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的重要理论。其中的"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此理论的核心。"目的法则"可以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现象。但文学翻译再创造必须有一个度,这个度是由"忠诚原则"来制约的。目的论中的这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对文学翻译再创造及其创造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会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文学史家和文艺评论者对其展开的研究远远不够。1999—2009年间,对文学研究会与其他社团的关系、文学研究会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文学研究会与社会革命的关系诸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部分进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发动侵略扩张战争,日本文学卷入民族主义的漩涡。在"日本浪漫派"理论、"国民文学"论和"近代超克"说等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文学活动,出现了"大陆开拓文学"、"满洲文学"、"兵队文学"、"笔部队文学"和"皇民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文学。15年战争中的日本文学,全方位地服务于侵略"国策",日本文坛几乎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4.
洪婷 《科技信息》2009,(31):I0164-I0165
本文旨在讨论前景化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首先探讨了前景化理论的概念;其次从前景化理论角度解析文学文本的语言特点,指出文学翻译中不能忽略前景化的表达,只重内容而忽略形式易造成"假象等值"。最后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中前景语言翻译的分析,阐明前景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学领域中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带给人们的道德破坏和精神伤害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利的因素,社会现实要求对文学的伦理学研究。文学伦理研究的价值表现在文学能形象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研究三十年,但后殖民文学的概念与内涵却较为含糊。后殖民概念的发展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密切关联,因此后殖民文学的发展与殖民文学、殖民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强烈的承继关系和解构意识。后殖民文学应该被看做是萨义德为首的后殖民批评家以后殖民理论观照西方自扩张时期至今的文本,并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批判,及阿什克罗夫发展自"英联邦文学"研究的跨民族、跨区域的梳理殖民文化遗产的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对后殖民文学名与实的重新辨析将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与科研中有效地选择文本和阐释文本。  相似文献   

8.
赵国春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108+123-108,123
文学研究会在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引进方面曾取得较大的成就,丰富并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及发展。文研会在儿童文学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及语言风格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体现出文研会“艺术为人生”的宗旨。在翻译目的的统领儿童文学翻译标准可根据需要适当作出功利性的改变,以满足儿童需要及时代期许。  相似文献   

9.
陈莹 《科技信息》2010,(35):J0313-J0314,J0325
本文尝试建立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包含两个评价标准。一是在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动态互动对等"标准,它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主要基于读者反应。另一个是基于文本的并以"得体"为最高标准并包含诸多参数的实用标准。两个标准构成一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  相似文献   

10.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论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争论焦点在于文学是否为道德服务,"为文艺而文艺"、"为道德而文艺"两种观点旗鼓相当。本文从中西方文论史上文学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阐述周作人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文学口号,即所谓“人的文学”这一命题涵盖的思想底蕴与理论内涵:(一)灵肉一致的人性现。(二)尊重个人、利己利他的人道主义。(三)对平民文学的推崇。(四)提倡“为人生”、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评价"理论资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其中,在宏观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统文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等角度研究了它的现状及其表现,也提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莉娟 《科技资讯》2009,(14):243-244
本文针对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很多大学学生轻视英美文学的现象,从文学的特征和功能,人的需要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四对关系,论证英美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桂军在全国文坛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文学研究对其的理论支撑,高校文学研究以其学科化、学术化、学理化的学院派视角和特点为文学桂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培育基地,有效地重组理论资源和教育资源,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广西文学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文学与绘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样一对艺术创作上的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本文以"陶艺创作应注重文学意境中汲取养分"为题,着重从"感悟意境、把握意境、发掘意境"的艺术角度出发,引导陶艺创作者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进而探寻陶艺创作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主旋律文学的实践活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力图发挥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根本的变革。因而,主旋律文学自觉介入政治、介入社会生活、介入历史时代,从而形成其政教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然而在主旋律文学的实际创作过程中,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与整个二十世纪作为"非文学的世纪"相联系,呈现一种复杂情形,一些作家缺乏应有主体性,故理所当然为一些论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