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组合试验方法,分析了窨制时间、配花量、窨制温度和茶坯含水量等因素对蜡梅花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窨制温度和茶坯含水量对花茶的条索和色泽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窨制温度对花茶香气、滋味和总分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窨制时间和配花量对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窨制温度和茶坯含水量对叶绿素b的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结果,确定蜡梅花茶窨制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窨制时间30~40 h、配花量70%左右、窨制温度14.5℃~18.5℃、茶坯含水量18%左右.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别研究了窨制时间、次数,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等对蜡梅花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各单因素试验中,窨制时间为24 h,窨制三次,茶坯含水量为5%,配花量为60%时所制茶样审评得分最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窨制时间的延长、次数的增加、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叶绿素含量、茶汤吸光值等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氨基酸含量随窨制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随窨制次数的增加、茶坯含水量和配花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蜡梅花茶最佳窨制工艺条件为:窨制时间24~32 h,窨制二~三次,茶坯含水量5%~15%,配花量60%~75%.  相似文献   

3.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花茶窨(薰)制工艺流程一般分为茶、花原料精选,茶、花均匀拌和,窨花,通花等多道工序。其中茶、花均匀拌和是决定花茶质量的关键性工艺之一。对于少量手工花茶窨制,茶、花均匀拌和是容易实现的。但对于数以百担计的大批量花茶生产,茶、花按预定比例输送──茶花配比──是花茶生产的关键性环节。 早期机械化花茶联合窨制机通常是把茶、花坯料分别储存于斗箱A和较均匀地摊放在传输平带B上,如图(1)。尔后操作人员借助目测随时调节箱体的斗门g的开度或平带B的传输速度v来控制茶、花的输送比例,实现茶花配比。显然这种控制…  相似文献   

4.
我校自动化研究所在福州茶厂协助下研究成功CH型茶花自动配比控制装置。经过一个花季的生产运行,证明装置性能良好,花、茶比例均匀,它解决了花茶生产连续化、自动化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该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如下: 1.茶计量累积误差不大于5%。 2.花计量累积误差不大于.6%。 3.配比间隔平均误差不大于7%。 4.茶(花)流量应满足1小时内完成200担茶叶的配比指标。 5.花、茶比例设定能适应各种窨次的配比要求. 6.装置设有花、茶瞬时流量指示,花、茶流量累积记录显示。 茶花配比是窨(熏)制花茶的关键性工艺,但是在我国的花茶生产中,至今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福选9号等6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其所制工夫红茶进行感官评价和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福选9号、梅占、福鼎大白茶和名山131品质较好,其中以名山131汤色最好,福选9号香气最佳,梅占滋味最优;品种间品质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以茶黄素、茶多酚和茶红素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新型节能、低碳排放的武夷岩茶干燥技术,自主研发了热泵-电辅热一体化烘干机,设定了9种不同干燥处理条件,对武夷岩茶初制过程中的揉捻叶进行干燥试验研究,获得武夷岩茶热泵干燥工艺参数及相应的干燥特性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干燥室送风温度110℃,热泵回风温度75±5℃的试验条件下,试验处理5设定的摊叶厚度3.5cm,第一次干燥时间20min,第二次干燥时间20min,肉桂毛茶品质最好,综合得分90.85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茶树花物料粒度、不同提取剂和提取方式的比较,研究茶树花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茶树花黄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乙醇热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体积分数95%的乙醇,料液比1∶15,80℃下批次提取90 min;超声波振荡提取最佳工艺为:体积分数95%的乙醇,料液比1∶30,提取温度45℃,批次提取80 min.超声波结合热提法获得的茶树花黄酮提取物对·OH的清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罗汉果花、野菊花、菠萝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果花茶复合饮料.通过对混合花浸提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当罗汉果花与野菊花配比为3∶4,液料比70∶1,80℃下浸提20 min时所得混合花汁感官分值最高;利用所得混合花汁和菠萝汁,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和响应面设计确定了果花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果花汁(V(混合花浸提液)∶V(菠萝汁)为6∶1)31%,糖添加量12%,柠檬酸添加量0.20%,CMC-Na添加量0.08%,其余为水.所得饮料呈金黄色,不分层,气味清香,酸甜适口,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9.
以茶鲜叶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低咖啡因速溶红茶的加工工艺.通过综合评估,鲜叶添加比例以7∶3最为合适,即每70g脱咖啡因鲜叶中添加30g切碎的鲜叶作为酶源发酵制成的脱咖啡因红茶胚品质最佳.4个因素对茶黄素浸提影响的主次关系为pH值,温度,固液比,时间,对茶红素浸提影响的主次关系则为固液比,时间,pH值,温度.鲜叶加工低咖啡因速溶红茶浸提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95℃,浸提时间30min,固液比1∶15,pH值为5.5.通过感官审评,发现用鲜叶制的低咖啡因速溶红茶品质更佳,且其得率也达到了21.4%,与传统加工方法相比差异也不大,故此工艺可以应用到产业化生产速溶红茶中.  相似文献   

