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时至今日,国人以为,孔子的思想,无外乎一些道德说教,教人从善,修身正己,讲孝导道,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的说词,而不是什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当下国学有一种死灰复燃之势,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国学,实为一可喜之气象。诸多学者,忙于解读古学经典,当以儒家学说为始,大有还经典于民众之趋,以《为政篇》为例,孔子讨论了"德"、"刑",甚至"孝"的问题,其实质是在讨论在当时王道势微,天下失序之局面之下,如何构建政治秩序,选择何种方法重构政治体的问题,摆在孔子面前的,无外乎两条路:德或者刑,王道或者霸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孔子伦理政治哲学几方面思想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其思想的主要内涵,指明其思想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孔子伦理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儒家系统的伦理政治哲学基础,对我国伦理政治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社会间和谐的学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之一.儒家美学所崇尚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突出政治伦理的教育内容、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等美学思想,对于语文教育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的诗性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诗性智慧"不仅表现于诗的现象世界中,而且还直接表现在中国哲学的源头和深层结构中。中国境界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并不在哲学学说中,而是在艺术———审美学说中。大凡中国的伟大诗人、词人,在其诗词背后,均可发见深邃、厚重的哲学意识与形上的哲学境界。"中国哲学诗性本体论"是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观念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一种思维方式,发端于孔子.孔子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命"与"天"、"仁"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天"、"人"观念理论化、哲学化了,并由此确立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传统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思想之祖,中国的教育、学习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能绕过孔子."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作两点论,即要把"历史的孔子"与"实在的孔子"区分开来.他认为"实在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时代之圣哲,其说也是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我们必须"敬之"、"尊崇之".孔子死后,成为"历史的孔子",历代统治者都利用他、包装他、强化孔子学说中维护君主政治"护符"的一面,使孔子及其学说愈变愈成为"专制政治之灵魂".因此"五四"时期,批判"历史的孔子"是完全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还"实在的孔子"的圣哲真面的革命.本文就是论述"实在的孔子"对中国学习思想的伟大贡献,认为从传统教育、传统学习的视域看,孔子不愧为我们民族的"圣哲".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今深入分析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先秦儒家"正名"学派,其"正名"逻辑思想是一种重视内涵性的概念逻辑系统。他们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充实和发展了儒家"正名"逻辑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殷周政治变革入手,探讨庄子处世之道的历史根源。这里的"处世之道"不仅包括庄子对个体"处世"的思考,还包括庄子对人君"处世"的思考。这一重大变革的影响就是春秋时期治世理论对"德"的进一步强调,以至于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治世理论。庄子人君的处世之道,或者说治世之道,是对这些方面的继承和再阐释。但庄子对德政中"有为"的方面,即后来孔子所谓"仁"的方面多有批判孔子在构建其政治哲学之余,也有关于个体精神自足、自由、自乐的论述。庄子一方面继承老子之道,发展了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在对意识形态之"仁"的批判中真正回到孔子"仁"的原初意义"仁者爱人"上。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以"仁"为基石,对古代沿袭下来的圣人、君子、小人等不同社会人格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其有差别的道德意义。在此基础上,孔子划分出"斗筲之人""小人""士""君子""圣人"等五种人生境界,并把"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夫。孔子认为"学"有四点要注意:要端正态度,要讲求方法,要随时随地,要克服意必固我。研究孔子人生境界论的意义在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追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史上,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得更多的是"知行"而不是"言行".在先秦历史中,"言行"作为一对范畴要比"知行"出现得更多."言行"与"知行"的关系很密切,不能完全分割开来讨论.在孔子那里.言与行,学与行,知与行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孔子重视的是言行、学行、知行的统一与否.言行问题归根到底也是知行问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化,使"言"、"行"有了哲学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自战国秦汉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然而,对于孔子的乐制思想、音乐理论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的专论还罕见。这不仅对于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有所欠缺,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不个而的。木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和政治思想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意在抛砖,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是近代西方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基于这一思想开创了近代政治哲学的先河。自然法理论是构成其政治哲学的全部基石,本文试图从自然法思想的理论渊源入手,结合他的人性学说,形成关于他的自然法思想的一些个人观点,加深对这位西方政治哲学之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卢川 《科技信息》2007,16(8):99-100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论语》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哲学的儒家思想以原始周文化的"以文为治"为核心而建构,其经过孔子的张扬与理想化而升华为儒家的意识形态与信仰,进而构建中国古代以文为治的基本文化传统,而这种文治思想具有极大的政治与守旧色彩。这种文治思想的渗透,使得中国文学中充满了浓浓的政教保守色彩,这种政教保守色彩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说创作观念上的"史于贵文"的实录主张与题材上缺乏独创性、想象力缺失,以及思想内容上充满浓重的说教色彩,致使中国古典小说长期脱离美学精神本质,转为政治审美崇尚。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哲学(伦理学)中,孔子是第一个提出"经权"观念的哲学家。继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明确表达了经与权的关系,并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在儒家"经权"关系的展开中,同时显示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去逝,使其创立的早期儒学团体顿然失去了固有的"精神家园"。如何缅怀恩师、瞭望与守护"精神家园",是摆在此时孔门弟子面前最紧迫的课题。除在孔子庙堂"以时习礼"外,"无得而逾"、"万仞宫墙"等语,是孔门弟子对时人批评与误解的反驳,不仅维护着孔子在其心目中的圣人形象,而且扩大了孔子学说的影响,为儒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一位从布衣中崛起的文化巨人,他和他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历尽坎坷,却一直打不倒批不臭,历久常新,其关键原因在于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其学说具有普时性、开放性、实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财产权学说是洛克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克消极的政治哲学观倡导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财产,因而财产权就被赋予了政治哲学的意义,成为评判政治权力正当性的道德基础之一。文章研究的主题是洛克财产权学说中关于财产权的限制的问题,从分析这一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开始,进而探讨了洛克关于财产占有与享用的限制、财产积累的限制等问题,最后阐述了学界关于洛克财产让渡权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