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工作通过计算机标准顶端淬火冷却曲线,并利用计算得到的CCT曲线和数据,对合金钢淬透性曲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利用现有的TTT曲线和数据,以及等温转变动力学方程(Avrami方程),计算合金钢CCT曲线。  相似文献   

3.
采用等温热压缩实验研究了15CrMo合金钢在温度900~1 100 ℃,应变速率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获得该合金在高温条件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并构建了适应于15CrMo合金流变曲线的修正型Hansel-Spittel本构模型,修正后模型的相对误差仅为2.82%;基于修正型本构模型绘制了应变为0.1~0.6的热加工图.根据热加工图,得到15CrMo合金钢的最佳热加工温度为900~1 025 ℃,最佳应变速率为0.01~0.055 s-1.  相似文献   

4.
结合膨胀法和金相观察绘制了无Nb和添加质量分数0042%Nb的实验钢的动态CCT曲线,阐明了Nb对低碳微合金钢相变行为和相变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Nb可显著细化铁素体晶粒,抑制铁素体形成,促进贝氏体形成,使CCT曲线移向右下方,缩小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区,显著扩大贝氏体相变区.此外,添加Nb可显著增强细晶强化、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效果,使实验钢维氏硬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固溶时效处理,研究冷变形、时效温度等因素对微合金元素V,Ti,Nb的碳氮化物沉淀析出行为和组织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变形试验钢的时效动力学曲线和未变形试验钢的时效动力学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预变形后达到的硬度峰值高,所需的时效时间缩短。预变形对含钒钢和含钛钢的碳氮化物析出动力学的影响很小,组织发生了再结晶并生成铁素体组织。预变形促进了含铌钢的碳氮化物较快析出,阻止再结晶,保持粒状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Zr含量对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Zr含量对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低碳含Zr钢的组织为铁素体 珠光体,随着Zr含量增加,钢中含Zr夹杂物的尺寸有所增大。微合金钢中添加的Zr,对钢的强度和塑性影响不大;Zr含量在0.01%-0.03%时,单位面积夹杂物颗粒数较少,微合金钢的低温韧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对结构钢热处理常用的两种典型相变曲线(TTT曲线和CCT曲线)进行的理论分析中,常用经典叠加原理将等温相转变曲线(TTT曲线)转变为连续冷却相转变曲线(CCT曲线),但是这种方法与实际结果有明显差异,本文从这个差异出发找到改进的非线性叠加方程,进而将经典叠加原理进行修正。通过对典型结构钢的转换计算,得到非线性叠加方程的待定系数,并拟合出这些待定系数与碳当量的函数关系式,从而获得结构钢TTT曲线预测其CCT曲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取同一牌号合金钢管的有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给出了以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指标为变量的两个因子模型,借助模型可分辨各化学成分的重要程度,并按性能指标,对合金钢管的质量进行分类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及工业生产条件下研究加热工艺对含Nb汽车用微合金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用THERMECMASTOR-Z型热模拟实验机、光学显微镜及电镜分析及测定该钢种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奥氏体组织状态及碳化物析出状态,为合理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总结分析了激光热加工温度场与焊接温度场的异同 ,以及温度场分析与模拟的数学方法。介绍了激光热加工温度场分析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条件下分别采用Si-Ca和Si-Ca-Ba合金处理304 L不锈钢和70钢,在金相和扫描电镜观察与钢材机械性能测定后发现,钡在钢液中是一种强的表面活性元素,可以改变晶粒表面能,使不锈钢铸态组织明显细化,70钢中珠光体片层厚度减小,珠光体形貌呈团簇状趋势分布.残存在钢中的钡含量很小,含钡析出相多处于晶界和相界位置,提高了晶格错配程度,在热处理和变形过程中,阻碍晶界和位错的运动,可以起到强化晶界和钉扎位错的效果,从而提高钢材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2.
对Fe-0.4%C-1.20%Si-1.46Mn-1.14Cr实验铸钢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分别利用Olym-pus金相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组织观察分析;测试了实验钢的洛氏硬度和冲击韧性.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实验铸钢经适当的等温淬火处理后,可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奥氏体-贝氏体组织,该铸钢经200℃,4小时回火仍无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13.
热挤压AZ91D镁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直径φ50mm铸态AZ91D合金棒材在603K下进行单次热挤压,获得了直径φ14mm的棒材。用OM、SEM和TEM分析热挤压前后组织的变化,研究热挤压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挤压变形可以细化其微观组织,显著提高AZ91D合金的抗拉强度(σb、σ0.2)、伸长率(δ)及硬度(HB)。在此过程中合金α-Mg相有足够的独立滑移系可以启动,棱面滑移和基面滑移共同作用发生局部大变形,α-Mg沿挤压方向呈细条带状,β—Mg12,Al12相分布于α-Mg条带间。然而,经单次挤压不可能得到均匀的变形组织,从边缘到中心,组织渐变,边缘组织细小,心部组织粗大。  相似文献   

