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珊瑚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10年来中国珊瑚(软珊瑚、柳珊瑚和石珊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新进展;从珊瑚中分离出了许多结构新颖并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的类型主要涉及到甾醇类、萜类、含氮化合物类、长链脂肪酸酯和长链醇类.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我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inexplicit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次生代谢产物Ⅰ,Ⅱ和Ⅲ.经元素分析和波谱分析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柳珊瑚甾醇,鲨肝醇和长链十六碳酸酯.  相似文献   

3.
石珊瑚中的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对全球气候变暖胁迫的耐受能力明显不同,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北部湾涠洲岛的一种属于块状珊瑚的海孔角蜂巢珊瑚(Favites halicora)和一种属于枝状珊瑚的浪花鹿角珊瑚(Acropora cytherea)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高温胁迫下(26~34℃) 2种珊瑚共生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共生细菌多样性具有差异性,A.cytherea共生细菌的多样性随着温度上升变化显著,Shannon指数由2.20变为4.05,而F.halicora变化幅度较小,在2.69~3.19波动;主导细菌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F.halicora占主导地位的共生细菌为Proteobacteria (29%~73%)、Cyanobacteria (7%~63%)和Bacteroidetes(3%~13%),而A. cytherea为Proteobacteria (49%~90%)、Cyanobacteria (1%~16%)、Bacteroidetes (3%~16%)、Firmicutes (1%~6%)和一个未分类的细菌门unclassified_k_norank(0.6%~21.0%);升温胁迫时,主导细菌的丰度变化存在差别,Bacteroidetes在F.halicora中显著降低,而在A.cytherea中显著升高,unclassified_k_norank在A.cytherea中也显著升高;随着温度升高,2种珊瑚共生细菌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珊瑚中出现潜在致病菌Vibrio的温度不同,F.halicora在34℃胁迫时出现,A.cytherea在30℃和34℃胁迫时均出现。根据上述结果推测,珊瑚共生细菌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块状珊瑚比枝状珊瑚更耐受高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涠洲岛不同底质下最适宜的硬珊瑚苗圃架设方法和最佳移植培育种类。【方法】在涠洲岛周边海域砂质、基岩、珊瑚碎屑和礁石等4种不同底质架设固定式(20个)及悬浮式(112个)珊瑚苗圃,移植块状、枝状、叶状等7种硬珊瑚断枝,共2 436个;观测记录苗圃保存情况及珊瑚成活率、珊瑚体积增长率等。【结果】礁石底质海域的苗圃保存程度最高,为70%;其次是珊瑚碎屑海域(北部牛角坑)的苗圃,为57%。铁架式苗圃的平均保存率为63%,是保存程度最好的苗圃形式。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育,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的成活率为20%~80%,体积增加3.5倍;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成活率为25%~49%,体积增加1.5倍。其他种类珊瑚生长较慢,成活率较低。【结论】铁架式苗圃结构稳固、不易受台风等风暴潮的影响,是涠洲岛最适合的珊瑚苗圃形式。涠洲岛四面环海,珊瑚苗圃应架设在岛屿北部礁石和珊瑚碎屑基底的海域。风信子鹿角珊瑚在一年时间内体积可以增加3倍,且存活率高,是涠洲岛珊瑚礁移植最优先考虑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石珊瑚起源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石珊瑚是现代最重要的造礁动物,在地质史的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石珊瑚的起源一直是珊瑚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石珊瑚究竟是起源于古生代的皱壁珊瑚、一种石珊瑚形珊瑚,还是一类软体海葵,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建立在现代石珊瑚及其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基础上的传统研究手段和新兴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手段,是研究石珊瑚起源问题的2种主要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珊瑚的18S rDNA,构建了珊瑚纲珊瑚的系统发育树,对当前国际上争论纷纷的有关石珊瑚起源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更好地解决石珊瑚起源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柳珊瑚酸类似物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我们从南海柳珊瑚Suberogorgia sp.发现结构独特的倍半萜——柳珊瑚酸(Subergorgic acid),根据光谱分析,阐明了这种新的天然产物的结构,并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柳珊瑚酸的立体化学,如1所示.这种具有新的三环十一烷取代形式的倍半萜骨架命名为柳珊瑚烷或subergane(2).柳珊瑚酸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LD_(50)(小鼠)为20mg/kg,具有强烈的心肌毒性,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诸多条件,形成珊瑚环礁的地质背景与漫长的历史过程,珊瑚环礁的地貌特征与环境动力条件的密切关系,依据珊瑚环礁发育的规律及其表观的光谱响应特征,建立了封闭环环礁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此模型与印证的结果是理想的,对于南沙群岛大片航行危险地带和暂不能入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浩郎  梁文 《广西科学》2023,30(3):532-542
本研究通过分析珊瑚大小频率分布,探讨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点和种群动态,以了解珊瑚的生活史和所经历的变化。所分析的珊瑚大小数据来自2021年2月24-26日开展的涠洲岛西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样带调查,利用对数转换将珊瑚大小变换为珊瑚迭代,然后作直方图对珊瑚大小频率分布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片状的牡丹珊瑚属Pavona和块状的滨珊瑚属Porites、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盘星珊瑚属Dipsastraea等在涠洲岛西局部珊瑚群落中占优势(珊瑚面积和珊瑚个数)。对数转换的大小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偏斜不明显,变异系数小于0.5,表明这些珊瑚目前处于正常的自然补充、生长和死亡过程。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盖度降低,主要是因为个体大的枝状珊瑚锐减。  相似文献   

