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系统地研究了黄土沉积时的近地面风向。根据兰州、临夏、武都三个典型剖面共计140个风成黄土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各时代黄土沉积的近地面风向是各不相同的,自早更新世中期到中更新世直至晚更新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风向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逆时针方向的改变。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局地特殊的地形效应以及环流形式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土是经风力搬运而沉积的。近年来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变化的信息进行古地理气候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其磁化率变化曲线所反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以及南极冰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所揭示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极其相似。通过研究黄土和次生黄土的磁组构特征区分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各向异性信息,研究风成黄土的搬运作用—风(风向,风力)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虽已在用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恢复古环境的研究中取得许多成就,但在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则不多见。笔者  相似文献   

3.
在对晋陕峡谷厚41.2m的大路梁黄土剖面磁组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0.9Ma以来的古风向。该剖面的磁组构特征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样品的磁面理值F都大于磁线理值L,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值F相关性较高,磁化率量值椭球体表现为压扁状。磁组构指示的古风向表明,本区的地面主导风向为NE-SW向,且0.9Ma以来在大的方向上没有显著改变。结合对主导风向变化驱动因子的分析表明,影响晋陕峡谷近地面主导风向的因子应该是南北走向的峡谷地形所致。  相似文献   

4.
伊犁盆地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伊犁河谷海拔高度不同的两个晚更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位于海拔1400 m处的库尔德能布拉黄土剖面,其磁化率特征与黄土高原黄土相同,而海拔850 m处塔勒德黄土剖面的磁化率特征则与黄土高原相反.对两个剖面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特征等分析研究认为,造成两个剖面S1古土壤磁化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末次间冰期土壤发育时期前者降水量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南滨海地区第四纪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测量和分析,发现该区马兰黄土的磁化率值不高,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受末次冰期影响,气候条件干冷,黄土粉尘沉积速率快,成壤作用微弱;时间更早的离石黄土磁化率值偏高,反映其成土环境较为温暖潮湿,黄土粉尘堆积速率慢,成壤作用好。磁化率曲线的波动变化反映了古气候发生多次旋回变化;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的指示了干冷、暖湿气候的交替,也对应了冬季风、夏季风的交替变化。根据磁化率值对古气温和古降水量的回归计算得到古气温应介于5.85℃~13.0℃(+1.5℃),古降水量介于403.22mm~735mm,其标准都低于当今水平。反演辽南滨海地区中、晚更新世时期的黄土沉积环境是比较干冷的,并且经历了多次的小规模的干冷、暖湿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与东海岛屿黄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 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上部地层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海域的延伸和继续.中国东部风尘黄土记录了我国晚更新世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变,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地层相比,东部黄土具有沉积厚度小、成因复杂、次生作用强烈的特点;粒度和磁化率等参数垂向变化规律没有西部明显;粘土矿物和常量化学成分显示了东部黄土经历了较强地淋溶作用.在东部风尘黄土研究过程中,更需注意区域环境特征、地貌地形特点以及沉积期后环境变化对风尘黄土沉积物的影响效应,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才能够正确解读黄土地层赋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7.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五龙峰黄土剖面,在短短12万年内沉积了66 m厚的黄土,大大超过了黄土高原地区,这是本区地层沉积的一大特点.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层古生物化石、粒度、磁化率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了五龙峰黄土剖面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自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中期该区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该研究成果为当地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地质考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该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渭河盆地北缘口镇断裂上盘黄土进行系统的磁组构特征分析。发现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具有典型压扁型弱变形,磁面理为主导因素,并控制磁线理。磁化率椭圆K_(max)方向等面积赤平投影与玫瑰花图解存在近正北向、北西西和南西三个优选方向。表明口镇断裂带上盘黄土磁组构特征指示断裂构造应力在130~55.9 ka至少出现三次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上部的磁组构参数P、F、L平均值均低于底部的相应值;在磁组构参数F-L、P-q、P-F组合关系图上,上部样品的数据点集中分布于靠近坐标原点的区域,底部的多远离坐标原点;磁组构特征指示了上部为风成沉积而底部为水成沉积。  相似文献   

10.
刘智荣  沈军  王昌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5):14410-14416
为了获取河北三河地区上更新统-全新统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在该区实测一地层剖面,采集磁化率样品进行测试,以磁化率变化为沉积环境代用指标,在前人研究确立的地质年代框架下,运用频谱分析、演化谱分析等方法对地层垂向磁化率变化进行旋回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冲积沉积中存在23ka的岁差尺度旋回,由于剖面较短未识别出更长周期的斜率和偏心率旋回。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出剖面沉积时限为4-45ka,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河流砂坝和泛滥平原沉积,平均沉积速率为24cm/ka。磁化率的变化与粒度变化具有正相关性,粗粒沉积磁化率较高、细粒沉积磁化率较低;磁化率的变化受岁差驱动气候变化影响,岁差高值时大气降水对河流补给增多,陆源碎屑增多提高了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含量,反之,则磁性矿物少,磁化率低。岁差驱动气候变化在河流冲积物中的发现,为河流冲积沉积天文驱动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第四纪冲积沉积和地质事件研究提供新的年龄约束手段。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临猗杨范第四纪沉积剖面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杨范剖面黄土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结构、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分析及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划分了剖面地层,初步确定了黄土沉积始于1.20 Ma B P,黄土沉积以来该区发生了13次大的干冷-暖湿气候变化;沉积转型指示河流强烈加积转变为河流侵蚀,代表约在1.20 Ma B P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金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物比较敏感地记录了阿尔金山构造活动的历史.通过对若羌米兰河口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沉积学和磁组构特征分析,发现中新世晚期以来该区地层沉积变化明显,岩石磁化率椭球体以压扁为主,磁面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方向为NNE-SSW和NNW-SSE,推测阿尔金山晚新生代以来可能至少经历了中新世末-上新世初、晚上新世和中更新世三次重大构造活动历史.根据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小轴方向的变化,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沉积物砾石成分和古水流方向变化以及区域研究成果,表明若羌一带地块晚上新世以来发生阶段性逆时针旋转,推断阿尔金断裂构造带的左走滑特征可能形成于晚上新世以后.  相似文献   