14.
Q235碳素钢多道次热变形中的组织演变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模拟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Q235碳素钢多道次热变形及后续处理过程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高温奥氏体的形变再结晶及过冷奥氏体的形变强化相变,可以使Q235低碳钢的铁素体晶粒细化至4~5μm,材料的屈服强度达到400MPa级,延伸率达到40%.经适当的后续处理后,渗碳体、珠光体等第二组织弥散分布于细晶铁素体晶界上,使Q235低碳钢在保持细晶钢原有强度级别和塑性的基础上,屈强比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5.
HSLA钢热轧板带组织性能预测数学模型及软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物理冶金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研究了HSLA钢热轧板带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析出、相变等各种冶金学现象的数学模型·对影响板带组织性能的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开发出符合实际生产工艺要求的组织性能预测软件,对轧后板带性能进行预测·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吻合较好·使用该软件对轧后产品的组织性能进行预测,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该软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易于维护,因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喷射沉积Al-20Si-5Fe-3Cu-M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Al-20Si-5Fe-3Cu-1Mg合金,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和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喷射沉积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了Fe对合金挤压和热处理后的组织变化,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喷射沉积Al-20Si-5Fe-3Cu-1Mg合金具有比粉末冶金Al-20Si-3Cu-1Mg合金更高的高温(300℃)强度。  相似文献   

17.
Mg-Zn-Al系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调整Mg—Zn—Al系合金中Al和Zn的含量及比例,研究了其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Mg—Zn—Al系合金组织由α-Mg基体和β相(Mg17Al12)、MgZn相、T相(Mg32(Al,Zn)49)组成.AZ51合金具有最高的常温抗拉强度,但屈服强度较低:AZ95和AZ55合金同时具有较好的常温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合金元素较少的合金高温强度低,合金元素多的合金强度高,AZ95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常温和高温下,Mg—Al—Zn合金的塑性均随合金元素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喷射沉积Al-20Si-5Fe-3Cu-1Mg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Al-20Si-5Fe-3Cu-1Mg合金,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和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喷射沉积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了Fe对合金挤压和热处理后的组织变化.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喷射沉积Al-20Si-5Fe-3Cu-1Mg合金具有比粉末冶金Al-20Si-3Cu-1Mg合金更高的高温(300℃)强度.  相似文献   

19.
向Mg-Li合金中添加微量元素Al,Mn,Ca和Si,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室温下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能够轧制成薄板.通过金相观察可知,添加元素能够细化组织中的α相,并生成颗粒状及细条状物质,通过SEM和EDX分析可知,其为不同添加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室温下拉伸测试结果表明,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伸率,随着不同元素的逐步添加,合金强度不断提高,最终σ0.2可以提高17.06%,σb可以提高13.16%,而延伸率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高值,这是添加元素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热轧组织对含Al冷轧TRIP钢热处理后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轧后冷却方式得到三种不同的热轧组织:组织细小的F+P+B试样;F+B试样;F+P试样.热轧组织细小的试样热处理后含有较多的粒状贝氏体和较少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强度最高达到996MPa,延伸率为20.8%.另两种试样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以及较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F+B试样延伸率可达29.4%,强塑积为26 812.8 MPa·%.F+P试样热处理后带状组织的危害不易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