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海域——南大洋,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是一个杳无人烟、冰冻千尺、波涛汹涌的世界。然而,一百多年来,这严酷的环境并未使探险家裹足不前,也没能令科学家望而却步。随着科学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蒙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层薄纱渐渐被揭开了。原来,这冰的世界及其周围水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今天已有12个国家踏上南极大陆并建立了30多个科学考察基  相似文献   

2.
冰也有年轮     
树木有年轮,科学家发现南极大陆的冰也有年轮。原来,南极大陆的冰是由降雪积成的。南极冬季气温低于-80℃, 夏季也在-50℃,因此,雪永远不会融化,积雪一年比一年厚。夏季, 受太阳的直射,雪的结晶比冬季的排得紧密。这样,一年中下的雪,一层比较紧密,一层比较稀疏,其中就留下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这就是南极冰的年轮。  相似文献   

3.
仁青 《少儿科技》2014,(2):38-39
正地球的最南端是冰封的大地,这里天寒地冻、风雪肆虐,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它就是南极大陆(以下简称南极)。不像其他大陆那样,有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在繁衍生息,南极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进行科学考察,多国的建筑师、科学家不得不在南极修建科考站。迄今为止,中国已在南极建成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也正在建设中。在南极盖房子可不简单,不仅施工的难度大,而且所建的房子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个非常奇妙的组合。一群意志坚定但偶尔有点神经质的科学家,一个非常精干聪明的水下机器人,以及你绝对不想掉进去的世界——冰冷刺骨的海水,黑暗幽深的海底,要想透个气,还得拼命钻破比墙壁还厚的冰层。欢迎你,年轻人,我们即将和科学家以及机器人一起去探索南极冰下海洋!奋战在冰冻大陆"当你接手整个计划,拿着一根滑溜溜的光纤,深入几米厚的冰层时,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在吹牛。"布兰妮·施密特在电子邮件里写道。此时,她正坐在南极罗斯岛不太暖和的屋子里。作为实验团队的领导人,施密特肩上的担子很重。  相似文献   

5.
<正>在南美洲、澳大利亚,人们较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最近科学家又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距今大约2亿年前)和白垩纪后期(距今大约1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不同地方的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概率非常小,更可能的是,其一物种在一个地方产生,然后经迁徙扩散到世界各地去。所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得科学家猜测,在侏罗纪,澳洲大陆与南极大陆、南极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恐龙就是从南美大陆进入南极洲,然后横穿南极大陆才到达澳大利亚的。  相似文献   

6.
 南极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遥远的距离和迥异的环境让这块大陆长期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随着科学家对南极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这块大陆的环境和物种有了新的了解。同时,人们也不情愿地承认,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南极,使这块大陆面临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南400~500公里处,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属于东南极冰盖内陆的冰原岛峰群,共有独立的冰原岛峰64座。格罗夫山虽然贫瘠、荒凉,但它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科学考察空白区之一,填补这个空白,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南极研究中的地位,同时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1998年12月15日,地质学家刘小汉等4人奔赴格罗夫山考察。1999年—2000年,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领导和组织下,刘小汉博士再次带队对格罗夫山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两次共回收32块陨石。凭着一个科学家的直觉,他认为格罗夫山可能是一个新的陨石富集区。据统计…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家在南极大陆的冰上挖了个深洞,往里面灌满不冻的墨水,并用喷灯加热。冰的纵切面上就显示出一条条清晰的"分界线"。原来,那里的冰是由降雪形成的,长年的低温使得所降的雪不会融化。夏季受阳光的照射,雪的结晶就比冬季下的雪的结晶排得紧密些。这  相似文献   

9.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南极绘制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勘测的冰下山脉。这个新发现的山脉位于南极冰下4千米深处,面积大小与阿尔卑斯山脉相当,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有关南极巨大冰盖的新线索。科学家使用雷达和引力传感器对甘伯采夫冰下山脉首次进行了仔细勘测。他们本以为会发现平坦的山地,不料却发现了山峰不亚于阿尔卑斯勃朗  相似文献   

10.
南北极地区为何没有地震?这已使许多现代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这项研究。最近,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地质学家庄士敦教授经过30多年的观测研究指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据他多年的测量统计,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积分别为90%和80%,冰雪厚达3000米以上,由于冰层厚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点”状态,(1969年科学家赴南极考察时,曾在冰层下2164米的深处发现水流)。此外,由于冰层面积大、分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缩,结果反而减轻了地壳的倾斜和弯曲。这个结论在去年国际地…  相似文献   

