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为了有效揭示风冷对飞机机载三元动力锂电池性能的影响,该文搭建了一种风速可调节的三元锂电池风冷测试平台,从热性能、电性能、材料性能3方面分析风冷对三元锂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冷可有效降低池体温度,对电性能、材料性能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施加风冷后,池体表面温度随风速增加而逐渐下降,池体最高温度可控制在45℃内;从而有效缓解正极的形貌结构破坏,同时抑制正极的活性物质损失和活性锂损失;进一步使电阻增加得到有效抑制,在同样循环次数下容量衰减率显著低于无风冷情况,电池的循环寿命延长近一倍。研究结果对机载三元动力锂电池风冷系统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润滑油对压缩机可靠性及对空调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对压缩机结构设计影响其带油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降低压缩机的带油率提出了解决措施。对润滑油影响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对空调器制冷系统循环中润滑油的物态变化过程作了研究和分析,为提高空调系统的回油量。对空调器的结构设计以及系统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空调器工质热力循环设计计算,应尽可能考虑润滑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钢壳陶瓷涂层排气道对风冷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排气道采用隔热措施后,使通过排气道散向气缸盖的热量减少,从而降低气缸盖的热负荷和热应力,达到增加标定功率的目的.描述了钢壳陶瓷涂层排气道气缸盖的设计与铸造工艺、气缸盖的热冲击试验和温度测量、单缸机性能考核试验.在国产BF8L413F风冷增压柴油机(D=125mm,S=130mm)上进行隔热气缸盖与原机气缸盖的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陶瓷隔热后,整机功率从235kW增至254kW,增加8.1%,缸盖温度却比原机低10℃. 相似文献
6.
以平行流冷凝器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制冷剂侧流量分配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几种实际进风条件对冷凝器性能及制冷剂侧流量分配特性的影响,这些进风条件包括:前端遮挡、前置设置散热器和单双冷却风扇单双配备共三类.研究发现:在50%遮挡率下,中间遮挡方式对冷凝器的性能衰减最多,换热量减少了47.9%,压降增加了335.5%;不同遮挡方式对制冷剂侧流量分配有不同的影响,格栅遮挡造成的制冷剂侧流量分配不均匀程度最大.前置散热器造成的局部进风速度降低与温度升高可导致冷凝器换热量减少24.1%,压降增加80%,前置散热器只对第二流程的制冷剂侧流量分配不均匀程度有明显的影响.总风量不变时,单、双风扇情况下的进风不均匀对整体换热与压降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各个流程制冷剂侧流量分配不均匀程度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8.
讨论中央空调系统实例应用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情况,分析空调水系统中定流量调节和变流量调节的技术应用特点和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在空调水系统中的应用和相应投资、运行费用的详细分析,阐明了中央空调水系统采用水泵变频调速技术的可行性和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单回路不同布置形式的风冷冷凝器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种单回路风冷冷凝器采用分布参数稳态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着重研究了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冷凝器在迎面风速相同时具有较小的制冷剂流量,以及在制冷剂流量相同时具有较大的迎面风速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换热比较充分,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换热量有较大的影响;在换热不充分时,采用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换热量差异并不大;在其他情况相同时,采用逆流布置的换热量约比顺流布置高3%~4%.计算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说明采用该计算模型便于比较多种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冷凝器性能的影响.该计算模型可用于冷凝器回路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组成和节能优点。指出压缩机和循环泵是主要的调节控制对象。叙述了循环泵的调节方法和控制策略,给出了计算实例,指出采用变频调节后,每年仅循环泵可节约运行费3.84万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环境水源现状,提出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为建筑物供热的新思路.凝固换热器是该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在介绍凝固换热器原理的基础上,对连续提取凝固热的参数条件及流动阻力问题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将为该热泵系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环境风影响下直接空冷单元背压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加载冷空气与翅片管换热器内汽轮机排汽凝结换热程序,提出了一种直接空冷单元运行背压的预测方法,并用该方法模拟了环境风影响下空冷单元的运行性能,得到了不同风速和风温下空冷单元的运行背压.计算结果表明:空冷单元风机风量随着环境风速的上升而下降,当环境风速由0m/s上升至12m/s时,风机风量由476.9m3/s下降至328.6m3/s,下降幅度达到20.5%,计算换热量由15.86MW下降至12.45MW,相应的运行背压由21.5kPa上升至62.5kPa;环境风温的变化将改变换热的冷端进口温度,当环境风温由290K上升至306K时,换热量由16.36MW下降至15.43MW,相应的空冷单元运行背压由12kPa上升至25kPa.所提方法为空冷电厂空冷凝汽器运行背压的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直接空冷电厂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基于朗肯循环的低温余热发电模型的基础上,以CFC11为工质,进行了介电流体的EHD强化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温度下凝结换热系数,热流密度与外施电压之间的关系,并对外施电场的功耗进行了分析,为EHD冷凝强化换热理论研究的扩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竖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室内环境控制提供冷热量。在空调工况下,热回收机组可以提供卫生热水。卫生热水的供应在冬夏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对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影响不同。通过某地源热泵工程设计,分析了冬夏季卫生热水系统在蓄热方式下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利用卫生热水的蓄热能力,对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在该工程负荷特性下的系统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大温差传热工况下,使用对数平均温差法确定相变传热管的传热性能时产生较大偏差、不能确切的反映实际的传热情况的不足,以及根据测实数据处理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热流密度、应用遗传算法来处理传热性能实验数据,从而确定冷凝强化管的传热性能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一种双侧表面强化冷凝管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管内外对流换热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水平新型微肋管内流动冷凝换热及流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微肋管结构尺寸及工况等对管内流动冷凝性能的影响,采用R22为工质对4种结构的微肋管和1根Ф9.52mm光管进行了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质量流速、微肋结构尺寸和管径等对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根Ф9.52mm微肋管的换热系数分别比光管提高了90%和120%,而其内表面积只比光管增加了40%和70%. 相似文献
17.
水平管外蒸气轴向库特流动时的凝结换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蒸气在管束间和套管环流道内流动特性,建立了适应该种流动凝结换热的物理及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求解,得到了蒸气流束对流膜厚度的影响区域及其随雷诺数,雅可比数及普朗特数的变化关系,表明这种流动形式强化了凝结换热。 相似文献
18.
针对热泵地埋管周围土壤内热湿耦合迁移特性开展研究,采用非饱和多孔介质三参数渗流物理模型,将地埋管温度边界与土壤温度边界进行耦合,利用FLUENT软件的UDF功能对地埋管和周围土壤进行耦合运算,得到非冻土条件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水饱和度、压力和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水平管外轴向对流凝结强化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晓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38(3):286-289
对纯净饱和蒸气沿水平圆管外轴向强制对流凝结换热的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适应该种流动形式的强化传热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几种常见土壤源热泵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建立了单U型垂直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隐式有限差分法对冬季运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U型埋管出口水温的变化规律及土壤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