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旧存在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和要求的提升,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高校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阵地采取何种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针对这样的课题,进行专业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则可以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建立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培养能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我们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如何开展专业建设、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认为应适当控制专业规模以确保培养质量,应根据各校特点办出专业特色,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同时应积极推广、完善学分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学生对实习的认识,结合教学实践和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并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针对"应用电子和电气控制"各专业统一开设了《电工电子实习》这门课程。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开设的目的、任务、建设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成效表明,电工电子实习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电路认知实验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基本的专业基础实验课,是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打基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基本素养,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后续专业实验课程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新型实验室建设理念———电子专业可移动实验室建设,强化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合作教学几个方面研究了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元倩倩  安洋  李慧 《科技资讯》2023,(7):146-150
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创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时代特点进行学生的培养教学,还需要高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加强校企联合,创新激励制度,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机会与保障,最后是安排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学,约束学生的实践行为。我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这需要教师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要加强在基础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帮助学生学习更前沿的科学技术,并且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创新,不同的特点,可以发展学生不同的能力。该文将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电子技术课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介绍了几年来对双语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所做的深入研究,在突出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取得显著成果.同时介绍了该课程作为校重点建设课程和国家质量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并给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双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手段"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均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专业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和电子科学等诸多内容,属于应用型学科,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较高,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我国于2013年启动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工作,首次提出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高校的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对电子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任务是培养能紧随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能胜任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工作的高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新升本科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