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亮  肖长文 《科技资讯》2011,(25):168-168
"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最迫切且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中国,没有农村、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富强的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迫切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20年前,安徽人民以敢闯、敢试、敢冒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安徽已经成为农业大省。世纪之交,安徽正面临着如何建设农业强省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果没有殷实的农民,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要实现赣南农民的小康,最根本的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而要使这一判断农民小康与否的核心指标得以实现,赣南应立足于现实充分发挥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把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转移作为一项基本的策略,以实现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的目的,最终使赣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本文拟对赣南农村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供宏观决策和微观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东莞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势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已达到富裕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实现新的目标,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实现“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的新的历史跨越,将是东莞市今后相当长时期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本文从实际出发,以崭新的角度剖析了我市发展中存在的盲点,并提出了实现目标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烤烟种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贵州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国家新一轮的"惠农"政策实施中,烤烟种植又一次迎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趋势下,因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人多地少等原因,在机遇下又暗含了许多危机。  相似文献   

6.
创新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分.历史表明,民营经济有着对各种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广泛适应性和兼容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安徽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就安徽民营经济总量来看,纵向比,安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横向比,与江浙等发达经济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快发展安徽民营经济,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实现民富,是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果没有殷实的农民,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同样没有赣南农民的小康就根本谈不上赣南人民的小康。要实现赣南农民的小康,最根本的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而要使这一判断农民小康与否的核心指标得以实现,赣南应立足于现实充分发挥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把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转移作为一项基本的策略,以实现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的目的,最终使赣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本文拟对赣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奔小康的对策进行分析,供宏观决策和微观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分析了安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三产从业人员的构成状况,探究了城乡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认为产业转移和城乡一体化等将是今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安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0年,安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安徽开展农村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还是那句话: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企业低利润,没有产品低利润率.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认知,我非常赞同.他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上撰文指出:中国制造业至少需要再发展30到40年,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完成中国的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于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以长期的眼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改革的30年,就是民生建设的30年。30年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了人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农村改革与民生建设的实践昭示我们:在农村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紧紧扭住改善民生这一永恒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农村民生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曾蕾 《科技信息》2009,(28):I0078-I0079,I008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联系一体的,从而很容易提出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来实现农民富裕。农村问题的实质在于人均资源不足。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这种转移包括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解决好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以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来实现农村繁荣和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驻马店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不太富裕,抢抓机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30年前,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画卷从安微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展开. 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又一次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有加剧的趋势。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情况,有必要对中国的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在我国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安庆科技》2005,(3):9-12
我国农村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伴随着农村机构、税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一致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度也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急需人才、资金和信息,安徽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村这三种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自1999年建设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以来,层层抓落实,逐步建成了覆盖全省乡镇的安徽农网和安徽农业信息网,在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推动农村产业化,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正在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庆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610多万,农业人口占83%,下辖七县一市三区。安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经历六年,让安庆市人民尝到了甜头,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我们经过近四个月调研,拟就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解决"三农"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日前职业教育发展仍在诸多薄弱环节,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不断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建立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机构。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修宏 《科技信息》2009,(19):376-376
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农村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在全世界来讲仍是最大的农村,到本世纪末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使八十年代初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二是使全国人民在生活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为此要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必须与农村能源的建设、开发利用、节约并重的重大事项紧密的结合起来。因此,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能的需求为目的,并促使农村社会经济实现划时代的转变,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