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是萨特最为关注的哲学问题。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和否定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与物作为自在的存在之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选择的自由,并认为这种自由是绝对的。萨特的自由哲学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2.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界,人们除称萨特的哲学为“存在主义”之外,不少人又称萨特哲学为“自由哲学”,可以说,“自由”是萨特哲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试就萨特的自由观,作一简略的评介。 要搞清楚萨特自由观的实质与特征,须从了解萨特哲学的出发点开始,这也是把握萨特哲学的全部结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萨特肯定了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具有同一性,把自由视为一个本体论问题,确认了自我意识在本体论上占据着先在性的位置,目的是为自由的本体论地位建立根据。在对自我意识内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构成萨特自我意识理论的思想背景,通过对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中的自我意识问题的批判反思,萨特从存在哲学的角度完成了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  相似文献   

5.
自由,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是一种先验的理念。通过对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证明及说明,康德从理论理性的角度论证了自由是否存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先验自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康德的自由理论是康德哲学中公认的最难以解释,也最难以为之辩护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在其自由概念的变化和推移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康德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然而,将自由寄托于来世,将上帝迎接回来也就意味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宝贵遗产,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对其进行了积极反思.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指出人的自由在于人的最高本质的恢复;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将自由的实现落实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认为人的自由将会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不同于康德的纯形式自由观,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冯新平 《科技信息》2012,(8):183-184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强调行动、自由和责任,这三者构成了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维度。萨特认为"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是人生中唯一真实的。而他的"自由"则是一种被限制在"人道主义"之中的"相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紧密相连的则是他提出的"绝对责任",人自身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纪所负的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8.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9.
普世伦理又译作全球伦理,一直是人类探讨道德的核心问题。康德从先天的形式出发,通过自由意志、道德规律、人是目的和普遍立法等形式为普世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和纯粹理性形式,促进了普世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康德自称自由是其哲学体系的拱顶石,然而自由的客观实在性如何证明?在第二批判中康德将这一任务等同于证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在性。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由的实在性疑问表达为这样一个问题:"纯粹理性如何能够是实践的"。康德的回答部分求助于纯粹理性的事实,部分诉诸于一个目的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