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淡水水域中营自由生活的桡足类(Copepoda)是小型甲壳动物,体长一般为1—2毫米左右,它们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都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桡足类和枝角类又是淡水浮游动物当中的大型种类。在水产养殖业中桡足类也和其它浮游动物类群一样是一般幼鱼和一些经济鱼类直接和间接摄食的对象,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间的4个调查航次,对沿九龙江口分布的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及盐度变化幅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河口低盐区存在桡足类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沿河口分布的桡足类种类数与所在水域的盐度变化幅度呈线性负相关,反映了剧烈的盐度变化对桡足类种类多样性的限制作用.桡足类有限的适盐能力和伴随潮汐垂直移动以借助水流迁移的行为则可能是形成在低盐区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的内因.  相似文献   

3.
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海洋生态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硅藻对桡足类生殖的抑制作用和桡足类的食物选择性联系到一起,分别总结了它们研究进展的现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硅藻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本身的营养缺陷能对桡足类的生长、生殖和发育造成伤害,包括幼体死亡率和坏卵率升高,产卵率和生长率降低等.但在自然条件下桡足类会选择多样性的食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因此,在实验室或硅藻水华期间观察到的伤害作用只是桡足类摄食调控策略失效的特例.研究桡足类在自然界的摄食策略是了解硅藻造成伤害的条件和机制的前提,也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滞育卵的形态与孵化、桡足类的季节演替以及桡足类滞育的生理生态学3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统物种分类技术无法快速有效地鉴定大部分桡足类休眠卵的种类,急需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分类鉴定方法.根据本实验室建立的快速鉴定沉积物中桡足类休眠卵的方法,在厦门海域采集几种常见桡足类成体及其新产出的卵,通过测定28S rRNA上约300 bp的目标序列,查找比对Genbank中同种和同属桡足类的序列,对该方法种类鉴定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8月对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及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白洋淀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进行鉴定,建立系统发育树,通过系统发育树鉴定物种种类并表明其遗传距离,共鉴定出枝角类3科5属8种,桡足类4科9属14种.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滞育卵的形态与孵化、桡足类的季节演替以及桡足类滞育的生理生态学3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桡足类和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就九龙江口几种常见桡足类在不同盐度海区中的分布,结合实验研究结果来探讨桡足类和盐度的关系。每种桡足类具有一定的盐度范国,包括耐盐的高、低阀值。在其适盐范围内,盐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动物的存活率,但超过了这一范围,存活率不同程度地明显下降,中华异水蚤雌性和雄性、中华哲水蚤雌性、瘦尾胸刺水蚤雄性和太平洋纺锤水蚤雌性的存活率和盐度呈线性相关。海区桡足类分布的盐度范围和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盐驯化对动物的耐盐能力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酸化和盐酸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02~5.69和pH 5.25~6.12.裂区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酸化对桡足类的毒性显著高于盐酸酸化的毒性.此外,各种桡足类对海水酸化的耐受性具有高度的种类特异性:营底栖生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其他浮游性种类;在营浮游性生活的种类中,植食性种类(中华哲水蚤)对酸化的耐受性要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种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酸化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六丝鲚的食料差不多完全是浮游动物,以甲壳类为主,其中以桡足类为最重要、十足类(包括莹虾)次之,糠虾类,端足类,磷虾类更次之。除甲壳类以外,它还捕食很多毛头类和鱼卵,所以六丝鲚应属蜉食性的鱼类。 2.六丝鲚的食料成份有季节变化,不过不很显著:春夏两季以桡足类为主,鱼卵次之,十足类(包括短尾类幼虫)更次之。秋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包括莹虾和短尾类幼虫)次之,糠虾更次之。冬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次之,磷虾类更次之。总的来看,桡足类在四季食料中都占了绝对优势。六丝的次要食料则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是鱼卵,秋冬两季都是十足类。值得注意的是:糠虾类和介壳类在秋季食料中的比率增加,磷虾类在冬季食料中占相当重要位置。食料的季节变化是和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分不开的。 3.食料种类大小和体长有关:体长在15厘米以上的捕食较大的甲壳类(如磷虾类,口脚类和十足类等),而体长在15厘米以下的则捕食较小的甲壳类(如桡足类)。这和鳃耙密度有关:前者的鳃耙较稀(1毫米长中有1.4—1.9鳃耙)而后者的鳃耙较密(1毫米中有2.0—2.7鳃耙)。 4.食料和浮游生物存在着一定关系;在浮游生物中占优势的种类也同样地在食料中占优势。桡足类便是一个很显著例子。其他甲壳类也有相似情况。可是水母则不然,它在浮游生物中很  相似文献   

