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黑龙江省同江县 96 QP剖面孢粉分析和14 C测年 ,从下至上可划分为 4个孢粉组合带 :Ⅰ带是以蒙古栎—桦属—蒿属—苔草属—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组合带 ;Ⅱ带是以蒿属—莎草科—禾本科—桦属—栎属为主组合带 ;Ⅲ带是以桦属—蒙古栎—松属—蒿属—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组合带 ;Ⅳ带是以松属—桦属—蒙古栎—蒿属—苔草属为主组合带 .这 4个孢粉组合带清楚地反映了古植被、古气候演替的 4个阶段 ,依次为 :①温性落叶阔叶林 ,②针、阔叶混交林—草原 ,③以落叶阔叶树稍多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 ,④以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 .其气候变化是温暖湿润—温和略干—温和略湿—温凉湿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崇明岛地区以前孢粉研究资料较少 ,通过对崇明岛北侧的CY孔作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 ,详细地划出了大西洋期以来的 9个孢粉组合带 ,并结合邻区钻孔孢粉资料研究 ,恢复了该区植被、气候演化的 7个阶段 .从大西洋中期起植被依次为 :中亚热带含落叶树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以松、栎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北缘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气候经历如下的波动 :热暖潮湿—暖热湿润—温和略干—温暖湿润—温暖略湿—温而略干—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的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而且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从而为该地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河北阜城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阜城地区阜101孔孢粉研究,划分出三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组合特征清楚地反映出阜城地区自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古气候的三个演替阶段。自下而上依次是:1.晚更新世是以松、冷杉、云杉为建群种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此时气候冷而稍干。2.全新世中期是以松、栎、榆、桦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为温暖、湿润的气候。3.全新世晚期是以蒿、藜、松和桦为主的疏林-草原,此时气候温凉、略干与现代相近。  相似文献   

4.
小黑土剖面是黔中高原岩溶化盆地剖面,深390cm,未达基岩.采样71块,获孢粉17769粒,有71个科属,以本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草本花粉,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为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附近山地有松林及云杉林一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凉一温暧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孔深390cm处为24500±1800a.B.P.;深310cm处为21260a.B.P.,属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宜昌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16个表土样品孢粉分析,结合植被调查研究该地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老岭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孢粉组合中,针叶乔木的松属呈超代表性,铁杉呈适中的代表性;落叶阔叶乔木以栎属为优势成分,具高代表性,蔷薇科、桦木属、鹅耳枥属、胡桃属、水青冈属具有适中的代表性;青冈属代表性适中,杜鹃花科、忍冬科呈现低代表性,草本禾本科、菊科蒿属在山区的代表性差异明显;蕨类普遍具有超代表性,孢粉组合基本反映了现生亚热带北缘山区针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植被特征.受花粉自身特点、小生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花粉组合与植被类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大老岭孢粉科属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表土花粉E/D值(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反映了山地植被中常绿阔叶乔木减少、落叶阔叶乔木增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对位于江淮东部平原的江苏兴化蒋家舍地层剖面进行野外考察采样、AMS14 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的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27.9-13.5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高,植物的科属也丰富.其中,27.9-26.7cal.ka BP、14.5-14.2 cal.ka BP时段研究区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而26.7-14.5 cal.ka BP期间地层出现沉积间断,气候寒冷干燥;14.2-13.5 cal.ka BP时段草本植物含量较高,总体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气候温凉稍干.2)13.5-12.6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较低,植物的科属也较贫乏,木本植物所占百分比较低,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其中,13.5-12.8 cal.ka BP为覆盖度趋低的针阔叶混交林或草原植被,气候向干冷发展,12.8-12.6 cal.ka BP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木本植物含量有所上升,反映气候稍暖湿.3)针叶乔木松属花粉和蕨类植物水蕨科植物孢子在剖面中自下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类出现率较低,这种现象跟当地现代植被的植物组合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笔者以运河区域内第四纪古植物证据为基础,对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区系成分和生态功能类型进行了分析,对第四纪植被进行了重建。结果显示:该区域共有陆地植物105科;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基本骨架,具有温带和热带过渡性质,反映出干湿交替、冷暖更替和水陆镶嵌的古环境特点。点多样性指数显示,北部为22~68个科(属),南部为65~117个科(属)。孢粉植物群划分为13个生态功能类型。运河沿线中全新世森林植被自北而南分为凉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植被带。影响运河沿线第四纪植被变迁的主要因素有第三纪植物遗存、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早期人类活动等。  相似文献   

