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中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都保存着季节性的狩猎经济遗风,并普遍崇拜各种形式的猎神。南方民族猎神崇拜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又与民族先民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猎神崇拜风俗内涵丰富,猎神崇拜常伴随着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如土家族祭祀梅嫦神的仪式大致有祭坛、摆设、时间、祭品、祭者、祭词、巫术、占卜、禁忌等。  相似文献   

2.
黄平 《科技信息》2013,(16):217-218
祭月仪式是壮族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月神崇拜的体现。当下的祭月仪式已脱离原生越巫所具有的原生宗教样式,其所承载壮族人情感体验的涵义被道家文化冲击而被遮蔽。祭月仪式上师公所用的《解单丁独甲书科》充满了道家文化元素,但其内容表达了生命健康成长的祈求,这与月神崇拜所体现的人丁繁衍的情感诉求相契合。解读《解单丁独甲书科》可以给探讨壮族月神崇拜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弥勒县西山红万村的彝族支系阿细族,一直保留着一个古老的祭祀仪式--祭火,这是阿细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重要的节日里没有任何女性参加,世人称之为"男人节".然而,女性虽然不能参加仪式,但从祭拜女神、乔装女性等方面表现出她们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从祭火中女性实体的缺失谈起,从社会历史角度如母系和父系社会的发展,宗教角度如女神崇拜、男神崇拜、女性不洁观念,阐释了阿细女性在祭火仪式中地位既高且低的原因,并从经济学和民俗学视角,挖掘了这种复杂的女性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佤族猎头与剽牛——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典型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猎头祭鬼和剽牛祭神的仪式和内容,为我们展示出了原始宗教仪式的典型方式,即有血(猎头)有肉(剽牛)。人头祭是人对神最彻底的信服,牺牲肉体,奉献头颅;剽牛祭,对神最虔诚的态度,献上最好的食物牛肉和牛头。猎头祭鬼和剽牛祭神,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在原始宗教仪式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 ,“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 ,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释"交"     
"交"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人的正面形."交"一词的发生和燎祭文化相关,"交"一词的本义当为:在燎祭仪式的焚人活动中充当被焚之人,并成为进行祭祀的人和祭祀对象的上天之间起交通作用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壮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古树林木,并继世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获得保护,今大部份壮族聚居区仍保留其俗。文章对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作调查,发现壮族祭树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煨桑是藏族人的一种仪式,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一种净化仪式。如今“桑”的主要功能是向神灵进献供品,人们通过焚烧供品进献神灵以求得到神灵的眷顾。其中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煨桑这种仪式的内涵如今也是多元的,不但是祭祀仪式,还有净化、迎神等意。文章试图通过解读《狐狸烟祭》这篇仪轨经文,来说明煨桑这种仪式所具有的强大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虞祭考     
虞祭作为一个先秦儒家礼仪,涵盖了礼器陈设、与祭者位、设馔飨神、三献之礼、侑食辞神等具体仪式内容.虞祭在《仪礼》、《朱子家礼》及近现代关中地区丧葬礼俗中的沿革不仅在细节上反映古老的民俗信仰与文化,而且在总体上以教化的方式通过生者与死者层面实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族模式的功能秩序与亲情伦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民俗信仰,与村民的年节生活有一种深层联系。凤村年俗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实际上印证着民俗信仰已融入了某种神圣的秩序,以致村落年节生活成为神圣秩序的展演。年节习俗对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是重复的过程,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④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广东兴宁人普遍流行有每年元宵节前后“赏灯”的习俗,通过分析兴宁客家村落内部几个姓氏宗祠的集体活动,利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记录客家人“响丁”仪式中请灯、上灯及暖灯等环节的展演空间,可以发现兴宁客家人通过元宵赏灯仪式表达了族群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充分体现了仪式具有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且在个案方面丰富了人类学对仪式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迄今保留的古村落的整体格局较为完善。通过实地考查,结合文献比较和分析,发现下梅古聚落是"一轴"、"一边"、"两个中心"的空间格局。下梅古民居传承了我国古民居"天人合一"、"居中为尊、中轴对称"、"儒家礼乐文化"、"祈福纳吉"等传统文化意象,又含蓄包容多元,对待外来建筑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其最大的外观特征是:青砖白缝生土墙,黛瓦出檐长;卵石勒脚曲径幽,马头彩带扬。  相似文献   

15.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16.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17.
云南苗族的踩花山已有悠久的历史。踩花山的起源有“战争说”、“求子说”等说法。踩花山既体现了苗族同胞对祖先的缅怀,也反映了苗族同胞对生殖繁衍的追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踩花山已从最初的祭奠祖先或男女交游演变为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共同欢乐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汉代到南北朝,寒食节发生了诸多变化。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播布空间扩张,俗民主体增加,节日地位上升;节期渐趋统一;娱乐活动增加,节俗走向多元,节日气质变化,节日功能更新;节日习俗和气质具有一定的南北差异。对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南迁具有重要作用。被携带至南方的寒食节在南方经历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后来伴随大批南人北迁,来自南方的关于寒食的解释和节俗活动开始在北方扎根流传,它们与北方的寒食习俗相互融合,为唐代寒食节走向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孙大雨批评了诗歌写作中自由诗和新月派的"等音计数主义",在英语诗歌格律的启发下,提出了"音组"学说。他从字音的"音长"出发,累"音长"而成"音节","音节"遵循"时长相同或相似"的原则积成"音组",然后构建诗行和诗节。孙大雨认为,当诗行的意义、语法关系和"音组"相冲突的时候,应遵循"音组"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