13.
黄土环境意义的研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研究黄土磁化率曲线又是研究黄土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文运用便携式可变能量动力触探仪,现场测试了黄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了黄土的触探曲线和磁化率曲线,探讨了这两类曲线可比性的原因。比较结果表明,黄土触探曲线不仅能反映黄土力学强度的变化,而且比磁化率曲线更细微、更精确。黄土触探曲线和磁化率曲线的良好比较性使得可以通过研究黄土触探曲线来间接地研究黄土的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典型样品的低温磁行为分析探讨了磁化率反映古气候的机制,并尝试把下蜀土剖面磁化率古气候记录与华北黄土及深海沉积的记录相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剖面蓝田正极性亚带之确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黄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是典型的更新世沉积。巨厚的黄土地层较完整地记录了200多万年来地球磁场变化信息,使我们得以通过黄土进行古地磁研究。作者先后对20多个黄土剖面进行了古地磁测量。结果表明:黄土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的界限(B/M)位于第八层黄土(L_8)中部。松山负极性带与高斯正极性带的界限(M/Ga)恰是更新世黄土与第三纪红粘土的界限。在松山负极性带中清楚地反映出哈拉米洛正极性亚带(J),奥尔都维正极性亚带(O)与留尼汪正极性亚带(R).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07SR09孔的沉积相分析及粒度、14 C测年、有孔虫鉴定、磁化率等实验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区域文献和钻孔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兰沙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晚更新世时,古长江曾在此流入南黄海,粒度测试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至今,因古长江逐渐南迁,古长江源的细砂含量也呈逐渐减少趋势.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分析,推测本孔所处区域在古长江南迁后受到了后期物源在此沉积的影响,很可能是古黄河源物质,也有可能是潮流作用带来的较细颗粒在此沉积,这些后期沉积的较细颗粒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本区的沉积物粒级构成.而据磁化率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有孔虫种属分布及数量特征,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兰沙洋潮流通道的水动力变化环境渐趋稳定,可以作为优良的天然深水航道.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拱王山冰蚀湖(3579ma.s.l.)相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磁化率进行实测研究,并与黄土、非冰川作用区的湖相沉积物相互校验,结果显示:冰蚀湖相沉积物的质量磁化率变化幅度大,老碳房剖面磁化率值介于 1.40~6.3333μm3·kg-1之间;频率磁化率普遍偏低,介于 0.011~0.2688 (μm3·kg-1)之间。对影响冰川作用区磁化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阐述了运用磁化率变化反演环境变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具有粒度细、沉积速率高和连续性好等特征,是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沉积物在轨道尺度上与全球气候关系密切,可以记录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气候事件。中国黄土古气候学取得的核心成果之一,就是磁化率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然而,磁化率在古气候研究中存在多解性,导致其在高分辨率研究中应用较少。文中选择黄土高原的赵家川和巴谢剖面磁化率数据,通过与格陵兰冰心和中国石笋等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发现赵家川剖面磁化率记录了4次Heinrich事件,巴谢剖面磁化率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新仙女木、9.2 ka和4.2 ka 3次气候快速恶化事件。通过对比分析巴谢剖面磁化率记录的3次快速气候事件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认为太阳辐射减弱可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处黄河三门峡段下游冲积平原附近的邙山黄土,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厚度近100 m,远大于洛川、渭南等典型黄土剖面的同期堆积。前人从沉积速率、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测邙山黄土堆积可能源于三门峡段下游的冲积物,但尚无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对黄土中古土壤S_2沉积以来的邙山黄土及三门峡地区黄土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并与黄土高原、淮南等地区典型黄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黄土高原等典型黄土相比,邙山黄土明显富Zr、Hf贫Th、Cs,在Zr/Hf、Nb/Th、Y/Th、La/Th等元素比值上差异显著;La-Th-Sc和Th-Sc-Zr/10三角图解也显示,邙山黄土与黄土高原等典型黄土的投影区域明显不同。在稀土元素特征上,邙山黄土在ΣREE及表征REE内部分馏程度的LREE/HREE、La/Eu上与黄土高原等典型黄土存在明显不同,10*Hf-Ce-Yb和La-Zr/10-Ce三角图解中的投影区域也与其他典型黄土有显著区别。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邙山黄土与黄土高原等典型黄土的物源可能并不完全一致,邙山黄土可能相当一部分源于近源冲积物。邙山附近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可能是S2以来邙山黄土巨厚堆积的重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关中东部渭河右岸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在粒度、厚度、湿陷性等方面与渭北及关中其它地区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研究区从东向西选择2条近南北向断面共6个黄土剖面,对黄土地层进行野外实际观察,并采集样品380件进行室内粒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东向西、由北向南,黄土地层厚度逐渐变小,黄土粒度组成上砂粒含量减少,粘粒含量增加。说明区域黄土是由近源粉砂(东偏北风搬运)与远源粉尘(西北风搬运)共同堆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