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珍 《科技信息》2007,4(6):127-129
依据西方悲剧理论,从结构模式上来看中国古典悲剧,因其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而似乎冲淡了悲剧氛围。其实不然,这一“光明的尾巴”正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特点所在。因其在创作主体、传统美学观念和观众审美心理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生成土壤,在结构形式上与西方悲剧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2.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李红 《科技资讯》2012,(18):242-242
中国的悲剧意识有其独有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必要以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意识为标准,这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已。中国悲剧意识中并不缺少西方美学范畴的悲剧意识,只是表现有所不同罢了,而"礼"正是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由于"礼"的强大",礼"的阻碍,最终使中国悲剧意识消解了。  相似文献   

4.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部笔记小说,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其中关于"通变""奇正"的论述不仅体现了纪昀赞成作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而又提倡"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反对背离经典;而且进一步反映出其"唯务折中"的文学批评观。这不论是对于"文士争名,死而未已"的清代文坛还是对今人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悲剧、古典喜剧都只有一个高潮,即悲剧高潮、喜剧高潮,古典悲喜剧则有两个高潮,先是悲剧高潮,后是喜剧高潮,且喜剧高潮才是主高潮。以"大团圆"结局的所谓中国式悲剧根本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因为这些作品有两个高潮。而古典悲喜剧中悲剧高潮转化为喜剧高潮一般是通过现实和幻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张青  张明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01-103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过无数的争议。"嫉妒说"曾在《奥赛罗》研究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也有很多莎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嫉妒说"加以否定,指出《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不能以嫉妒一说简单诠释。就"嫉妒"背后隐藏的种种原因和动机,探讨了造成奥塞罗悲剧的一些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蔡洋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2-162
晴雯是红楼梦中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本文运用社会角色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晴雯的悲剧命运进行层层剖析。通过对晴雯"拒客""跌扇子"等经典事件的解读分析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单纯、清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进而得出让人们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神话悲剧,是原始先民以其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中华民族发轫期的艺术记载。崇高的献身悲剧,以崇高的美德作为神话英雄的原动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追求悲剧,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理论的自觉意识;宁死不屈的抗争悲剧,揭示了战败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生命转换的变形悲剧,导源于原始先民死而复生的物化观念。总之,神话悲剧中的原始意象积淀在民族群体意识的深层,对中国文化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主要是受"唯专业教育论"观念的影响,也是"2+1"办学模式下的无奈之举。文秘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非常必要,应从树立全新观念、精心设置课程、依托地方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环视近年来的国内外经济史学界,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使我们看到了世界经济史研究的广阔空间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反思世界和中国经济史各种理论观念与分析方法的历史渊源仍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就中国经济史而言,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应围绕突破“资本主义萌芽情结”的瓶颈展开。唯如此,中国经济史学在新的世纪中才能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长的中国范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体系得以逐步形成,其由"三个基石"和"五个支柱"构成;这是一种尚无先例的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历程,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畴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蔡宁  王静  王妍玮  孙晶 《科技信息》2010,(10):162-162,164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语言文字也相对难以为外国人所掌握。涉足中国文化研究、中国题材文艺创作的外国人历来不少,但鲜有真正成就大事业者,唯赛珍珠。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的作品不仅引起世界对中国的专注,而且代表着亚洲文学里程碑似的文学传统。随着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的成立,国内对赛珍珠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但总有一些中外学者或是读者对赛珍珠及其著作持有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批评的文章也是越来越多。本文对赛珍珠的"浮面的中国叙事"和"自然主义性描写"两个批判进行反驳。虽然赛珍珠的创作之路充满坎坷与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但是她却用她的文笔向世人诠释了一个不一样的、最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悲剧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了历代丰富复杂的文艺现象,在批判继承历代美学理论家的悲剧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马克思、思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拉萨尔在剧本《济金根》中所宣扬的错误的悲剧观念,阐述了自己悲剧思想,恩格斯并在信中提出了关于悲剧是“历史的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案从立象尽意到言文一致,三是立足点从工具观念到本体意识。语言意识嬗变的得与失,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作认为必须要转变“唯本”观念,确立开放观念;要转变“唯教”观念,确立教与学统一的观念;要转变“唯法”观念,确立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相统一的观念;要转变“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民间悲剧的典型代表,四大传说渗透着民众浓重的悲剧意识.四大传说再现了悲剧主体高扬的悲剧精神,显露出悲剧意识不屈的品格.四大传说以其自身的存在鲜明地揭示出中国悲剧研究忽视民间文化的缺憾,中国悲剧研究中出现的困惑也与忽视民间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