12.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13.
设置人工配合饲料、桡足类及二者交替投喂(2 h:2 h)三个饲料组饲养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长为(8.18±1.41)mm,体质量为(6.83±1.02)mg],研究三个饲料组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混合组大黄鱼稚鱼存活率及生长性能优于配合饲料组,并明显优于桡足类组(P0.05);三饲料组大黄鱼稚鱼氨基酸组成差异不明显;配合饲料组和混合组稚鱼脂肪酸组成明显优于桡足类组(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由研究结果可知,大黄鱼稚鱼培育期间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或桡足类不能取得最为理想的培育效果,而桡足类与配合饲料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大黄鱼稚鱼的成活率,促进大黄鱼稚鱼生长。  相似文献   

14.
西沙、中沙群岛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73—75年采集于西沙、中沙群岛周围海域的样品。初步鉴定浮游桡足类167种,其中19种(大多数是热带大洋深水种类)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海区具有热带太平洋浮游桡足类的区系特点。据其生态特点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广温广盐、高温低盐、高温高盐和深水四个生态类群。此水域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主要受南海暖流和沿岸流及南海底层高盐冷水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2月与2011年7月赣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中浮游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优势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有4类41种;种类最多的是轮虫类,共计7科15属25种,占总数的60.98%;枝角类5科6属7种,占17.07%;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占21.95%。时间分布上浮游动物丰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密度变动范围为100~522个/L,其中丰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1.7%,11.4%,18.9%与7.8%;枯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5.3%,9.5%,16.0%与9.1%。浮游动物密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特点,最大值出现在4号监测点新干,最小值出现在10号监测点赣州。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数量结构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生物量结构则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综合评价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6.
张世萍  陈受忠 《江西科学》1994,12(3):178-182
报道了江西省的小型甲壳动物新记录种和亚种共49个,其中枝角类24个,桡足类19个以及介形类6个。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99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轮虫29种,枝角类39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丰度年均为5 486.73L-1,浮游动物的丰度主要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中原生动物丰度最高,为4 926.90 L-1,轮虫为552.91L-1,枝角类为5.13 L-1,桡足类丰度最低,年均为1.79 L-1.浮游动物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1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分别与叶绿素a(Chl a)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挖沙船的频繁活动可能促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降低了浮游动物群落丰富度.短滞留时间和鱼类的捕食压力是造成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本文根据作者和过去有关我国海洋浮游桡足类的分类研究结果,将我国各海区的桡足类种类组成,特别是优势种,作了扼要介绍。从种类组成中,可以看出各海区桡足类的生态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和海流影响分不开的。作者认为,黑潮暖流和沿岸流在这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2.从各海区种类组成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有些广温性种类分布很广,遍及各海区;有些暖水性种类自南海向北分布到东海,甚至更远些分布到南黄海;而有些狭温性热带种类分布较狭,只局限于南海。这样,就可把我国海洋浮游桡足类的地理分布大体分为以上四类。这四类的划分仅是初步的。今后随着调查的扩展和深入,当会发现更多的种类;同时也会发现有些种类的划分可能是错误的。此外,也可能把上述划分法加以改变——合并或增加,本文仅就现有资料,对我国海洋浮游桡足类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并扼要地论述了地理分布和海流的关系,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研究区系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桡足类的群落组成与现存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87~1989年在鄱阳湖进行的6个采样站的调查资料,共获得23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6科16属。新记录10种。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把23种桡足类分成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并据出现的区域,归成沿岸型、敞水型和广布型。年数量变动曲线与生物量变动曲线有春、夏和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但生物量与数量三次高峰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还初步讨论了影响桡足类群落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20.
饵料对日本乌贼幼体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乌贼初孵幼体(胴长3.28±0.5mm)投喂不同组合的开口的饵料(丰年虫、桡足类和蒙古裸腹潘);对不同规格(胴长9.7±0.3mm和30.1±0.5mm)日本乌贼幼体投喂不同饵料(糠虾、冰鲜小鲳鱼、配合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以成活率、增重率、胴长等为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日本乌贼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的开口饵料是蒙古裸腹潘+桡足类组(60.5%),依次为裸腹涵组、裸腹溢+丰年虫组、桡足类+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33.0%、26.5%、23.5%、而丰年虫组的成活率最低,14d内全部死亡。蒙古裸腹涵十桡足类组的增重率最高(233.0%),依次为裸腹溢十丰年虫组(213.5%)、裸腹涵组(200.0%)、桡足类+丰年虫组(191.5%);而增长率最高的是蒙古裸腹潘+桡足类组(77.1%)依次为裸腹潘组(63.4%)、裸腹涵+丰年虫组(60.3%)、桡足类+丰年虫组(46.6%)。不同饵料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均不同,糠虾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最高,其次为小鲳鱼肉组,最低的为配合饲料组。各饵料组中,大规格乌贼幼体的成活率均高于小规格幼体而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却均低于小规格幼体。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最大的是小鲳鱼肉组,最低的是配合饲料组。由试验结果可知,蒙古裸腹泾和桡足类混合饵料是比较理想的日本乌贼初孵幼体开口饵料;胴长约为1cm的日本乌贼,较为适宜的饵料是糠虾;当乌贼幼体胴长超过3cm时,可逐渐添加冰鲜鱼肉进行过渡,以便同时兼顾存活率和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