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探《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陈恒恕《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叙事诗。产生于汉末建安时,代表了汉乐府民歌最高成就,明代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艺苑卮言》)。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人们,不少人在谴责封建礼教、家长制之罪恶的...  相似文献   

2.
这篇论文着力探讨三个问题:其一,介绍王世贞的文论性作品,即《艺苑卮言》、《国朝诗评》、《文评》与《明诗评》;其二,评述古今学者研究王世贞的这些作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三,提出这些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与可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卮言考释     
历来对卮言的解释众说纷纭,原因在于尚未把握住卮言的本质.卮言就是德言,从本质上说是无心之言;为了体现这一本质而采取了悖论之言的手段;悖论之言从内容上说是中正之言,是无可无不可的圆言;从形式上说是日新之言,从形式的结构上说是支离无首尾之言;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上说,不善读者以之为荒唐谬悠之言,善读者以之为有味之言.《庄子》之所以把这种言说方式命名为卮言,是因为卮是圆而中空的酒器,这和悖论之言恰形成了隐喻关系.就悖论之言的本质而言,是无心,亦即虚(中空).就悖论之言的内容而言,是中正、无可无不可的圆言;就悖论之言的形式而言,是日新、支离无首尾的圆言。  相似文献   

4.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认同并强调了这样一个命题:“诗能穷人”。这一命题的具体涵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文化背景下被重新提出的,剖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明代复古主义思潮的本质,认识明代以至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学面貌,都是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宋之问籍贯问题宋之问是初唐一位重要诗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旧唐书》本传云:“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中唐大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古今文学史,谈起唐代文学,必提到宋之间,可见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然而宋之间究竟为何处人,至今尚是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6.
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存在一种名为"三言诗歌"的古体诗,三言诗歌不仅存在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诗体——三言诗体。前人学者对三言诗歌的研究虽多零散片面,但研究三言诗歌的界定与特征势必要在搜集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山水画发展至元代,一转宋画之写实画风为抒情写意之韵致,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作品,创中国文人画之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至深!沈周--这个明代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昊门画派开启者,一生师法元四家,融四家之长为一炉,并在此基础上自立法度,为吴门画派乃及后世画家开辟了一条文人画发展的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先生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他一生以阐释、宏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己任。其主要著述如《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观象卮言》、《洪范约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等,皆为阐释宏扬六经和论语孝经之作,而这些经典是马一浮所指的经部典籍中属于宗经论的经典(其余为释经论部分)。他所著《泰和会语》的主要内容,亦以论证和确立六艺在古代典籍中的至高地位为宗极。由于马一浮对儒学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儒宗”,并被归入现代新儒学家之列。同时他又有不同于一般所讲的现代新儒学家的共同特征的地方。一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卮言"的使用具有"一词两义"的特点——既有"曼衍"之义,也有"始卒若环"之义,它们分别指向《庄子》在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上所采用的不同修辞策略与编码方式,因此也承载着各不相同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12.
出于对陶渊明的倾慕,李纲应其意、和其韵,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李诗与陶诗的内容与艺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李纲"和陶诗"并非被动的模拟蹈袭,而是审美主体的再创造,因此较之于陶诗存有许多新变之处:虽言"隐逸之志",但"出世"为虚,"入世"为实;不同于渊明反佛,而是以佛入诗,宣传佛家思想;艺术审美上少了渊明的自然,多了宋代诗歌时代特性与个人艺术追求自觉性影响下的人为,因此诗歌风格平淡自然与雄浑沉郁并举。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誉为“五言之冠冕”,除其“悲远之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之外,它独特的音乐般的节奏,也是其魅越千古的原因之一。从《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组织的重复与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重复还是变化都必须源于诗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意图,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是其形成“怊怅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秦汉以前的诗歌,以直抒胸臆者居多。随着诗歌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发展,诗歌的表现手法愈来愈丰富,标志着汉代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便以其崭新、优美的艺术风姿卓然高标于当时的诗坛之上。对于其卓越的艺术性,不少文论家都有高度的赞美之辞。刘勰《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誉之为“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谢榛《四溟诗话》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  相似文献   

15.
庄子发现了“言”在表达“道”时的困境,并且试图通过“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克服“道”不可“言说”这一困境,实现对其“不可言说之道”的“言说”。但从解构的角度看,“三言”的言说方式其实并没有使庄子克服“言”与“道”的困境,相反其解脱之道恰恰在于:于困境之中展示困境给读者看,从而解构困境.消解一切,使读者和他一起融入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这位杰出的书家,从元代书坛言,称雄一世,正如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云:其“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从整个书史言,他卓然与右军正脉相接。可与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相提并论,正如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其“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赵孟烦在其颖慧的心灵耕耘中作出了卓越的书法审美创造。本文即择取这一视野,剖视其书法审美创造的动机、构思、表现及其成就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8.
《楚辞》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奇葩,文风华艳奇瑰,感情激越昂扬。屈原的坎坷身世与不幸遭遇引发的哀时伤世之感、楚地凄幽山水及其缠绵悱恻传说、楚声遗韵之影响形成了《楚辞》悲剧性的诗学特征。而这种审美特征通过将客观物象渗入主观情感、营造幽怨惆怅的意境等艺术手段来实现,体现了《楚辞》诗歌情景事理交融的哲思美,从而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在《诗品》中 ,钟嵘否定和扬弃了政教中心论的诗学传统 ,创立了审美中心论的诗学体系。钟嵘诗学对唐宋至明清审美中心论诗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即从诗歌理论、诗歌评论方式及诗话写作格式三个方面 ,深刻剖析了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在《诗品》中,钟嵘否定和扬弃了政教中心论的诗学传统,创立了审美中心论的诗学体系。钟嵘诗学对唐宋至明清审美中心论诗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即从诗歌理论、诗歌评论方式及诗话写作格式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