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柏林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1):53-55
康德通过理论概念分析的方式证明实践法则必须是纯粹形式化的,但这时实践法则只是一个假定,他随即转向对道德律实在性的论证,指出道德律是可以直接意识到的,并进而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及意志的自律.康德的这一道德观点其实是一次向"伦理学的主体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由康德对实践理性的分类开始,分析了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准则与法则的区分以及道德自律的意义,解释了其实践理性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并对康德的理论进路有所阐发,认为正是面对工具合理性与道德哲学领域内的功利主义的挑战,康德才以单纯立法形式和道德自律来为人类的道德生活奠基。 相似文献
3.
自律:论康德自由观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认为,自由就是自律,自律是主体对感性冲动和欲望的独立性。人是道德律的主体,因为人作为人是自在目的本身。任何人都不能只把他人或自己仅仅看做手段,而应当把人看做自身就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康德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认为德性可教,而且还提出德性教育主要包括技能、世故和道德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意志自由,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教育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等方面。当今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等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人们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与此同时社会道德意识模糊淡化,本文从康德教育思想引出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并从康德的道德教育观中总结出一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6.
7.
8.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博大精深的德性论体系中提出了道德法则(规律)与道德准则、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定言命令与假言命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五组道德范畴.在这几组范畴中,康德把德性与超验界以及与纯粹实践理性紧紧连在一起,他拒绝感性经验界道德价值性. 相似文献
9.
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孙强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4):433-436,444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1.
杨家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5)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德源远流长,它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华远古时代的早期明;而其直接理论源头,则是对儒家所推崇的《六经》中的精神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六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古代经籍。《六经》虽非孔子所作,但孔子确实对《六经》的整理完善作出过重大贡献。孔子正是在整理《六经》的过程中,吸取了《六经》中的道德思想萌芽,终于建构成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公德认同的是公共规则,追求的是公共利益,保障的是公共秩序,折射的是公共价值。集体主义是一种主张公益优先于私利,公共善优先于个人权利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社会公德一样,以维护个人利益为起点,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归宿。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蕴含着深厚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其意义在于全党要进一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注意中外历史“德治”的区别;贯彻以德治国,关键在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败德行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股市主体进行道德塑造,其对策主要有:树立上市公司的道德形象,培养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提升管理者的道德水准,倡导投资者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相似文献
16.
刘春玲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6):68-71,92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晚明的社会风气,使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着进步意义。不过,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转型时期新的是非标准尚未建立,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矫枉过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周莉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1):11-14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差序的分析与研究,来揭示一种动态的道德转向及所体现出的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由公道德占主体向私道德占主体转变的倾向,由此进一步分析社会分层中的分层结构与其所对应的道德差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社会分层中的道德相对于大众普遍意义上的信念而言,具有某种沦落的趋势。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中的各阶层的道德差序格局出发,通过揭示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中国,人们所秉承的实用主义道德的泛化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不是软弱的化身,而是"刚"与"柔"的辩证统一体.其具体表现为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与道德义务的强制性的统一;道德动机的随意性与道德评价的客观性的统一;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道德教育的外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