8.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山东下第三系大汶口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汶口盆地位于山东西南部。大汶口组为一套由泥岩、油页岩、泥灰岩、白云岩及石膏等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前人认为汶口盒地的“大汶口组”与蒙阴盒地的“官庄组”相当,其时代属始新世—渐新世。大汶口组所含藻类及孢粉化石丰富,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组合,以麻黄粉属、杉粉属、松粉属发育和栎粉属较多为其特征,菌藻含量很少,其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上段孢粉组合,其特征是小亨氏栎粉及污脏棒球藻十分发育,时代属早渐新世。本文初步探讨了根据孢粉颜色判断石油成熟度的问题,将大汶口组孢粉的颜色分为五级,其中以2级桔色及3级棕色占优势,说明有机物已充分受热,达到了生成石油的成熟度,因此可以确定大汶口组是良好的生油层,这对在鲁西南找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圩墩遗址出土古木15个树种的鉴定,确定五,六千年前圩墩存在过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该林带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树有壳斗科的麻栋和槲栎类,金缕梅科的枫香,漆树科的黄连木及豆的黄檀等树种。常绿阔叶树有茶科的荷木,豆科的红豆树及木犀科的蜡树等树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以针阔叶林带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最高,均为3.18.针叶林带红松-云冷杉林型最低,为1.54左右.鸟种均匀度在不同海拔的不同植物群落中分布比较均匀,都在0.7以上.鸟种丰富度同样以针阔混交林带的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为6.51,山杨-白桦林次之,为4.07.  相似文献   

13.
采伐林地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吉林省东部林区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南段西坡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十几a来采伐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定位及不定位和室内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地土壤养分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于皆伐林地,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阔叶混交林;速效钾质量分数:皆伐林地高于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速效磷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变化无规律,阔叶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pH: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水解酸低,阔叶混交林则相反;枯落层厚度:保留带、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同一林分,随着采伐后时间推移,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有机质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和皆伐林地逐年降低,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降低快些,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增加;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pH逐渐升高,水解酸逐渐降低,落叶松人工林水解酸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丽水生态示范区自然环境优越 ,植被保存良好 ,动植物资源丰富 .根据对丽水山地的植被调查 ,勘明该生态示范区内植被和群落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 8大类共 1 1 4种 .丽水山地群落的垂直分布分层特征较明显 ,总的可分为三个层次 :海拔 80 0 m以下以暖性针叶林、栲类林等为主 ;海拔 80 0~ 1 3 0 0 m山地以温性针叶林、甜槠木荷林等为主 ;海拔 1 3 0 0 m以上则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草丛等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平庄盆地中新世早期植物群与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平庄盆地晚第三纪植物群以被子植物占优势,计有16属22种,其次为裸子植物,6属7种,没有发现蕨类植物。其中裸子植物以杉科为主,被子植物以壳斗科、杨柳科、桦木科和榆科为主,连香树科、木兰科也有一定属种。该植物群总体面貌与吉林敦化秋梨沟植物群、山东山旺植物群和铁匠沟老梁底组的植物组合基本相似,时代为中新世早期。分析植物群组成特征及沉积特征,平庄植物群反映的是温暖湿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沿海拔梯度设置的12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星斗山花板溪流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样地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82种995株,隶属于36科63属,其中常绿树种33种449株,落叶树种49种546株,针叶树种仅5种57株.随着海拔升高,植被型由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过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α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1000~1200m范围达最大值,随后整体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β多样性指数沿海拔上升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群落的物种组成沿环境梯度的替代速率逐渐降低.各海拔梯度间的Jaccard群落相似性均呈中度不相似或极不相似.  相似文献   

17.
顾雪萍  蔡延 《江西科学》2008,26(2):334-336
珊溪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落叶阉叶林、中亚热带针叶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长城岭南山东北坡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太行山长城岭南山东北坡的植被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从山麓至山顶,由于气候条件随海拨的逐渐升高而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变化,从而导致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从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灌丛等四个植被型、并因人为干扰落叶阔叶林正向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部亚热带可分为过渡性亚热带和典型亚热带两部分.在偏北的过渡性亚热带内自然植被以含有常绿灌木层的落叶阔叶林为主,也有一些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冬麦和夏稻为一年两作制,常见梨、桃果园,而常绿果树如柑桔只见于局部小环境.在南部的典型亚热带内常绿栎林生长在酸性红黄壤上,而石灰岩土上则为落叶阔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经常有双季稻和柑桔、茶、油茶、油桐的载培.亚热带的最南部主要为由茶科、樟科、金缕梅科、壳斗科等常绿阔叶树种所组成的杂木林,许多优良品质的柑桔类最适宜栽培.此外,要重视亚热带地区内许多湖泊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