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调节巩膜瓣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3例(9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均46只眼。A组术中缝可调节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缝可调节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体、眼底、眼压等。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52%,随访6~24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5.65%。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61%(χ^2=9.94,p=0.002),随访6~24个月,眼压控制率为71.74%(χ^2=9.95,P=0.002)。结论可调节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调节巩膜瓣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3例(9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均46只眼。A组术中缝可调节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缝可调节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体、眼底、眼压等。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52%,随访6~24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5.65%。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61%(2χ=9.94,P=0.002),随访6~24个月,眼压控制率为71.74%(2χ=9.95,P=0.002)。结论可调节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渠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2例(12)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绝对期2例,术后随访虹膜新生血管、眼压、滤过泡、视力变化.结果:术后部分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术后眼压平均值(17.30±2.75)mmHg,功能性滤过泡10例,视力未见提高.结论:渠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40只眼的难治性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形态,随访6~24月。结果11只眼术后视力提高,术后早期(1~5d)Ⅱ度浅前房发生率7.5%,3~5d后前房逐渐恢复。出院时40只眼眼压为6~14mmHg,平均(9±2)mmHg;术后6月,40只眼平均眼压(13±2)mmHg,36只眼压处于12~17mmHg之间。随访1年,功能性滤过泡占95%(38/40)。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23例(27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0 4mg/ml的丝裂霉素C ,联合前房穿刺 ,外置巩膜瓣可拆除缝合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23例中功能滤过泡达100%,术后6mo眼压稳定 ,术后仅1例发生Ⅱ级浅前房。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不仅提高了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而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是降低眼压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其疗效可能随时间延长而减弱。文献报道,随访3—8个月,成功率为55%—99%,随访5年成功率则为50%。为了评价氩激光小梁成形术的远期效果,本文作者对1981—1982年期间所行氩激光小梁成形术的33例(43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了为期2—4年的追踪观察。判断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患者术后在无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眼压≤21mmHg,青光眼杯和视野缺损无进展。作者发现17只眼治疗成功,成功率为39%。术后1个月15只眼失败,其中7只眼因药物不能控制眼压而行小梁切除术,这提示氩激光小梁成形术可能损伤小梁,使一些患眼眼压  相似文献   

7.
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与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分析临床疗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29%对80.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57%对25.71%)。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疗效更好,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水平,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8例20只眼,单纯白内障手术3只眼,白内障手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17只眼(其中小梁切除术10只眼,周边虹膜切除术7只眼)。一期植人人工晶体17只眼。结果术后16只眼眼压正常,占80%,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0.3者占7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根据发作时房角是否开放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提高视力及控制眼压。持续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是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强调膨胀期前手术是预防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丸联合复方樟柳碱对晚期青光眼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50例64眼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术后加减驻景丸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组。结果术后两组眼压控制率分别为96.6%和93.3%,在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相比较视力,视野相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减驻景丸联合复方樟柳碱对晚期青光眼术后视功能的改善取得满意的效果;小梁切除术后,加减驻景丸联合复方樟柳碱可以提高晚期青光眼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与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提高复明率.方法:针对7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急救、护理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78例病人经治疗平均3.5d眼压降至1.46~2.67kPa,58例滤过性手术病人眼压为1.36~2.69kPa,56例获理想滤泡.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加强急救及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不同方式球结膜瓣(即以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和以穹隆部为基底球结膜瓣)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从2005年1月~2007年6月随机选择了80例106眼适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或以穹隆部为基底球结膜瓣完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问观察6个月以上,对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从四个方面(即结膜瓣愈合情况、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眼压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结论 