9.
周浩郎  黎广钊  梁文  王欣 《广西科学》2013,20(3):199-204
根据2007年秋至2008年春间,涠洲岛6条主剖面15条断面的珊瑚和底质覆盖率、珊瑚补充量、死亡指数的一次两阶段的调查数据和同期4个季度月的水环境调查数据,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涠洲岛珊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断面珊瑚死亡指数平均为40.90%,珊瑚死亡发生于本次调查的两年前;珊瑚有恢复的迹象,但珊瑚补充量小,珊瑚补充量与活珊瑚+死珊瑚覆盖率显著相关(r=0.520,P<0.05);除汞、铅、锌和油类外,涠洲岛珊瑚礁海区水体的理化、生物因子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大体上呈微营养水平,春季的水体营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涠洲岛珊瑚死亡率高和恢复慢,表明珊瑚处于退化中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国外人工养殖珊瑚的发展和兴起以及我国对石珊瑚养殖技术的研究,同时还论述了人工养殖珊瑚的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公开已有珊瑚数据集种类、样本少等问题.为构建种类丰富的大规模珊瑚数据集,本文首先以珊瑚属名为关键词,通过爬虫技术在网络中搜集大量珊瑚图片形成初始数据集;其次使用感知哈希算法对初始数据集中的图片进行去重处理;再次采用YOLO V3深度学习网络对去重后的数据集进行清洗,去除大噪声样本;然后通过旋转、镜像、随机裁剪、改变亮度和对比度等方法进行数据增强,均衡各个珊瑚属包含的图像数量;最后,构建了一个包含34个珊瑚属,218 467张珊瑚图像的珊瑚数据集.所构建的珊瑚数据集种类和样本数均高于已有的、公开的珊瑚数据集.所提出的珊瑚数据集构建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难以获得样本的数据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采自中国大连的钝顶叉节藻(Amphiroa echigoensis Yendo)和鳞形珊瑚藻(Corallina confuse Yendo)被确定为中国珊瑚藻科的2个新纪录.二者分别属于叉节藻属(Amphiroa Lamouroux)和珊瑚藻属(Corallina Lamouroux);对这2种海藻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态习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鸡足山珊瑚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道了作自1997年至1999年间采集于宾川鸡足山的珊瑚菌12种,其中9种是可食的,3种是有毒的,并简要介绍了各种珊瑚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造礁石珊瑚种苗在微电流作用下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大鹏湾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为研究对象,在300 d的实验周期内,将电压为6、12、18 V的微电流分别作用于造礁石珊瑚种苗,分析比较不同电压微电流作用下各种造礁石珊瑚种苗的存活率及生长情况。在实验期间海水中pH值、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变化范围不大,微电流作用后,珊瑚脱落率由3.33%-6.67%降低到0.00%-5.00%,其中澄黄滨珊瑚6、12 V电压实验组的珊瑚脱落率降至0;珊瑚种苗存活率由91.67%-93.33%提升到93.33%-98.33%。不同种类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和生长速度受微电流促进效果不同,霜鹿角珊瑚的生长率最高,十字牡丹珊瑚的生长率最低;当电压为12 V时,微电流对霜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澄黄滨珊瑚、膨胀蔷薇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的存活状况和生长速度影响效果最佳。微电流通过促进造礁石珊瑚组织的延伸,降低了造礁石珊瑚种苗培育过程中的脱落率,并提高了造礁石珊瑚种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海软珊瑚Cladiella densa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文报道从软珊瑚Cladielladensa中分离出正三十一碳醇,鲨肝醇和柳珊瑚甾醇3个化合物,正三十一碳醇是在软珊瑚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次生代谢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三亚附近海域采集的一种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中分离到5种次生代谢产物,通过物理常数对照和波谱分析鉴定,它们分别为柳珊瑚甾醇、麦角甾-24(28)-烯-3β,5α,6β-三醇。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灰岩层中产有大量珊瑚、蜓、腕足类及双壳类化石。共描述皱纹珊瑚7属15种,其中新种11个,1个未定种。珊瑚化石组合中,小型单体珊瑚、中大型单体珊瑚和群体珊瑚共同繁育,种属分异度高,且地方性种数量大,表现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说明华北板块晚石炭世古地理位置应位于古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为古特提斯洋中的古板块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部中二叠世地层对比及珊瑚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槽区中二叠统的海相地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及东部、吉林中部及黑龙江省的南部等地。依据皱纹珊瑚的研究,中二叠世珊瑚可以识别出两个组合。早期称Tachlasa-Calo-phyllum组合,主要是由小型、缺失鳞板的单体珊瑚分子组成,为冷水型珊瑚类型,与北方生物大区关系密切;晚期称Waagenophyllum-Wentzelella组合,以群体珊瑚为主,属于暖水型,与特提斯生物大区关系密切。因此  相似文献   

19.
为增强低强度珊瑚混凝土的抗冲击荷载性能,进行了聚丙烯纤维增强0.33、0.4和0.47三种水灰比的珊瑚混凝土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聚丙烯纤维可以有效地降低珊瑚混凝土的脆性,延缓冲击裂缝的形成和开展,进而增强珊瑚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初裂冲击次数和破坏冲击次数均呈递增趋势,珊瑚混凝土初裂和破坏时吸收的能量逐渐增大;过多的聚丙烯纤维在珊瑚混凝土基体中不易均匀分散,并使界面过渡区孔隙率与缺陷增多,增强效果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夜蒋笼翠了整个加勒比海,仅剩的一丝热气也被徐徐海风和点点繁星赶走了。喜欢夜游的鱼儿还在叽叽喳喳地四处游荡,深海珊瑚丛中的一群皇后鹦鹉鱼却已经睡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