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沙漠砂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腾格里沙漠砂和毛乌素沙地砂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沙漠砂配置砂浆和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砂和毛乌素沙地砂可以作为工程用砂,用于抹面砂浆和一般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细骨料.  相似文献   

2.
腾格里沙漠南缘油蒿与沙蒿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法,绘制油蒿与沙蒿种群点分布图,应用偏离指数、Lloyd平均拥挤度、Morisita指数等方法研究腾格里沙漠南缘油蒿与沙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上,油蒿与沙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符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3.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交错带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神木市、榆阳区和横山区樟子松林下7个土层深度(0~200 cm)的土壤,分别对其养分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养分整体水平低,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3、1.76 g/kg及59.98、19.28、0.97、36.15、0.25 mg/kg,土壤pH呈碱性.由于影响土壤养分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土壤养分含量在区域上和剖面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粒度之间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大多数养分因子含量与细沙物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沙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肥力质量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基于净初级生产力(NPP)首次构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而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其1999-201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结合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及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揭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最后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均衡因子分别为1.08、1.33、0.99、0.94、1.08、1.33,产量因子分别为0.94、1.07、1.00、1.00、0.94、0。1999-2018年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化石能源用地对生态足迹贡献最多,草地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提供者,其自然资本利用状况以2004年为转折点,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2018年生态赤字/盈余空间格局显示区域内99.4%为生态赤字,0.06%为生态盈余,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人口、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是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足迹的增长。本研究希望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每年春秋两季的沙尘暴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沙漠化的治理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严重沙漠化的地区之一,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农、林、牧交错出现的生态脆弱带。本作品利用大量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的数据资料,以GIS为平台处理了各方面近50年来的数据,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建模,SPSS相关性分析,驱动力研究等方法分析影响当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榆林风沙滩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干草原风沙土栗钙土地带。该区现有农耕地30.1万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1.8%,其中水浇地面积9.7万hm~2。该区粮食作物单产较低,平均每公顷产粮不足1.2吨。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毛乌素沙地1965-2015年8期土地覆被动态变化信息,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模型,探讨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50 a来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强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1995年以前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 1995年以后人类活动强度变为较高强度; 50 a来毛乌素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65-1990年为缓慢增加阶段,1990-1995年为显著增加阶段, 1995-2000年为缓慢增加阶段, 2000-2015年为迅速增加阶段;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强度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趋势;通过人类活动重心模型计算, 50 a来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强度迁移速度越来越快,主要与人类改造地表能力的增强以及生态保护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沙带自然概况沙带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南缘,约占陕北毛乌素沙地总面积(14,431平方公里)的11%。沙带平均海拔在1100~1300米左右,西高东低,波状起伏,内部比高大约30—50米。沙带以流动沙丘为其主体。南部是沙盖黄土丘陵和黄土低山。沙带处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温度7.5~8.5℃,一月温度-7~-9℃,七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受多时空尺度影响,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本文选择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基于1978、1988、2000、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农牧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进行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多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地形、水文、交通、居民点等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在微观尺度上,农牧户个体生计策略则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农牧户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又要受到社会文化、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气象数据、MODIS遥感影像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 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2000—2019年毛乌素沙地上空不同海拔高度(500, 1000和1500 m)各季节沙尘暴的前向轨迹, 并与遥感影像识别出的沙尘信息进行比较, 识别毛乌素沙地沙尘暴的影响范围。结果显示: 1) 在过去的20年中, 共有143个沙尘暴月和387个沙尘暴日, 并且 2004 年以来, 毛乌素沙地发生沙尘暴的频率逐渐降低; 2) 季节性气候条件对毛乌素沙地沙尘暴的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较高, 秋季发生频率最低; 3) 受毛乌素沙地沙尘暴影响的国内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和中部、山东省北部和中部、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东北三省, 国外受影响的地区有朝鲜、日本北部以及俄罗斯与我国交界处, 受影响的海域有渤海、黄海北部和日本海西北部。遥感影像与HYSPLIT模型的比较提供了一种对沙尘运输、扩散和沉积过程进行验证和加深了解的有效工具, 研究结果可以为防灾减灾决策及沙源地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陕西北部,古老的长城绵延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的接壤地带,而在陕西最北部的神木县,出县城向西北方向行约70公里,便可见到一片偌大的水域,当地人称红碱淖。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5年GIMMS 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对毛乌素沙地周边地区相对湿度和植被指数变化进行研究。基于GIS与遥感基础,从时间性、空间性、稳定性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1—2015年,毛乌素沙地周边地区平均相对湿度整体表现为波动变化中存在下降趋势,但2006—2015年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其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沙地边缘相对湿度变率小于宁夏平原、黄河流经地段及东南部山地段。(2)近35年,毛乌素周边地区NDVI呈现增加趋势,2006—2015年NDVI值快速上升;其空间上呈现东部、东南部高,西北部低。(3)NDVI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效应。气候较稳定期(1981—1996年),NDVI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一致;气候快速升温期(1996—2015年),退耕还林致NDVI值呈增加状态的同时也减弱了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下降程度。毛乌素沙地周边地区植被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快速增温对相对湿度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王乃昂@张虎才@曹继秀@李吉均@马玉贞¥兰州大学地理系科学系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王乃昂张虎才曹继秀李吉均马玉贞(兰州大学地理系科学系,730000兰州)1剖面位置与概况中国黄土按自...  相似文献   