只要适合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病例,可根据病例情况及术者的习惯两种不同方式的球结膜瓣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不同方式球结膜瓣(即以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和以穹隆部为基底球结膜瓣)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从2005年1月-2007年6月随机选择了80例106眼适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或以穹隆部为基底球结膜瓣完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问观察6个月以上,对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术后从四个方面(即结膜瓣愈合情况、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眼压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只要适合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病例,可根据病例情况及术者的习惯两种不同方式的球结膜瓣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巩膜条嵌置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例26眼,按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步骤作约6 mm×5 mm大小1/3厚板层巩膜瓣,于巩膜瓣下切除4 mm×2 mm大小小梁组织,其巩膜条鼻侧或颞侧一端成游离状,用虹膜恢复将巩膜条反转送往前房,视病情决定是否作虹膜根切,如有严重虹膜后粘连作虹膜根切,根切前先电烙切除部分的虹膜以免发生出血.间断缝合巩膜瓣2针,缝合球结膜瓣2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 mg.结果:随访18例22眼,视力增加13眼;眼压:术前平均(7.73±0.35)kPa,术后平均(2.53±0.47)kPa,明显下降.疼痛:术后疼痛全部消失.治疗后新生管情况:16眼虹膜无变化,6眼略增加,但无眼压增高及疼痛.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条嵌置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较好,视力增加,疼痛全部消失,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探究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作用。将本院收治的9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划分成两组,即对照组(n=48例)与治疗组(n=48例),分别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裸眼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均高于术前(P0.05),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与对照组的27.08%相比较低(P0.05)。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裸眼视力大大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增加,眼压显著降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应用小梁咬切术治疗青光眼20例,其中18例得到病理组织学的(检查),结果有15例(83.33%)证实为小梁组织。在20例28眼的疗效中,有26眼(93.00%)控制了眼压(25mmHg以下)。术前有视力者21眼中,术后出院时保持术前视力者12眼占57.14%,较术前提高者有7眼,占33.33%,有效率达90.47%,下降者2眼,占9.53%。其效果与小梁切除术相近似,但小梁咬切术,设备要求简单、易行、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疗效比较,分析阐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难点。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将41例(4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20眼)行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B组(21眼)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观察1周内眼压及眼内情况,随访1年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A组眼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A组疼痛消失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1)。术后1年A组眼压90%(18/20)正常,B组49%(10/21)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P〈0.05)。两组病例中虹膜新生血管均有减退,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5)。结论: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疗效更优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临床特点、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01~2012-01收治的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在手术前、手术后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的309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9例青光眼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均疗效满意、治愈出院.结论:对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适时的健康指导、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高眼压是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降眼压是目前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手段。生物力学问题是青光眼致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研究的重要内容。小梁网房水外流阻力增大是眼压升高的主要因素,眼压升高将导致虹膜变形、瞳孔阻滞、眼前房房水流场改变、视神经纤维层及筛板厚度变薄、视功能损伤等。本文从眼压测量、房水流场测量、视功能损伤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青光眼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256例青光眼住院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6眼发生浅前房41眼,发生率为16.02%,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术后1到6 d,其中房水滤过过强29眼,结膜瓣渗漏6眼,脉络膜脱离4只眼,恶性青光眼2眼,手术治疗4眼,其余37眼保守治疗。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为房水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大多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Glaucoma)的病程变化,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有效的控制眼压,能避免因视神经受到进一步的伤害而导致失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是目前青光眼降压手术中,效果最显著,也是最直接的滤过性手术(filtering surgery)治疗方式,但常因手术伤口的结痂致使手术失败.癌症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Mitomycin C)能抑制肿瘤细胞增生,被眼科非常规用于预防手术区的瘢痕化.但越来越多的长期追踪文献报导,丝裂霉素会引起许多的严重并发症,其中产生低眼压(Hypotony)和薄壁滤过泡(bleb thinning)及滤泡渗漏的情形为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了预防结痂及组织修复,视原TM胶原蛋白基质被临床应用在青光眼手术上.视原TM胶原蛋白基质利用其去端天然胶原蛋白材料特性与三维多孔结构,引导细胞长入并同时避免因细胞紧密增生或线性排列所造成之瘢痕化,调控修复过程以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视原TM胶原蛋白基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发表在44篇完整且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国际文献,收录于5本眼科学术前瞻性国际教科书中.在国际眼科医学研讨会上,也成为各国医师讨论的焦点与议题.直至今年底和明年,包括正在美国八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大型上市后研究试验案,累计有20个以上的试验案结果产出.从文献与临床试验报告结果,直接证实了视原胶原蛋白基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以取代丝裂霉素的使用.视原TM胶原蛋白基质的特性可成功应用于预防结痂及任何需要调控组织修复的眼科及其他手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