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课标提出,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创新体系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是堪称“有梦一代”,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也是高等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体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肩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责任,提出以打造赛事支撑平台、项目运作体制、公益创业等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也在于培养和训练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的人格.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应当需要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可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限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则突出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潮 《科技信息》2013,(13):164-165,180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大学生学习实践、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自我、创造价值的重要过程。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厘清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梳理国内外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然后探索研究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模式与实践,查找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产生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完善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面对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改变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与促进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而提出的“设置情境与提出问题”的中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力图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一个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易为教师操作的中小学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微型化学实验对降低实验经费,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文中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探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高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的作用,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途径。这为现时的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同时对相关新专业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而创新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叶文艳 《海峡科学》2006,(9):116-116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为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加上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条。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振新都离不开创新。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这一轮课改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本人认为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不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的考试制度,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围绕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进行。教师应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把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教育的国家难以发展,没有创新的国家难以兴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信心,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在教师历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中,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新时期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思考的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改的热点和难点。作者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能否培养出人格完善、胸怀广阔、知识丰富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学校教育。中学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成教育创新,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国家、民族与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从适宜转化为创新实验的科研成果的筛选、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设计、转化过程的实施运行等方面,探讨了科研成果向创新实验转化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组合创编法运用于高师健美操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从事健美操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