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民要术》中的范围副词“凡”在句法上不仅可以修饰动词VP、形容词AP,而且可以修饰名词NP、数量词Nump以及复句的分句;在语义上,“凡”都后指总括的对象,并赋予句子表条件的逻辑意义;在功能上,“凡”使句子成分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凑。可作话题标记,强调句子的述题部分。  相似文献   

2.
邓根芹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18-121
在句法平面上,限定副词“仅”的主要功能是对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起限制性作用,有时也限制其后的形容词成分、体词性成分、副词性成分或分句;在语义平面上,限定副词“仅”能指向其后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或分句。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作定语时修饰主语或宾语,在句法上与其中心语构成直接成分;形容词作状语时修饰谓语,在句法上与谓语构成直接成分。但在语义平面上,定语形容词的语义不仅指向其中心语,还指向句内的其它成分或句外成分;状语形容词的语义不仅指向谓语,还指向句子中的主语、宾语等体词性成分,形成了一种句法与语义相悖的结构。作定语和状语的同一形容词虽语义指向相同,但所表达的主观意义不同,修饰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不同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主要讨论了判定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四条标准。非宾格动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也具有一些特定的句法功能,其中判定为非宾格动词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具有独立词汇地位的动词的最小成句为NPV,NP是V的受事论元;能够自由地形成对应的使动交替形式。形容词化作定语时为“完成”或“被动”义和可以形成领主属宾句则是判断非宾格动词的两个辅助标准,借助它们可判断非宾格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法上所说的“目的格”是指结构体中带有某种目的的句法成分.这是一个少有人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目的宾语”是其中的一类.传统上,学界一般把“递归性”和“层次性”都理解为句法层面的两种属性.文章试图转换角度,结合含有“目的宾语”的短语结构形式,探讨了其后的“目的格”在语义层面也存在着递归性等特征.研究这种目的格的递归性对于认识“动词+目的宾语”结构在语义上的扩展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化”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甚至副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化”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动词,但不排除为形容词甚至是区别词,而其整体意义与词根“X”的联系也有很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通过语义分析指出“才”与“只”在表数量义时语法意义和语义指向都不相同,“才”在语义上凸显“跟预期的数量相比较,实现的数量少”,在语义指向上具有前后双指性;而“只”在表量时单纯表限定,语义指向是单向后指的。进而文章借鉴优选论的理念和操作方法验证出“才/只”并用是合语法的,且“才+只”是优势语序。文章同时表明,语义指向源和语义指向标的之间不允许出现其他同类指向源成分,这至少在汉语中是一条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8.
形容词作定语时修饰主语或宾语,在句法上与其中心语构成直接成分;形容词作状语时修饰谓语,在句法上与谓语构成直接成分。但在语义平面上,定语形容词的语义不仅指向其中心语,还指向句内的其它成分或句外成分;状语形容词的语义不仅指向谓语,还指向句子中的主语、宾语等体词性成分,形成了一种句法与语义相悖的结构。作定语和状语的同一形容词虽语义指向相同,但所表达的主观意义不同,修饰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不同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名动错位”指的是名词占据了本该动词占据的位置,而动词占据了本该名词占据的位置。说“名动错位”是假象是因为名词可以披上隐性谓词的外壳而占据动词的位置,但其名词性根本没变;而动词可以披上名词性外壳而占据名词的位置,但其动词性亦没变。这两种外壳都是客观存在于现代汉语句法中的隐性成分,名词性外壳指的是隐性标句词#,而谓词性外壳指的是隐性的v。  相似文献   

10.
阳清华 《科技信息》2007,(31):195-196,207
本文探讨了已往学者试图解释重动句的形成,分类及其句法语义特征等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然后根据动词所表现的事件类型(typology of events)尝试从语义上对重动句进行分类。并通过语言事实论证"宝玉骑马骑累了"这类重动句的动词复制(verb copying)不是因为移位(moving)或为了满足汉语句法中的"短语结构条件"(Phrase structure constraint),而是要让表完成体态的"得""到""了""过"等在句中能够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作为介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章利用隐喻、“非终结性动词”以及认知图景等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非终结性动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相对非终结性”的说法,解释了部分“通过”从动词向介词衍化以及语义发展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动词义和介词义之间在语义上的延续。最后阐述这种探索方法给予汉语介词研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得”字句补语位置上的词语大多是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但也有表程度或情状的副词性词语,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中还有名词性词语。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看,“得”字句补语在语义上大多由两个动核结构组成,补语表示动作发生或性状变化后所引出的情状,这种情状有一定的语义指向;补语在语用上属于述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新信息的关键,即焦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句法学视角对“动+动”式双音节新动词进行构词分析和量化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在构词类型上,“连动式”与偏正式、联合式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多数“连动式”可归入“连动偏正式”,还有部分属于“连动联合式”。(2)动宾式“动+动”式新动词增速显著,与共时平面的跨层凝合、句式表达的需要有关;“兼语式”动词属于动宾式动词中的特殊情形。(3)在“动+动”构词配列中,联合式仍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其中的“同义近义并联”类型反映了共时中的词汇双音化。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一向认为“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是“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词,回答‘怎么办’、‘多少’或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等问题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后置成分”。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补语是置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的成分;第二,从语义上看,补语是从不同角度对其前面的动词加以补充说明的。由于补充的角度不同,补语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补语、处所补语、可能补语等等。  相似文献   

15.
“稍微”+动词+响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稍微”及其呼应成分修饰动词时的语法结构,说明各自的意义、用法和特点。根据动词的可饰范围,将动词分为六类进行考察,阐述各类动词与“稍微”及其呼应成分的组合关系。指出动态动词可饰范围广,可以接受“稍微”及其各种响应成分的限制;静态动词可饰范围窄,一般只接受一部分补语修饰,有的动词则与“稍微”及其修饰构造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6.
同是处在动词后面的“在”,由于受汉语韵律节拍的影响,它们在句中所发生的组合关系和充当的词性与句法成分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作相同的处理。粘附性、语音停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动词后面的“在”的组合关系、词性和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修饰名词 ,带“的”情况有“数词 度量量词” ;“数词 准量词或时量词” ;“一 临时量词” ;数量词的重叠形式“一××”和“一×一×”修饰名词 ;能不能带“的”和要不要带“的”有其语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有相似功能(表体功能)的“V有”结构与“V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句法上,主要是二者对动词的选择、所带主语、能否单独回答问题、能否和趋向动词连用以及能否带动量宾语和时量宾语之间的差异。语义上,主要是“了”、“有”性质以及二者表体功能上的差异。语用上,主要是修辞效果以及语体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分析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以揭示其基本面貌。 1.“索性”的语法特点 1.1 “索性”不能修饰形容词,只能修饰动词性短语(VP)。试比较 (1)索性悲伤 索性站一站 1.2 “索性”修饰动词性结构(VP),其VP不能是光杆动词,必是一个复杂成分.有三点值得指出,其一,可以修饰重叠式动词。如: (2)索性跳 索性跳一跳 (3)索性研究 索性研究研究其二,VP可以是“不+V”,如: (4)索性不走 索性不讨论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对汉语分裂句中“是”的词性、句法功能和使用条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从语言学角度看,“是”具有副词的性质,用以标记焦点。“是”的使用条件跟其后的成分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有关,也跟其后变项数目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