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雷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31-34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研究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先将<北京人>"文化版"与"开明版"进行对照,列举出对前者三方面的重要修改.其次,认为还是"文化版"好,因为修改产生了三种负面作用.最后,分析导致曹禺对"文化版"修改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百年文学史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考察,作者眼光敏锐,在文学史观、文学史分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在筛选及评价作家作品时,坚持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价值标准,并对新世纪文学入史做了初次的尝试。与同时期的文学史著相比,本书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纳西族文学史》中神话的继承性和差异性,以此来探究形成差异性的原因以及纳西族神话在《纳西族文学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7.
8.
《第二次握手》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题材和审美上的异质性,越来越得到文学史家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形成的共识和认可。把《第二次握手》放到生成它的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还原并进入当时的历史现场,就会发现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学史的意义:其一它接续并恢复了五四时期开创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和知识价值的优良传统,其二它接续了现代文学以生命、灵魂为主体的叙事伦理,其三它开启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航道。  相似文献   

9.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自发表以来不断被人们关注、研究。不论从时代白话散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父子亲情这一人类永恒母题的内容上看,《背影》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11.
上海史研究是魏斐德教授后半生最下工夫的领域。上海三部曲、戴笠研究以及一批上海史论文,是他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成就。他之所以钟情上海史,是因为研究这个领域有意义、有趣味、有特质、有资料。透过上海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魏斐德后半生的治史方法,这就是"无法之法,乃为上法"。具体体现为,史料必求其极度翔实,叙述必求其周密生动,结论必求其圆通牢靠。他研究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历史,但采取开放的、多视角的态度,不将治史者的价值判断强加给读者,这恰恰是现代或后现代的史学特点。魏斐德是涵化了中西优秀史学传统的、有着当代开放精神的杰出史学家。  相似文献   

12.
方卫平教授《中国儿童学理论批评史》是富有开创性的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儿童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学术作。本对该书的理论贡献、学术特征,以及史料价值作了较为客观、确切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层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我们",作为一个学术原点加以阐释."我们"是正在从事研究的学术活动者."我们"的整体形象是:学术文化的传递者,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学术创造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史的教学、教材编写和研究三之间肛春必然的联系,但又各自属于不同视角的内容。研究更多地注意于学术层面,教材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篇幅的大小、观点的平衡等等因素,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并可以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行为。教学和教材需要学术研究作为基础,但更要在各个方面涉及到“施”与“受”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概念的提出解决了晚清以来文学史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传统文化为坐标进行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不仅可以清晰地勾勒现代中国各场域多样式文学发展的脉络,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一个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李明金的《独龙族文学简史》简述了独龙族文学史的发展进程,记载了独龙族文学的起源及流传。从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文学史观、研究方法、文学特点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拓展唐代文学研究空间的必要条件,在于学术史补阙和对未来趋势的宏观性预测.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补阙至少应包括历时补充和空白填补两方面.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蠡测,思维方式突破、格局范式变迁、方法手段现代化、交流合作与个性化并重的合力,将会引导未来研究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文学史这个问题上的纷争的实质在于人们文学观的不同和历史观的不同。本文在对当前文学史的理论论争和实践操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和历史观 ,并进而认为文学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