14.
旱柳是横山乡土速生造林树种,适应性强、抗性强、寿命长,林分能够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林分单位蓄积量高,栽培生产成本低等林学特征,在横山县碳汇林业发展中作用显著,应成为主要适选树种之一。一、自然概况横山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偏西,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交错地带上,总土地面积4333km2。境内以芦河、无定河为界,西、北部为毛乌素沙地的南延区,明长城斜贯南北,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东  相似文献   

15.
使用WRF-Chem模式,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3年3月8-13日发生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连续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卫星资料和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有3大沙源地,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除腾格里沙漠有3次起沙过程外,其余沙源地均有2次连续的起沙过程.起沙后沙尘气溶胶向西南输送翻越青藏高原东侧向高空输送,在不考虑气溶胶的直接、间接辐射效应以及湿沉降过程的条件下,沙尘气溶胶起沙2 d后到达200 hPa,进入下平流层,强上升运动是其进入下平流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蒙陕交界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描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基底地形之后,分析了流动沙丘分布规律与基底地形的关系。在明确沙地形成时代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该沙漠与沙地分布范围上的稳定性,库布齐沙漠为扩展型的,毛乌素沙地属稳定型的。库布齐沙漠的风沙危害包含了直接与间接危害2种类型;毛乌素沙地风沙危害主要是沙丘再流动,有3种危害途径,最后,根据毛乌素沙地沙丘分布规律,分析了引起沙丘再流动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选取北方西-东向气候剖面上物质组成相似的四个沙漠(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测定其地表沙酸溶物87Sr/86Sr比值、Ca2+和Sr2+浓度。Ca2+和Sr2+浓度相关性极好,在降雨量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高,向东逐渐降低,在降雨量多的毛乌素沙漠中最低。降雨量是控制阳离子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酸溶物87Sr/86Sr比值在四个沙漠中有不同于阳离子变化的区域特征。塔克拉玛干沙漠酸溶物87Sr/86Sr比值在0.71以下,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大于0.7112,而毛乌素沙漠的在0.71-0.7112之间变化。塔克拉玛干和毛乌素沙漠地表沙酸溶物87Sr/86Sr比值仅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除了受气候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制约,最可能的就是远源地下水。经计算,远源地下水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影响份额为47%,对腾格里沙漠为44%,接近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及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其现存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结合、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资源的治理保护矛盾突出、治沙造林的科技支持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应通过各种机制的完善来防治土地沙漠化,即以资金运营机制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以政策激励机制解决治理者的积极性问题,以法制约束机制解决治理后的保护问题,以管理激励机制解决治理的效益问题,以技术支持机制解决技术问题,以沙产业发展机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地的形成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已有几十万年,它处在年降水量一般在350mm~500mm之间,是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区。就降水和植被条件而论,该区不是沙漠形成和分布的地区。造成目前类似沙漠景观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该区砂岩风化产生的大量沙物质条件,其次是较强的风动力条件。根据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即除植树种草之外,更要注意以利用该区以南丰富的黄土物质改良沙地,这能够阻止大气降水通过砂层响深部的快速渗透,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持水性,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植物固砂,能够加速植被的恢复。由于该区紧邻黄土高原,采取以土盖沙的物质改良方式对解决该区沙漠化问题应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优势灌从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为研究对象,利用其易测指标株高(H)和冠幅直径(D)作为变量,结合实地获取的沙柳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生物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沙柳生物量模型.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各预测模型的判定系数(R2)、F检验和平均估算误差(AEE)等指标,筛选出沙柳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沙柳生物量的最优模型为:地上生物量WA=0.326(HD)1.831,地下(根系)生物量WR=0.343(HD)1.497,总生物量WT=0.72(HD)1.660.模型的建立为毛乌素沙地沙柳群落生物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