10.
温度、光照对苦荞麦种子萌发、幼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苦荞麦'黑丰一号'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2因素3水平设计,研究不同温度(A1,A2和A3分别为20,25和30℃)和光照强度(B1,B2和B3分别为1,3和5×103lx)对幼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麦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因素A,B和A*B对幼苗产量、Vc和黄酮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对幼苗产量影响最好的水平组合是A2B1和A2B2,对幼苗Vc和黄酮含量影响最好的水平组合分别是A3B1和A3B2.在苦荞麦幼苗生长的不同阶段,应进行不同的温光控制,以提高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洱茶为材料、水为提取溶剂,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溶剂用量、浸提次数4个因素对其所含茶多酚和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综合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 h,溶剂用量(固液比)1∶10,浸提次数1次.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物干物质得率为20.65%,其中茶多酚含量为30.47%,茶多糖含量为57.26%,且该提取物作用于高脂饮食小鼠降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古树茶在可控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发酵,通过考察发酵前后咖啡因、茶多糖、果胶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探讨可控条件下规范化、标准化的茶叶发酵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茶灰中天然茶色素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茶灰中提取茶色素的工艺,主要提取出茶黄素和茶绿素,生产周期短,提出物质质量好,具有实际生产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四种吸附材料分离茶多酚的初步结果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硅藻土、活性炭、聚酰胺树脂、D 30 1树脂作为吸附剂, 比较了它们对茶多酚的吸附容量与分辨效果。并对洗脱产物的抗氧化性能以及抗菌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藻土、活性炭、聚酰胺树脂、D 30 1树脂作为吸附剂 ,比较了它们对茶多酚的吸附容量与分辨效果。并对洗脱产物的抗氧化性能以及抗菌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以八月末云南紫娟红茶和汉中绿叶红茶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与测定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化合物,对紫娟红茶和汉中红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娟红茶外形挺直,汤色较红,气味蜜香;汉中红茶外形卷曲,汤色明亮,滋味甘醇;紫娟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花青素及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汉中红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显著低于汉中红茶,咖啡碱、茶黄素与汉中红茶相比差异不显著;紫娟红茶与汉中红茶中分别检出21种和27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3.109%和2.293%;紫娟红茶和汉中红茶中均鉴定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有26种化合物不同,紫娟红茶主要表现花蜜香,汉中红茶焦糖甜香浓。  相似文献   

17.
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后废弃的茶渣、茶末价格低廉,营养丰富.近年来研究发现,把含有茶多酚、茶多糖等多种有益物质的茶渣、茶末作为猪的饲料添加剂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降低猪肉中胆固醇、脂肪含量,提升猪肉质量和口感.文章从茶渣、茶末的营养价值、作用机理、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形式与效果及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选择聚酰胺为柱填料,以商品茶多酚为原料,考察了洗脱剂pH值、温度、溶剂的不同比例、流速和不同上样量对纯化分离EGCG影响.获得的工艺条件是:在玻璃层析柱(规格500mm×20mm)中装填聚酰胺(粒径150~75btm)树脂,上样量为42.9mg TP/g树脂,洗脱剂为甲醇和水混合液(v/v=4/1),pH值3.5~4.5,温度为室温或25℃,流速为4.0mL/min.在此情况下洗脱得到EGCG的纯度可以达93%以上,回收率达86.83%以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