11.
肖玎 《小学科技》2010,(1):10-10
除北极和南极以外,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寒冷的地方在哪儿呢?科学家经过考察,结论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名叫上扬斯克的小镇。 这座小镇地处北极圈以北,冬天的平均温度是-60℃,有时甚至会降到-90℃。人如果不戴口罩出门。呼出的气立刻会结成冰块。将一壶沸腾的开水放到门外,几十秒内开水就会结冰。那里常年不用备水,到门外砸了冰,拿进屋就可煮水。  相似文献   

12.
南极考察是个伟大壮举,我国自1984年至今已对南极和南大洋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极考察,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上有着“世界级”的重要价值外,对人类生活也具有战略意义。考察表明,南极是一个资源富饶的“聚宝盆”,这里蕴藏着220多种具有重大经济潜力的矿物和燃料矿床,还有巨大的磷虾、海豹、鲸等渔业资源,更有地球上约90%的淡水以冰的形式聚集在南极大陆,它将是未来世界上所渴望的重要水资源。生物资源首先是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极磷虾外形象普通的河虾,体长3~5厘米。…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触角     
闫凯 《科学世界》2013,(8):20-21
南极冰架缩小多因底部融化冰架是延伸于南极洲大陆周边海面上的大面积固定冰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南极冰架不断崩解,面积逐年萎缩。按照传统观点,南极冰架大多因冰山崩解而失去质量,但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由海水变暖导致的底部融化可能是南极冰架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或将改变人们对气候变暖影响南极演化的认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6月13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卫星观察及冰表面积累重建等方式,第一次全面勘测了环绕南极洲、总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结果发现,2003~2008年间,每年南极冰架由于底部融  相似文献   

14.
要闻摘编     
《甘肃科技》2003,19(2)
1.我科学家发现南大洋缺铁影响气候生态系统最近 ,我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科学家研究发现 ,南大洋的缺铁特征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南极生物的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影响。海洋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大气的 5 0倍 ,它的碳循环在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和全球气温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占全球面积 2 0 %的南大洋自然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南大洋紧挨着南极大陆 ,而南极大陆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大量含铁的土壤被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冰雪所覆盖 ,使南极圈一带土壤中铁元素对海洋生物生长的贡献很小。由于缺少铁元素 ,南大洋里的藻类细胞生…  相似文献   

15.
国永春 《科技潮》2000,(7):41-41
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担忧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那些人烟稠密的沿海城市。更让人忐忑不安的似乎是南极西大陆,它的冰盖如果融化足可以使海平面上升两层楼房那么高。它不像南极东大陆或格陵兰岛,其冰雪覆盖下的岩层高于海平面,而是低于海平面2500米,向大海延伸的冰层在洋流的作用下向上漂浮,岩石上面的冰层迟早会被撞裂,分割成若干冰山而最后消融。南极西大陆的面积大致相等于墨西哥,如果它的冰盖彻底消融,将使海平面升高5~6米。最新地质科考论证及卫星图像数据表明,南极西大陆的冰盖正在“肌玉暗  相似文献   

16.
注意注意!英国南极勘查组向全世界征集“哈雷六号”考察站的设计方案啦!当然,想让自己的设计方案在遥远的南极变成现实,可不是那么容易,你的考察站不但要能抵挡住南极的暴风雪,更重要的是,当危险到来时,你的考察站得会临阵脱逃!冰天雪地的南极,在科学家们看来,可是个做科学研究的天堂,为了能长期驻扎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科学家们在这里建造了一系列的考察站。而哈雷考察站就是这些考察站中的一个,估计  相似文献   

17.
科技短讯     
我科考队率先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这个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目前,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我国初步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啸预…  相似文献   

18.
南极,是南极地区的简称;从地理学的概念来看,是指南纬66度33分以南的地区;从气候学和生物学的概念来看,他还包括比上述南极地区纬度还要低一些的亚南极地区。在人们的心中,南极地区的美在于它冰雪世界的洁白,在于它大气状况的纯洁。在科学家们的心中,南极的美,还有更深一层的含  相似文献   

19.
<正>在侏罗纪,澳大利亚位于冈瓦纳大陆的西南部,南极大陆的外侧,南极与位于现在的南美南端的部分连接着。恐龙就从这里进入南极大陆,然后横穿南极大陆到达澳大利亚。这样的大陆关系被证实是基于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后期的恐龙化石。那时,南极大陆已经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但那里仍生存着恐龙,这太令人惊奇了。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竟然要在南极选一块冰给望远镜做房子!什么?还有我没听说过的望远镜!听说过冷冻人体可以推迟疾病治疗的,没听说过还有冷冻望远镜的呀!而且这个望远镜可真不小,占冰几千平方千米;而且,这个望远镜可真不同,非要潜到2000多米的南极冰层下;而且……9月的阳光依然火热而毒辣,南极倒是个不错的避暑之地。来个凌波微步,我要到南极亲眼看看那个望远镜怪胎在出什么怪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