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关于新闻自由的观点更应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对象,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现行新闻体制中出现的弊端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文章将在回顾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观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闻出版界的现状,分别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的普遍独立性"、新闻出版自由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三个方面加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刘红英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56-57,131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辩正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改革开放,介绍进许多国外的思潮,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这对于繁荣学术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外思潮往往是良莠并存,珍珠和泥土混杂,就其消极的方面说,影响最大,最能吸引入迷惑人的莫过于萨特的自由观了。一些天真烂漫的青年曾为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人生价值所陶醉,以至为着实现“绝对自由”而陷入迷途。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分析批判萨特的自由观,澄清理论是非,消除其不良影响,便成了当前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件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内。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科学概括,它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则;“科技创新”的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实践的“革命性中介”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萨特的自由观,从而划清资产阶级自由观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区别,澄清一些人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的首次结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它在中国现当代人本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当代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人民动力观、人民本位观、人民利益观等人本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9.
杨朱学与庄学价值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朱学和庄学是老学衍生出的道家学派。杨朱思想继承了老学思想的精华,“轻物重生”,本于天性,顺应人性,追求感性自由。庄学齐万物为一,强调内在的境界提升,追求精神自由。二者在物质观、生死观、实现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本人经历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其自由观也实现了“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转变。《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人联合体”集中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积极自由”的构想,同时其主体是“现实中的个人”,因而马克思主义“积极自由”观作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价值理想,由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作为自由的实现方式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以及自由时间为其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萨特人生观有其自身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上的认识矛盾、虚无与自由的矛盾以及“人世”与“出世”的矛盾。这些矛盾有其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在肯定其人生观积极的价值的同时,更应看到和克服其消极的作用,进而帮助青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把握《简·爱》作品主人公的艺术特征,从人格之美的“双性气质”视角分析了简·爱的自尊自爱、平等自由、独立自主的人物性格,探索了简·爱在“双性气质”下完美展现尊严与爱,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气质,进而引领当代青年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人们不满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能从萨特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动"等存在主义观点中得到解释。运用萨特的这三个命题对作品内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侵权法立法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在人们行为自由和权利保护之间实现利益平衡。过错归责、自己责任和构成要件等是侵权法一般利益衡量的利益平衡机制。无过错归责、规定过错和因果关系推定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特殊利益衡量的利益平衡机制。侵权责任法第87条以分配正义理论,侧重被害人救济,扩大对人们行为自由的限制,但是它突破了既有侵权法理论对分配正义理论的适用模式,导致其所规定的责任承担没有侵权法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自由学说有着自己的独创。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主张消极的自由,即政治上的自由;而作为浪漫主义的人物,他又崇尚积极的自由。卢梭的自由学说涵盖了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重视某一自由观的缺陷,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思想的理想色彩和含混性也为后人的争辩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伯林以其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思想闻名于世,但他个人却非常重视自己的浪漫主义研究。尤其在他的《浪漫主义之根》中,浪漫主义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说明。在伯林看来,浪漫主义是一种思想革命运动,是西方思想意识的最伟大的和唯一的转变,它对现代西方的思想意识有意味深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寺庙众多,僧侣数量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旧西藏就是一个信仰自由的人间乐土。历史上,旧西藏寺院集团、僧俗官员、世袭贵族三大领主集团对下层僧尼、广大农奴实行野蛮的政治统治和残酷的经济剥削。被统治阶层生活动荡命运悲惨,毫无安全、人权可言,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历史洪流中,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中央历代领导集体都以“慎重稳进、十分严谨”的态度领导了西藏各项工作,在宗教领域,建立了和谐、和睦的宗教关系,实现了信教群众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8.
海子的诗《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具有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应该有绝对自由的选择等存在主义意识。该诗中的存在主义意识具有迫使人们去关注自身生存价值的意义。但过于极端的自由选择的张扬则容易让人陷入茫然和绝望的泥沼。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等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缺失。提高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质的对策包括把提高礼仪素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把社交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