外,《论语》中还有一些记载孔子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等非言论方面内容的文字。这些内容,对研究孔子有特殊的价值,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孔子;它们充分反映出孔子坚持理性、尊重传统、遵守礼制和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既爱人又爱己、言行一致、注重细节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孔子教学场景,同时,也使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有直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共有二十篇,每篇各有若干章。我们将选取《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在本栏目内分几期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4.
孔子毕其一生追求西周时期理想政治模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很多从政的观点,成为先秦儒家政治的重要来源。以《论语》为代表的传世本记载诸多孔子的从政思想,随着新出土文献的整理,孔子的从政思想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通过传世本和新出土文献相互比对可以进一步研究孔子从政思想的核心,如德性观、学习观、教化观等,从中寻找现代性的资源,对能够体现孔子从政思想的材料进行现代性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文化态度"出现了严重分裂这两年,在电视上讲《论语》的于丹火了,不过争议也如影随形。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备受争议的不仅仅是于丹本人,更有《论语》本身的价值。有人强调,以《论语》为发端的儒学——进一步则是以儒学为重要代表的国  相似文献   

16.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文艺争鸣,思想自由,儒、墨、道、法各家形成自己的言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它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它具有深入浅出的风格,它的语言凝练简洁,深入简出,微言大义;它的内涵丰富,对人生的感悟涵盖面广,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论语》的这种特色跟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成长背景与人生经历、阅历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