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前言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多轮改革中,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在90年代中期的金融改革后,随着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收缩,农信社几乎已成为基层农村金融市场中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2.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前言1.1电子政务的提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在政府部门的使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很多国家开始推行行政事务的计算机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克林顿政府为减少预算赤字、增加经济活力,首次提出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电子政府”(e-Government)的概念。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也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目标。1.2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型目前,对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型也有不同的说法,较为常见的有以下4种:GtoG(GovernmenttoGovern-ment)政府部门间的电…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指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这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一、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在我国农村同时生存和发展着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等。而农村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支持"三农"的组织载体。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2004年改革以后,我国农村信用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印度“东进”(印度寻求与东南亚各国发展关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但实际上,印度自东盟成立不久即开始了“东进”试探,只是当时未使用“东进”或“向东看”之类的词汇。因此,印度的“东进”按其进展速度与成效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至今。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关系模糊、历史包袱沉重、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深化改革,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建立产权清晰的新型的信用社或商业银行;(2)政府给予农村信用社政策优惠;(3)农村信用社要改变经营模式,强化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生物芯片(又称DNA芯片、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半导体技术和生物技术“联姻”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危机”之后,第三部门成为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重要工具和力量,与政府之间形成的公共产品合作主义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兴趣。转型期的中国,也需要社会组织与政府建立公共产品的合作机制,以提高社会福利效率、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转换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民间金融等等,以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白彬 《科技信息》2008,(21):174-175
“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但从其诞生之日起,由于其理论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其内化于政府管理的认同危机。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石,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和探讨其内化于政府管理的困境和危机。  相似文献   

11.
聂波 《科技信息》2009,(29):I0387-I0387
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改善支付清算途径和手段.畅通资金清算渠道,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潍坊市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途径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有关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锦 《科技信息》2009,(28):47-47
企业家政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兴起的国际化政府改革潮流的最主要和直接的理论依据,它对中国的行政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企业家政府的理念和特征,然后通过对企业家政府理论进行深入考察得到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治理理论,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外高等教育治理的新变化,尤其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政府的角色和大学的自治,追求质量效益,构建分权多元的治理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理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小额农贷在全国的逐渐推行,取得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农村金融领域的深刻变革。正确理解和运用小额农贷,有利于我们找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双赢”结合点,对于促进“三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松规制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规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从理论研究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来阐述放松规制的理由和根据,提出放松政府规制是一项系统的政府改革工程,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再谈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开展电子政务,是世界上最早推行“政务信息化”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公认的电子政府发展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其发展模式受到了许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滇东诗歌真正觉醒和崛起的时期,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崛起借助了“神话滇东”、“传说滇东”广博丰厚的诗意底蕴及情态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张永刚的诗歌创作通过对神话滇东的演绎及对“河流滇东”的审美开拓,促进了“诗意滇东”的成型和生长。张永刚是“诗意滇东”一个有贡献的诗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世纪80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范围内的行政改革有三大主题,即"政府功能定位的市场化,政府间关系调整的分权化,政府组织调整的绩效化."①绩效,即经济、效率、效益等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祥地,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瑞尔特(Georges Doriol)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研究与发展”,这成为风险投资公司的雏形,拉开了现代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航天技术上的领先,对美国造成压力,进一步促生了风险投资的形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