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民办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数量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同时需要寻求层次结构的提高,寻求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民办高校应抓住契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将引导大学科研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科研管理在"2011计划"中应做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导向机制,注重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过程管理。在利用协同创新方式改变科研管理模式的时候要从战略层面上推动知识产权的实施,加强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管理,完善高校内部学科间的科研协同管理,注重机构组织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唐阳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4,(6):36-37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观博弈的高校“2011协同创新”共生稳定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然而高校与企业并非自发进行资源互动,现有成果对协同创新动态共生的变化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足。对此,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生成机制和内生演化机理,研究了引入“第三方指导”模式对博弈参与者的内生变化影响,探讨了博弈稳定状态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条件,进而提出对高校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谢蕾蕾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4,(10):28-29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洁方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4,(4):59-61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忠迪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5,(1):33-36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许日华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9-33
目前,地方大学创新主体之间缺乏联动,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还不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大学要以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成立组织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合作运行机制、人事聘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制度保障,从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行业开展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特色型大学,在组建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探析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层圈结构概念模型,分析了中心组建要素和运行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创新方向、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的投入等是促进同类中心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摘要: 相似文献
11.
12.
赵晓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0(S1):142-145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双培计划”的央属高等院校,积极投身北京市教委的教育改革项目,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文中结合教育改革需求和双培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对“双培计划”中思政工作提出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就两年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梳理,以期为“双培计划”的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于对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探讨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以期能够为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提供有益思路,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整体需求,与协同创新精神紧密吻合,为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改革提供依据,同时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协同创新背景下提高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以协同为手段,充分利用协同创新的大平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放式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18.
科技资源整合贯穿机制体制改革,通过整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需要从协同单位合作伙伴选择、人才聘任、科技平台、绩效评价和产权关系界定等五大要素出发,制定合理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忠迪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4,(8):30-32
目前,我国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机制探究还没有深入地开展,如何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协同创新中心沿着国家目标进行研究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通过鼓励各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加快评价体系建设;加大创新人才的聚集度等措施做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