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农村居民点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将晋城市农村居民点分为住宅型、半工半农型和农业生产型三类,从人均宅地面积、户均宅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占地率四方面研究分析晋城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标准。此研究可以用于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利用和农村总体规划与建设的工作当中去。研究结果对于与晋城市现状相似的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全域乡村规划发展,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区位条件、生产属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4类20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重庆市合川区1 000个农村居民点作为正样本,并按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000个非农村居民点作为负样本,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共3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1)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到训练数据、测试数据、全体数据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99、0.996和0.944,模型测试集最高精度为0.991,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且稳定;2) 评价因子中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和地形起伏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3) 适宜区位于合川区中部、北部地势平缓的丘陵盆地,建议保留发展;一般适宜区多位于西南、东南部,以及距嘉陵江、涪江1 000 m范围外,建议内部改造;不适宜区位于南部、东南部岭谷,分布于三江两侧和华蓥山支脉云雾山一带,建议搬迁撤并。【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较高,可为农村居民点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为避免由房地产为主导而造成城市建设的无序,避免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盲目拆迁和“驱赶农村居民“,需要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和社会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提出一个理性和科学的空间建设引导。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角度建立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研究区域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建设策略,对各居民点未来建设进行空间引导。  相似文献   

4.
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7年闽清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布局合理化三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对闽清县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闽清县评价的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6.67%、20.00%、40.00%、26.67%和6.67%,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41、0.44、0.50、0.54和0.63,总体水平是一般集约.白樟镇和云龙乡两个经济发达镇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白中镇和池园镇两个陶瓷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集约化程度较低,这些主要是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布局不合理和占地过多造成的.白樟镇、云龙乡、塔庄镇、东桥镇和坂东镇等五个乡镇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较合理,利用上总体较为集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利用布局不集约和利用效益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应改变居民点的布局,提高聚集度,同时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业,改善农村居民点土地用途结构;利用强度不集约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挖掘应主要从陶瓷工矿用地中挖掘.  相似文献   

5.
从农村劳动力从业状况、人口空间分布状况、人口规模分布、居民点空间分布、居民点建设用地、社会服务设施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几方面,对辽宁省县域居民点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节约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的变化分析,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空心化、设施运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包括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分析、农村人口预测、村庄体系构建、撤并方案确定与检验等内容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方法和模型。以凤翔县柳林镇为例,通过镇域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特征、问题分析及模型计算,形成了1个镇区、9个中心村、14个基层村的柳林镇居民点体系调整方案,提出了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新村建设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成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运用局部惩罚型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得分,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得分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类,各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61.38%,27.81%,9.83%和0.98%.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不断的增加,在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大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研究,确定其整理模式.本文以古郊乡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模式.通过对古郊乡各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古郊乡概况及其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古郊乡政府提供的数据,确定古郊乡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几种模式:中心村集聚模式、归村并点模式、滚动推进模式和异地搬迁模式,并且研究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然后从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来源和人们意愿分析了整理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古郊乡的居民点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提高古郊乡的整体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宽甸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的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居民点矢量数据与DEM矢量数据、坡度、坡向以及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对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明显.②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部分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有待调整.因此本研究对今后乡村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02%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7.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4.4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8.20%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提出了确保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新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新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新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新疆的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我们应做到未雨绸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开发农村银色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地理学把乡村作为整体,从区域性、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结构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 近年来,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主要有:乡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集镇为中心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的改造和建设;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遏止贵州石漠化扩张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贵州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构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贵州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石漠化的日益扩张。而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且日益膨胀是引起石漠化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漠化的遏止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而通过农村人口迁移而实现的城镇化,可有效减轻因农村人口膨胀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浅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了城市人口。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典型污染问题及成因,并对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将束缚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乡村发展资源匮乏、传统乡村结构的延续和乡村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数据和调查研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农村人口转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目前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向城市转移,已给中国城市化和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具有双向流动的城乡人口系统的数学模型出发,讨论了一类向量形式的积分偏微分方程组,证明了该方程组的正则广义解的存在性。本文结果可为人口的预测提供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城乡人口迁移类型和动力机制,论述了城市集聚规模效应的一般理论,提出了城乡人口迁移与集聚规模效应的评价体系,并从3个方面揭示了特定区域内城乡人口迁移与集聚规模效应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8~2003年中国人口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法建立由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等17个影响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系统结构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人口系统的建模、预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的依据,以便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算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女性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农村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个因素对总人口和年净增人数影响最大.本文中国人口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较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